



近日,中國北方海軍艦隊通過日本琉球列島的宮谷海峽,前往南海地區參與人民海軍力量聯合演習。對此,國際社會,尤其是日本,都給予了極大關注,而日本有關媒體甚至進行了惡意的揣測與攻擊。實際上,日本這種行為早已不是第一次,也不太可能是最后一次。事實上,中國海軍這類沖破“島鏈”的遠海行動恰恰是快速發展的正常表現,本不值得外界給予“過火”炒作,正如中國新聞發布機構所言:中國海軍這次只是例行性訓練,目的是提高軍事能力。
睜眼看世界
《西游記》里描寫唐僧取經路上,在域外遇到困難,經常對當地人說一句話:“貧僧來自東土大唐……”當地人聽到這句話,總是愿意幫忙,唐僧的困難往往順勢而解。為什么會這樣呢?主要因為唐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域外各國懾于唐朝國威國力,普遍向唐朝納貢朝見,積極遣人前去學習。
然而鴉片戰爭以來,列強不斷侵犯中國,使中國主權和領土一再遭受鯨吞蠶食,所謂國威已經蕩然無存,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角色發生轉變,自然引發中國國內一些有識之士開始思考:中國如何在世界舞臺上找準定位,奮發圖強?面對這種時代局勢,林則徐提出中國人要“睜眼看世界”,可以說,這為中國的重新崛起指明了方向。中國必須走向世界,融入世界,重新找回本國本民族的位置,這已是近兩個世紀以來中華民族的共識。
如何“睜眼看世界”?這是一個戰略問題,也是一個戰術問題。中華民族經歷了一系列或溫和或激進的希望重新崛起的探索,本人認為,從具體策略上來講,中華民族真正想從東亞這塊土地上走向世界,首先必須“經營”完備臺灣周邊海域——形象地說,臺灣南北這兩塊中國近海水域,就如同中國的兩只“眼睛”。中國想“睜眼看世界”,首先就必須擦亮這兩只“眼睛”,處理好這兩片海域潛藏的問題。
21世紀是海洋世紀,世界各國的發展越來越依賴于海洋,以致開發利用海洋成為各國面臨的戰略問題,也是關乎民族發展的大問題。中國作為一個瀕海國家,更高層次的發展也要依賴于對海洋的開發。然而自從甲午海戰之后,中國的海上力量長期衰弱,甚至基本不能確保對近海海域的控制。新中國建立后,長期在東方社會主義陣營發展,受限于地理和經濟因素,對海洋的利用也沒有被提高到民族發展的戰略高度。正因如此,中國海軍力量長期沒有得到大發展,堅持近海防御(甚至早期是近岸防御)戰略,消極地準備在家門口消滅來犯之敵。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不斷加快,中國的海洋利益乃至海外利益不斷擴大,使得中國海上力量無法與其發展同步,換句話說,就是發展滯后的情況日益凸顯。那么如何發展海上力量呢?這是中國面臨的迫切問題。
要想發展海上力量,海軍無疑是重中之重。進入21世紀后,中國海軍不斷有新型船艇服役,正在研制航空母艦等填補作戰體系空白的大型裝備,都是提高軍事能力的重要舉措。中國海軍實行跨海區訓練也是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梢哉f,這與中國軍力提高過程的總體思路一致,也與海軍發展方向相符: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總體能力提高上,主要采取跨區或遠程演習的途徑(包含海陸空三軍演習和聯合演習),既然是“跨”,那么地理因素不應成為關鍵阻礙,那么中國海軍在南北兩個近海海區實施的演習或訓練也理應形成為一種常態性的例行軍事行動。
毫不夸張地說,中國海軍經營好南北兩個近海海區,是其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這主要是因為:首先,這兩個海區已成為中國與周邊國家矛盾與爭端最多的地區(目前,中國陸上只與印度存在領土爭議;中國海上卻與周邊近10個鄰國存在爭端,有些已經相當尖銳),成為制約中國走向世界的重要因素,不解決南北兩個近海海區內潛藏的矛盾,中國就無法“輕裝”走向世界,所以“經營”完備這兩片海域是中國周邊戰略的重點所在。其次,中國的海洋利益乃至海外利益迫切需要中國海軍力量的保駕護航,這就要求中國海軍的能力要有快速的提升,但是能力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按客觀規律逐步發展的,中國海軍只有在臺灣南北兩個近海海區具備維護自身利益的能力之后,才有余力向更遠距離延伸??梢哉f,臺灣南北兩個近海海區是中國海軍走向世界之前的鍛煉場所。第三,“經營”完備臺灣南北兩個海區,意味著處理好與海上鄰國的關系,解決現在與海上鄰國存在的這樣或那樣的矛盾,只有依靠中國海軍力量提升,依靠戰略布局和戰術技能鍛煉成熟,從而解決(至少是緩解)這些近海海上國際矛盾,整個國家有一個穩固的后方,集中精力走向世界,參與更復雜的國際博弈,維護和拓展國家利益。因此可以說,“經營”完備兩個近海海區,維護好相關海區的安全與穩定,是對中國海軍實力提高的要求和考驗,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在近海海區的戰略影響力,進而增進與海上鄰國的友好互利往來。
