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一線做教師時,有一點一直堅守:上課不拖堂。有時課沒講完,鈴聲響起,我會把半截話吞回去。有一次班級座談會上,同學們對我唯一意見是我下課走人,希望“留步”。我當場回絕,理由有三:第一,下課時間是放松活動時間,與上課一樣重要,大家應該遵守;第二,下課時間已經(jīng)不再屬于上一節(jié)課,我不能占用;第三,在學校,鈴聲為令,下課鈴聲就是下課律令,大家必須遵守。
優(yōu)秀是一種品格,優(yōu)秀是一種習慣。上課拖堂,就不是好品格,不是好習慣。這是不遵守學校紀律,不尊重他人的惡劣行為。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學校里,鈴聲就是一種規(guī)矩,學生不遵守鈴聲上課或下課,老師肯定不認可,對老師自己卻形同虛設,這不公平。
到學校去聽課發(fā)現(xiàn),幾乎沒有不拖堂的。前幾天一所學校正而八經(jīng)搞公開課活動,我一連聽了三節(jié)課,節(jié)節(jié)拖堂近5分鐘。在反饋會上,我把這件事當作一個嚴重事故來提,看得出,大家不以為然。都是做學生過來的,大家為什么不能設身處地地想想:不講放松,只講下課10分學生不得不做的事務,上洗手間(可能還要排隊),為下節(jié)課做準備。上午的話,可能還有一些同學要補吃早上來不及吃的早餐。課間10分鐘本來就很少,下節(jié)課還要從中占用3分鐘作為預備時間,實際上可資學生左右的只有7分鐘,你一拖堂,學生就不敢上洗手間了。現(xiàn)在的小學情況我不清楚,我自己讀小學時在課堂就尿過褲子,我的孩子也如是尿過褲子。
這段時間聽了很多課,換位思考,做學生真累,我們只是聽了幾節(jié)課,就苦不堪言,大家要知道,學生是整天、整月、整年,經(jīng)年累月地坐在教室,聽課。有時候聽的還是“以其昭昭,使人昏昏”的東西。想想學校真是一個集中營,合法不合理的集中營。我如果有足夠的錢,我不會讓我的孩子去上這樣的學校,我要來辦一所學校,讓他們能夠享受受教育的快樂。
拖堂問題不在拖堂本身,這只是一個表象。表象的實質(zhì),說到底這是制度文化欠缺甚至是為師者自私的性格問題。漠視他人的權(quán)利,作為教育者,說這是嚴重的師德問題也不為上綱上線。有人說,一節(jié)課,老師表達的時間超過4分鐘,就不是一節(jié)好課,這未免苛嚴。作為一名教師,安排課堂內(nèi)容時,關注學生的有效注意時間(小學生大致15分鐘,中學生30分鐘左右),遵守教學秩序,是做好這份工作的前提性條件。教育這個行業(yè)與其他行業(yè)差別很大,這是育人的事業(yè),這是集體性生活化活動,因此教育無小事,事事關教育。一個微笑也許就能成就一個孩子的未來,一次不慎重的責罰可能就會毀掉一個家庭的幸福。有些人不以為然的許多教育細節(jié)中,上課拖堂是很不嚴肅的不良習慣。
網(wǎng)上搜索“教學中的不良習慣”,條目數(shù)不勝數(shù),但幾乎沒有一條是針對教師的教學行為和教學過程的。我真為我們的教育羞愧:只看到他人不足,看不到教育者自身的過失。是習焉不察還是麻木不仁?是積非成是還是自以為是?這樣表達也許有欠公允,很多地方都已經(jīng)將“教學反思”納入備課環(huán)節(jié)來強制管理了,教學中的不良習慣之教師部分也許藏身于這個環(huán)節(jié)之中。我于是也搜索了,還是找不到相關內(nèi)容。這么大的事情,這么普遍的現(xiàn)象,為什么不能引起足夠關注呢?何為教學反思?教學反思作為教師專業(yè)成長的有效手段,是教師自覺對已有的教學事件進行審視、梳理、再認識和再思考的過程。而且這一過程從本質(zhì)上來說是一種批判性思維的過程,即需要通過對當前認識的審視、分析來洞察其本質(zhì)。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學經(jīng)驗,也許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復,教育實踐并不是簡單的技術操作的過程,教師不僅應具有課堂教學所必需的知識技能,還應具有對教育目的、教育行為的社會與個人影響作用、教育的倫理價值等等的深刻關切。我看了、聽了很多教學反思性表述,至今鮮有對諸如上課拖堂問題的反思。
