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評審越來越多了,對個人而言的就有什么職稱、正高、特級、帶頭人、骨干、掛牌、優秀、新秀、名師,名校長等等,不一而足。什么樣的人對這些申報者有資格進行評審呢,衙門,即我們的行政主管。
一年到頭不斷進行所謂的打造名師、打造什么什么工程,盡管大家覺得整體水平在不斷下降,然而,每一年新誕生的各種頭銜還是不斷攀升。因此,也就逐漸產生了一些評審專業戶——雖然自己從來沒有搞過課題,卻是課題的評審委員;自己從來沒有發表過一篇論文,卻是學術成果的評審者;自己從來沒有涉足過某專業,卻面無愧色地擔當起該專業的權威評委。
我一直以來堅持呼吁,評委一定要亮出自己的評審資格,使得評審具備權威性。不要在貌似公正的前提下忽悠大家,糊弄大家。凡是嚴肅的評審都應該事前刊登出評委的資歷及資格,以便參評者信服。
某市最近一次的名師評審,就遇到了非常典型的頗為不對路、不對板的情況:一位退了休的小學語文教師去評高中語文名師。不要說教材,就是課堂教學恐怕也是難以理解到位的,其結論自然是不合格。這猶如派一名初中退休語文教師去給大學中文系的教授上課打分,初中語文教師肯定只能以自己理解的方式來下結論,按照自己的教學要求來要求教授,一般情況下最后的結果自然是不合格。更為可怕的是,有關衙門機構還為自己的不負責任尋找遁詞,說什么兩位評委有一位打不合格就是整體不合格,而不管這一位打不合格的人是否具備評審資格,能否達到科學客觀公正的程度。
那些連評委的評審資格都不敢公布的評審,無論評審的程序如何嚴謹,應該說都是荒唐的。真誠希望我們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能有一點點可憐的責任心,把花了大把的錢、用了大把的精力的某些評審弄得稍微能夠遮人耳目一點。
(作者單位:深圳市南山區教研中心)
責任編輯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