綜上所述,“經營”完備臺灣南北的兩個近海海區,是中華民族“睜眼看世界”的具體表現和基本要求。
沖破島鏈
翻開地圖,觀察中國的地理位置,會發現中國本應兼具大陸國家和海洋國家的雙重特性。但由于歷史原因,中國長期處于一種“大陸國家發展狀態”,對于海洋沒有給予足夠重視,更沒有利用海洋戰略資源,其中一條原因就是中國沒有強大的海上力量,也沒有建設強大海軍的動力,其原因很值得深究。
首先就是國家安全的判斷。新中國成立后,感受到的外部威脅主要表現為周邊陸地威脅,先后與印度、蘇聯和越南等發生沖突,更不用提新中國成立不久就在朝鮮半島上經歷了震驚世界的戰事,這一切都不能不讓中國的戰略決策者判斷:來自陸地的威脅是中國國家安全的主要威脅,國防建設自然要向陸軍傾斜,海軍力量沒有成為重點發展軍種??梢哉f,這種國家安全判斷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逐漸改變,隨著中國海軍開始邁出國門,才開始從更宏觀的發展的角度(而不是生存的角度)看待臺灣南北兩個近海海區的戰略意義。中國海軍由此才不斷走出家門,走向世界。
其次外部勢力的封鎖壓力。隨著英國工業革命的出現,資本主義逐漸占據世界主導地位,蘇聯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一度遭受相當嚴酷地剿殺,二戰結束后,隨著新中國等社會主義力量壯大,資本主義國家(尤其是空前強大的美國)轉而采取封鎖遏制的手法,阻止社會主義國家發展。具體到中國而言,美國在陸上分別與中國周邊多個國家建立軍事聯盟關系,在海上采取島鏈封鎖政策,將從日本、臺灣到菲律賓為列為一線島鏈,從自阿留申群島、關島到澳大利亞為二線島鏈,以夏威夷群島為三線基地島鏈。從海上將中國嚴密地封鎖起來。冷戰時期,美國建立的這三線島鏈確保中國海軍只能長期在近?;顒?,即便是在冷戰結束后,美國仍然利用這三線島鏈(現在逐步轉向二線為主),遏制中國向海洋方向發展。
其三就是國家發展戰略的制約。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發展重點著眼于開發利用陸上資源,對海洋資源的重視沒有提到日程上來,也沒有足夠配套的技術實力。這也是導致中國海軍力量發展不足,進而周邊近海海洋爭端泛濫的重要原因。不過我們不能以“事后諸葛亮”的身份指責當時的國策,因為在大部分冷戰時期,中國重點發展“兩彈一星”,表明中國政府還在著眼于如何確保國家生存。至于國家發展問題,尤其對海洋的開發利用、對海洋權益的保護等方面沒有也無力給予足夠的重視。但毫無疑問,這導致了中國海上力量的相對落后。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國策的不斷深入,中國的國家利益正在不斷向海外拓展。如何加快拓展、加強保護國家海外利益,如何維護和開發國家海洋權益,就成為日益凸顯的戰略性問題。那么我們首先就會遇到一個問題:如何建立一支強大的海上力量?可以說,海軍力量是海上力量的中堅,建設強大的海軍是進入新世紀后面臨的戰略問題。
中國海軍在走向強大的過程中,形象地說,就是由在近岸近?;顒拥摹八畮煛毕蛟谶h海大洋中奔騰的“蛟龍”轉化的過程,而這個轉變過程中遇到的一條“火線”,就是冷戰期間美國等在我國近海苦心經營的島鏈。沖破這種遏制性島鏈,是中國海軍強大的重要標志,也進而決定了中國海軍乃至中國海洋開發事業能否發展壯大。
具體來說,在中國海軍發展過程中,跨海區訓練演習是提高作戰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跨海區訓練過程中,南北兩個近海海區的海軍力量經常要穿過日本沖繩列島中間的宮谷海峽,甚至發展出穿越日本本土四島之間海峽的機動路線。只不過已經“習慣”了中國海軍困守近海的日美等國還沒有這個思想準備,于是就發生了把中國海軍艦艇編隊每次穿過宮谷海峽都看作中國海軍“威脅性擴張”,每次都為此感到“陣痛”的事情。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中國海軍每次通過宮谷海峽,都可以看作是對其設立的島鏈封鎖線的一次“撕裂”,那么日美等國對于中國海軍每一次跨海區演習或訓練都大驚小怪,我們是“可以理解”的,需要重新認識和理解的是它們罷了。
