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上,我給學生布置了一道有趣的練習題:
從前,有個財主臨終前把三個兒子叫到身邊,準備把家里的17匹馬當遺產分配,大兒子分得其中的二分之一,二兒子分得其中的三分之一,三兒子分得其中的九分之一,請問:17匹馬應如何分?
題目剛寫完畢,很多學生就七嘴八舌議論開了:“奇怪,這怎么分啊!”“17匹馬的二分之一是8匹半,難道要殺掉一匹馬來分肉嗎?”“老師,是不是數字寫錯了?”……片刻,學生不得其解,我拍了拍手掌,示意大家安靜下來,微笑地說:“財主的三個兒子也跟你們一樣,感到十分迷惑,于是就請村里的智者來幫忙解決,……”我有意停了下來。(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設置懸念,停下敘述,賣個關子,學生的求知欲會愈發高漲。)在學生的熱切期盼和呼聲下,我接著說:“智者想了想,便從自己家里牽來一匹馬湊成18匹,吩咐財主的三個兒子按照遺囑的要求牽走相應數量的馬匹,但不許牽走智者的那匹馬。大兒子分得二分之一,就是9匹;二兒子分得三分之一,就是6匹;三兒子分得九分之一,就是2匹,這樣一分正好是17匹,還剩下一匹就是智者的。”這時,學生們個個很驚訝,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我環視課堂,用微笑向學生發出邀請:“同學們,你們知道為什么原來的馬匹分不了,加入智者的馬就能分了?”
學生志鋒首先站了起來:“原來只有17匹,按總數的1/2,1/3,1/9分,分不了,加入1匹就能分了。”
“對,18是2,3,9的公倍數,當然能分了。”小燕同學附和道。
這時,以前膽怯、畏懼發言的黃瑩也加入進來:“因為智者偷換了單位‘1’。”
“怎樣偷換了單位‘1’,你給大家說說。”我關切地鼓勵道。
“原來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九分之一是把17匹馬看作單位‘1’,加入智者的馬以后,單位‘1’變成了18匹馬。”
“你說得真好!”我摸了摸她的頭,“那么,為什么智者的馬沒有被分掉呢?”
沉默片刻,頭腦敏捷的英明同學開口了:“財主說的3個分率總和不夠‘1’:1/2+1/3+1/9=17/18。也就是說,三兄弟分得的馬匹數量只是總數的十八分之十七,因此,智者想到牽入自己的一匹馬湊成18匹,最后分給三兄弟的馬匹總數,也只是18匹馬中的17匹,余下的一匹馬仍留給了智者自己。”
“哦,智者的心思都讓你說出來了。”我向他豎起了大拇指。
“分馬的事情順利解決了,你們覺得智者分馬妙嗎?”
“妙極了,這件事充分體現了智者的智慧。”曉華說。
“妙,智者用最簡單的方法解決了棘手的問題。”黃冰道。
“智者的計算水平確實很高。”計算水平不怎么高的衡亮也站起來說話了,引得全班同學大笑。
“老師,我也有自己的方法。”每每有獨特見解的漢良站了起來。
“請說。”我滿懷期待地望著他。
漢良不緊不慢地說:“我們可以把3個分數轉化成‘比’的形式,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來解答。1/2∶1/3∶1/9=9:6:2,所以財主大兒子應分到17匹馬中的9/9+6+2,表達式是17×9/9+6+2=9(匹),同理,二兒子應得17×6/9+6+2=6(匹),三兒子可得17×2/9+6+2=2(匹)。”
我剛想表揚漢良,這時一個異音出來:“老師,我覺得不合理。”頓時,全班同學議論紛紛。我循聲望去,只見班長心雨正繃紅著臉,拿著草稿本開腔了:“三兄弟分的馬匹未如財主遺囑所愿。因為9÷17=9/17,6÷17=6/17,2÷17=2/17。 9/17>1/2,6/17>1/3,2/17>1/9,可見,兄弟分的比率較財主遺囑的比率大。其中,9/17≈0.529比1/2(0.5)多了0.029;6/17≈0.353,比1/3(約0.333)多了0.020;2/17≈0.117,比1/9(約0.11)多了0.007,相比之下,大兒子更是多分了一點點。”
心雨同學思維敏捷,見解獨特,我和全班同學情不自禁地為她鼓起掌來。良久,我總結道:“由此可見,智者的分法是智慧的分法,但并非科學意義上的分法。”
這時,掌聲再次響起。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思維和見解,他們話雖然難免有些幼稚,但是他們的聰明卻是不可忽視的。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那樣,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者單位:廣東五華縣岐嶺鎮皇華小學)
責任編輯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