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教師流動機制漸成風潮之際,學校應注重“合作文化”的建設。一個學校要快速發展,必須要確立群體共享的價值觀念。辦學理念是對學校整體發展的理性認識和價值追求,是對學校未來發展方向的理想定位,它以一種文化氛圍的方式陶冶人們的精神,使人心凝聚、思想統一,最終形成文化的巨大作用力,推動學校改革與師生思維方式的更新。目前在教師流動的大背景下,學校的這種價值引領尤為重要。教師職業很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奉行教學的“專業個人主義”原則。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為了維護以專業能力為基礎的自尊心,把自己的課堂看作一個相對封閉且自足的領域,習慣于靠一個人的力量解決課堂教學中的種種問題。孤立的勞作是大多數教師日常工作中的狀態,教師總是避免將自己教學中的實質性問題主動地暴露出來以尋求他人的幫助,教師的課堂活動往往與其他教師的課堂活動相互隔離而不是相互依賴。教師所具有的自負心理,使得很多教師在學校日常生活中缺乏與他人的真實的相遇與相交,教師傾向于在學科、班級的屏障中保護自己,很少主動接受領導、同事和外界的教育影響。在教師流動的大背景下,這種狀況明顯不利于教師良好人際關系的形成,從根本上也不利于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教師流動機制的建立無疑是學校“合作文化”建設的契機,教師的有序流動既利于打破教師的自我封閉狀態,又利于教師群體的合作與交流,但前提是通過學校文化建設,有合作共享的文化氛圍,有團結向上的奮斗目標和價值認同。學??梢杂杏媱?、分步驟地通過組織各種形式的集體活動、校際之間的雙向交流活動,營建相關的文化氛圍。這些活動必須制度化、常態化、序列化,活動的內容不一定是純學術性的,也可以是藝術沙龍、熱點問題探究,甚至是網絡論壇式的交鋒和爭鳴,其目的就是積極營造一種合作氛圍與合作精神,關鍵的一點是讓教師在交流與合作中體驗成功,感悟快樂。
學校在注重物質文明建設、制度建設的同時,還應注重學校的環境建設,從思想上、理論上提升教師的業務水平和專業修養,提升教師的職業幸福感。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和社會大環境的影響,教師職業倦怠已不是什么新鮮話題,教師職業從某種程度上已淪落為一種謀生的手段而已。至于育人的功能、職業的成就感與幸福感早已淡化甚至不復存在,這無疑是中國教育的倒退和悲哀。而當下的教師流動機制恰似給教育帶來了源頭活水,學校應抓住這一機遇,在精神文明建設的領域,打造溫馨的、令人心馳神往的、積極向上的學習環境與和諧氛圍,讓每一個教師從中看到希望。學??梢酝ㄟ^聘請校外教育專家、名師定期開展講座的形式,引入外部優秀的發展資源, 在不同文化意識、價值觀念的沖撞和滲透中,建構符合時代精神、具有發展潛力的教師文化。鼓勵教師與專家、學者交流,在與“名師”、“大家”面對面的接觸過程中,逐漸遠離閉關自守的“小國寡民”的心態, 生成大眼光、大胸襟、大氣魄。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解放路學校教育集團景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