邁向藍海
近年來,中國海軍加大了跨海區軍事演習和訓練的力度,可以說,跨海區軍事行動已經成為例行性的海軍工作任務。這也標志著中國發展戰略做出了重大調整。
其一,中國海軍已經是一支“具有世界眼光”的海軍。隨著20世紀80年代中國海軍走出國門,便隨著中國國家利益而出現在世界舞臺上:無論是“和平方舟”號醫院船活躍于亞非大陸沿岸,傳遞著中國與第三世界兄弟的友好情誼,還是亞丁灣護航艦艇編隊維護著國際航道的安全以及中國航運利益,無論是中國海軍艦艇緊急前出地中海,保護中國公民從利比亞安全撤出,還是針對某些切身利益爭端而果斷出動宣誓主權國威,一系列海外工作無不顯示出中國海軍在遠海甚至遠洋執行任務的必要性。可以預見的是,執行這種世界范圍內的海外任務,不僅增強了遠航過程中的技術經驗,更使中國海軍不斷增強著“世界眼光”,提高了全球戰略意識。這與某些認為“海軍守好近岸家門口就行”的短視觀念形成強烈反差,無異將會對中國海軍未來建設起到強有力的促進作用。
其二,中國海軍正在發展履行海外軍事任務的能力。中國海軍通過執行一系列海外任務,不斷積累著豐富的海外工作經驗,尤其是近年來不斷參加多國海軍聯合演習,范圍涵蓋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參加這種演習,不僅能提高了中國海軍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幫助中國海軍認清與世界一流強國海軍的差距,進而明確改進完善的方向,甚至對比自身戰略和地理環境,摸索出自主特色的新建軍方案。與此同時,中國海軍參加亞丁灣國際護航行動,得到了寶貴的近似實戰環境下的后勤、通訊、偵察、航行等經驗,而這是中國海軍長期非常缺乏的。尤其考慮到與我們有潛在沖突因素的美日等國海軍長期執行較高等級的海軍戰備任務,如果在實戰經驗方面差距過大,對我軍將很不利,目前中國海軍只能通過獲得這類間接經驗來完善自己。隨著中國海軍海外軍事行動不斷增多,中國海軍綜合戰斗力將不斷增強。
同理,中國海軍也正在通過跨海區訓練這種方式來提高海外軍事行動能力,這種訓練方式也是對海軍海外軍事行動能力的檢驗,也是中國海軍跨海區訓練與演習次數不斷增多的重要原因。
做好準備
中國海軍正進入世界先進海軍行列,目前正從各個方面為躋身世界先進海軍做準備。
一是裝備方面的準備。中國正在研制航空母艦等填補作戰體系空白的特種裝備,正在結合自身需求和環境研發先進武器。武器裝備是一切戰術的基礎,列裝新式武器裝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支持中國海軍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二是思想方面的準備。從中國海軍參加亞丁灣護航行動來看,中國海軍面臨著諸多問題需要解決:建立支持基地問題、與其它國家的聯系與溝通問題、共同行動問題等等。隨著中國海軍海外任務日益多樣化和復雜化,這些問題已經成為當務之急。我們應該慶幸亞丁灣海軍護航行動暴露出中國海軍走出國門后的諸多問題,這幫中國提出清醒思想,做好各種思想準備。須知,武器裝備只是最基礎的層面,某些“買來或拼裝出來的現代化軍隊”已經給出了負面事例。
三是理論方面的準備。從理論上看,中國堅持防御性國防政策,那么中國海軍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與防御性國防政策之間是何種關系?中國海軍如何在國際軍事舞臺上發揮作用?如何定位自己在世界軍事中的位置?一系列問題都需要做出深層宏觀理論上的回答,不僅僅是國內回答,也要主動向國外解答。我們注意到,國際社會對于中國海軍走向世界還有很多疑問,其中不乏善意的或者可以理解的,這就需要我們從理論上充分闡述。這樣才能為中國海軍走向世界創造一個相對和諧的環境,給中國崛起為世界大國的地位提供堅實支撐。
中國要成為世界性大國,必須重視海洋的開發與利用,必須重視海洋利益的維護。而海上力量是實現這些目標的基礎,海軍更發揮著中堅作用。我們可以說,海軍是國家發展之基,必將捍衛國家利益于大洋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