類似拖堂的小問題在校園里隨處可見,以致大家都司空見慣而熟視無睹了,如:放大個人好惡作為標準;在班上安插“深喉”搜集“情報”;一言堂;信口開河;等等等等。談到教育,大家喜歡引用愛因斯坦很有反諷意味的那句名言:“什么是教育,當你把受過的教育都忘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愛因斯坦把那種努力追求庸俗目標的理想稱為“豬欄的理想”,我們的教育超越了“豬欄的理想”嗎:津津樂道于知識積累,自我陶醉于技能訓練,忽視人自身的建設和完善。教育的終極目的就是人的充分發(fā)展和自我實現(xiàn)。早在1930年代,愛因斯坦就提出“全人教育”的觀點: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應當是一個和諧的人,而不能只是作為一個專家而存在。著名的“錢學森之問”所觸及的教育癥結(jié)在哪?我相信大多數(shù)有識之士都明了于心,只是這個社會強大的運轉(zhuǎn)慣性將每一個個體裹挾其中而不能自已,而同樣強大的傳統(tǒng)文化對獨立個體的長期消解與擠壓打造出一個缺乏個性精神的民族性格,讓沉默的大多數(shù)甘愿沉默、得過且過。
教育的過程本身就是意義所在。當下的中國教育,只是為著實用的目的,過分強調(diào)單純智育的態(tài)度,已經(jīng)直接導致對倫理價值的損害。大家耳熟能詳?shù)摹暗谑F(xiàn)象”正反映出教育的殘缺與無奈。分數(shù)這一當前推進素質(zhì)教育最大的攔路虎、家長和老師眼里的命根子,在孩子成長道路上的作用并不像他們想的那么重要。教育中最重要的是科學文明的理念、嚴謹開闊的思想、執(zhí)著進取的精神等養(yǎng)成性品格。學校的一舉一動,都將關系著下一代的精神面貌,作為教育主體的教師,在整個教育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我們以什么樣的態(tài)度以及采取什么樣的方法進行教育,可謂舉足輕重。要想讓學生享受到教育的快樂,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于細微處見精神,處處為學生設想。杜威主張“從做中學”,學生不僅是從自我的一言一行中學,更是從老師的言傳身教中學。我初出茅廬時的老校長喜歡說,你站在三尺講臺上就代表著國家、代表著民族。其時渾然不覺,年深日久感受日深,信然!
封閉性、年齡學識不對等因素等影響所及,易于滋生教育權(quán)力,培養(yǎng)教師的威權(quán)意識、專制思想。我們?yōu)閹熣卟灰涀约涸?jīng)做學生或為人父母的心態(tài)心情,不妨以旁觀的眼光反觀我們的施教行為,我們真正平等民主地尊重學生了嗎?我們認真傾聽學生的心聲了嗎?曾經(jīng)面向?qū)W生做過幾次書面調(diào)查,他們討厭的教學行為,教師上課拖堂幾乎都是排在第一二位,希望老師們謹記。講秩序,守規(guī)矩,有約束,尊重他人,文明社會的這些基本元素大道無形于點點瑣屑之中,不可小覷,不可輕忽。(作者單位:廣東佛山市三水區(qū)教育局)
責任編輯蕭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