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十年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作為立校之本的教師所扮演的角色,也隨著時代和社會的要求在不斷地變化和發展著。由于社會上對分數及升學指標的過分關注,教師幾乎沒有時間靜下心來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進行反思和再認識,缺失職業崇高感、使命感和幸福感的教師已不是個別現象。因此,有必要重尋教師職業的崇高感、使命感和幸福感,探求教師職業的生命價值和本真意義,促進教師又好又快、健康發展,以更好地適應時代發展對教師職業的新要求。
一、教師職業的本真意義——重尋職業崇高感
從教師職業的產生來看,教師最初是古代部落、氏族的首領和經驗豐富的長者,承擔著人類社會的教化工作,后來逐漸發展成專門以教化年輕一代成為社會合格成員為己任的勞動者。
從教師的職業要求看,東漢鄭玄說:“師者,教人以道者之稱也。”唐朝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韓詩外傳》中說:“智如泉源,行可以為儀表者,人之師也。”北師大之校訓“學為人師,行為世范”,陶行知先生的“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也是與之一脈相承的。從哲學角度看,“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包含了三個對立統一的關系:行與學,即學方能行,只有不斷學習,更新理論觀念,才能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進步創新;做學問與做人,即教師在做人和做學問上都必須有意識地不斷完善,有德有才方能使自己和教育對象成為人才;做一般人與做老師,即教師應該是世人即一般人的榜樣,從這個意義上說,做教師的過程是一個人生修煉的過程。“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亦是從以上三方面的關系說明教師職業的要求。
從教師職業的特點看:首先,教師是專業化的工作,專業是教師安身立命的基礎。之所以不是所有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都可以成為教師,就是因為教師職業具有很強的專業性。教師的專業性包含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專業的知識和職業理想;二是對自我職業的專業控制。因此,“學高方能為師”中的“學”,不僅指學科知識,而且也包含教師職業所需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教師是經過嚴格訓練并通過自我不斷努力維持專業知識和專門技能的職業。
其次,教師也是一種多重角色的復合體。一方面,教師是學生精神家園的守護者。學校教育的理想化與社會教育的功利化之間存在矛盾,教師需要保護學生至真、至善、至美的心靈,過濾社會教育中存在的假、惡、丑、功利、實用之害,保留崇高、真誠、善良和美好。另一方面,教師是不當教育的修正者。家庭教育理念各有不同,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有其積極的一面,但同時家長的教育目的、方法、手段的不當也會產生許多副作用,如冷漠、逆反、麻木、厭學等。教師不應消極地充當不當家庭教育的承受者,而應積極地承擔起不當家庭教育的修正工作。
再次,教師更是學生美好心靈的塑造者。教師應該有前瞻的眼光,立足未來,培養學生健康而美好的心靈。每個教師都應該牢記:品德是素養,而不是知識;教育是不可逆的。教師是知識的化身、智慧的靈泉,是道德的典范、人格的楷模,是學子們人生可靠的引路人。
總之,教師應該是學識和品行兼具兼優者,只有這樣才能承擔起歷史和社會所賦予的責任,也才能在工作中體驗到教師職業的光榮感和崇高感。作為人類文化自我傳承和發展任務的執行者,崇高感不僅客觀存在,更是理所應當。人民教師必然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會因為自己的職業行為得到社會的尊敬。我們每一位教師在從事教育的過程中,可以充分享受用辛勤的勞動換來的這份崇高感。
二、教師職業的使命——強化職業責任感
教師職業的使命簡而言之是“傳道、授業、解惑”。教育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是傳承社會文化、傳遞社會生活經驗的一種有組織、有計劃的行為。教師所承擔的學校教育工作,是教師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學生)的身心施加影響,期望他們發生某種變化的活動。
首先,教師的教育行為應符合社會和國家政策的要求。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必須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學生施以影響,使之成為合格的社會成員。雖然教師個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不盡相同,但學校的講臺不能是個人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宣講場所,教師的教育行為首先要對國家和社會負責。以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為例,教師的薪金來自政府撥款,換言之就是教師受聘于國家、政府,理所當然應該為國家服務,為納稅人服務。理應用國家的教育方針和政策來指導教育方向,做讓人民滿意的教師。現代學校不同于古時的私塾,學校教育服務的對象不再是個人,教育必須對人民負責,對社會負責。
其次,教師的教育行為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教育教學,即“教書”和“育人”,這兩者是合二為一、不可分割的。在古代漢語中,“教”與“學”沒有嚴格的區分,宋人蔡沈說,“教——始之自學,學也;終之,教人,亦學也”,充分體現了“教學一體”和“教學相長”的道理。凱洛夫的《教育學》中把教學定義為:“教學過程一方面包括教師的活動(教),同時也包括學生的活動(學)。教和學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彼此不可分割地聯系著。”教學不僅僅是一種“知識授受”或者“壺與杯的關系”,教學應該是教師引起、維持、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方式,是通過教師和學生的共同活動,來達成教育目標的過程。
新課程把課堂教學的本質確定為“知識+方法+育人”,教書是手段,育人是目的。育才先育人,育智先育德。道德目的一直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學之中,并在一切教學中居于主導地位。但是數十年來我國的一些教育法令、理論和教材試圖將德育“工作化”,變成了學校眾多工作中的一項,雖然強調了把德育放在學校工作的首位,但客觀上是弱化了德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德育應該是教育的本質目的,是學校教學、管理和輔助性服務等一切工作的目的和歸宿,即知識育人、管理育人、環境育人。全員育人,絕不僅僅是班主任的工作;德育手段,也絕不僅僅是道德的說教。德育應貫穿于學校的一切教學行為中,滲透于課程中,體現于課堂中。從育人者的角度而言,“身正為范”就是教師要在教育教學行為中發揮道德典范的作用。
再次,教師的教育活動是一個人影響一批人。教育是點化和潤澤生命,生命影響生命,生命會因教育而燦爛,教育會因生命而輝煌。因此,教師應該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強化職業責任感。
三、教師的主動作為——力造職業幸福感
教師職業的幸福感可以理解為對自己所從事的教師職業的價值實現感和需求滿足感。這看上去是一個主觀的感受,實際上教師是否能體會到職業的幸福是建立在一定的社會關系基礎之上的,教師需要不斷地追求和調適。
第一,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必須符合客觀的評價標準,要符合規律。這里的評價標準包含三方面內容:社會的評價、家長的評價、學校及上級主管部門的評價。這三方面的評價標準雖然角度不同,但對培養一個合格學生的評判標準基本是相同的,一是道德要求,一是知識和技能的要求。教育的目的就是使這兩方面實現和諧的統一。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也必須圍繞這兩點來實施。基礎教育階段要做到因材施教,減負增效。因材施教是在充分了解學生現狀的基礎上,盡可能地通過教師的教育教學促使學生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減負增效則是要教師反思和錘煉自己的教學行為,在遵循教學規律的前提下,提高教學效率,挖掘學生潛力,實現學生和教師的自我發展。
教育教學規律主要包括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課程設置的規律、教學規律、教師成長規律和教育與經濟社會相適應規律等。這些規律是我們教育教學實施的依據,也是教學行為設想的前提。如:知識的傳授應遵循學生的認知特點,循序漸進,課堂上應處理好講與練、學與問等關系,實現知識與能力的轉化。教師可以在實踐中不斷摸索,使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合乎規律,從中體會教育者的自由與快樂。
第二,教師要有教師角色意識和行為。教師的社會角色因條件的不同會有多種身份,但必須始終記住自己的職業身份——教師,牢記教師自然應有的示范作用。教師的一言一行會影響著一群人。如:整天唉聲嘆氣、怨天尤人、抱怨社會的人,就不能給學生以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當教師把家庭角色或同事角色的煩惱帶到工作中,必然會通過外顯特征表現出來,學生因此可能會不安;當教師課前缺乏對學生和課程必要的準備,會給學生以治學不嚴謹的感覺而使學生覺得也可以馬馬虎虎治學;當教師缺乏獨立思想和批判意識,課堂效率不高時,學生會因此陷入高耗低效的困境,而缺乏創新意識。所以不管我們遇到怎樣的問題,一旦走進學校,站上講臺,面對學生,就一定要帶著平和的心態和嚴謹又不失創造的作風,因為我們對人生豁達樂觀的態度和認真治學的態度將直接感染我們的學生。
第三,教師要追求自我發展的空間。教育的科學發展應該是師生的共同成長,是師生、學校和教育的多贏。但有些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逐漸喪失了工作熱情,產生了職業倦怠,自我發展緩慢。改變這種狀況,需要教師明確并實踐自我發展目標,需要教師通過不斷的學習來調整和發展自我。改變來自于自身。首先,要有渴望改變自我的愿望。自我實現的需要是人最高等級的需要。滿足這種需要就要求完成與自己能力相稱的工作,最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潛在能力,成為所期望的人物。馬斯洛認為:“在人自我實現的創造性過程中,產生出一種所謂的‘高峰體驗’的情感,這個時候人處于最激蕩人心的時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諧的狀態。”其次,要加強學習和反思。不斷學習新的教學理論和專業知識,重視對自己的教學行為的反思,才能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素質,取得更好的發展。每一個教師都應該在符合社會和學校要求的前提下,追求自我職業的發展,也只有如此,才能在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獲得學校、社會和家長的認同。再次,教師要體驗并保持工作的溫度。我們要樹立一個重要的理念:“做任何事情,態度是最重要的。當你將要面對一個充滿挑戰的任務時,你有熱情嗎?你有做這件事的渴望嗎?”教師職業需要我們具有積極向上的態度,踏實做事,誠懇做人。態度決定了我們工作的品質,是職業和專業的第一要求。對生活和工作要充滿熱情,對未來要擁有希望,教育是希望者的事業。沒有希望,我們所有的工作都是枯燥無趣的。
第四,教師要接受并積極合作。在一所學校中,教師應具備團隊精神。雖然教師的教學工作大部分是獨立完成的,但是教育教學工作絕對不是單個人的工作;一個學生、一個班級的發展也絕不是某個任課教師個人的事情,而應該是所有教師共同努力的結果。團隊精神、教師合作絕不僅僅是句口號,也不僅僅是停留在教師人際關系的和諧中。團隊合作是為了達到共同的目標,彼此協調、溝通而形成的聯合行動。實踐證明,團隊合作可以利用教師群體的資源差異,優勢互補,加速新教師的成長和熟練教師的專業化,改進教學實踐,有利于教師成長為責任型、反思型、研究型、智慧型、專家型教師,最終成為幸福型教師。因此,團隊合作不但是教育教學的需要,更是每一名教師自我專業成長與發展的必需。
溫馨美好的校園能使我們更加愉悅地度過人生,讓我們可愛起來,快樂起來,帶著美好的心態去享受人生,體驗教師職業生命的本真價值。
(作者系江蘇省鎮江市第三中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