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五歲的時候,對識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已經意識到每一個漢字都代表著一個意思,如果識的字多了,就可以讀懂小人書的意思了。
兒子纏著我,讓我教他識字。難得兒子這么好學,我決定教他識字,并且想著辦法不讓識字過程太枯燥,而是要充滿樂趣,有意義。
就從最簡單的漢字學起吧。
我先教兒子寫“一”。兒子很快就知道了“一”的意思和寫法。學完了“一”之后,兒子問我“二”怎么寫。我寫“二”給他看。兒子一見“二”,就樂了:“原來一橫是‘一’,兩橫是‘二’,那‘三’肯定是三橫了。”
我夸獎兒子會聯想,告訴他“三”確實是三橫。
想不到兒子初次學識字就“舉一反三”地學會了三個漢字。也許兒子覺得識字很簡單,所以有點兒驕傲,不待我教他識“四”,他就寫出了四道橫!問我是不是“四”。
我卻笑噴了——原來那個古代笑話說寫“萬”要畫一萬道橫杠,絕不是個虛無的笑話,眼前的兒子不正犯這樣的傻氣嘛。
兒子被我笑傻了,呆呆地看著我。
我笑過了,跟兒子解釋:“一是一橫,二是二橫,三是三橫,可四就不是四橫了,‘四’這樣寫” ……我一邊說,一邊寫出了“四”,讓兒子看。
兒子沖著“四”看了又看,瞅了又瞅,疑惑不解地問:“四咋是這個樣子呢,一點兒也不像四呀”。
我乘機給兒子解釋:“字要一個一個正確地識,不能憑你自己的感覺胡亂‘制造’。自造漢字,會鬧笑話的。”
兒子發現自己“制造”的字不對,有點兒尷尬,于是把紙上的“四道杠”擦去了,然后學寫正確的“四”。兒子寫了好多遍,終于會寫“四”了——教孩子識字,就得這樣給孩子制造點“小挫折”,可以克服孩子毛毛躁躁的識字心理。
第二天,我繼續教兒子識字,教簡單的“人”字。
我把“人”字寫出來,讓兒子猜這是什么字。兒子猜不中。我告訴他這個字是“人”。接著我問兒子:“這個字為什么是‘人’字呢?”
兒子細細瞅了瞅,脫口而出:“它像是一個站著的人,還像是一個行走的人。”
呵,兒子將字與形聯系在了一起——識象形字時,有了這種意識,可以更快地識記漢字,并且還可以加深對漢字意思的理解。
我告訴兒子:“恭喜你答對了。因為這個字像‘人’,所以它就是 ‘人’字。”
“噢,我認得‘人’字嘍,我認得‘人’嘍。”兒子高興極了——讓孩子在識字的過程中,發現漢字的象形意義,孩子居然會有“發現新大陸”的快感呢。看來教孩子識字,萬萬不可“強輸硬灌”,而是應該讓孩子在識字的過程中猜一猜,悟一悟,比一比,讓識字變成一款快樂的“智慧游戲”才好,這樣識字就一點兒枯燥感也沒有了。
接著,我在“人”字上添一筆,寫成了“大”。
我問兒子:“有什么變化?”
兒子說:“加了一道橫。”
“這次像什么呢?”我啟發兒子。
兒子瞧了瞧,然后回答我:“像是人在肩膀上放了擔子。”
“回答得真好。就是一個人挑了擔子呀。人肩膀上有了擔子,會變成什么呢?”我要教兒子在“人”的基礎上識新字了。
兒子說:“會變成一個能幫助大家的人,能為大家服務的人。”
“能為大家服務幫助大家的人,是什么樣的人呢?”我繼續啟發兒子。
“應該是‘老大’。”兒子回答。
“恭喜你又答對了。如果一個人能有所擔當,能挑擔子,他就是‘老大’,所以挑擔子的‘人’字就是‘大’字。人在什么情況下會變大?有了擔子,負起責任就會變大。”我把“大”的含義講給兒子聽,兒子若有所思,很快在形意結合的狀態下學會了寫‘大’。在學習寫‘大’的時候,兒子還弄懂了“人變大”的道理。看來,教孩子識字并不僅僅是讓他把字記下來,還應該向孩子傳遞漢字所包含的文化含義和精神價值,這樣,孩子識字過程會促進他的精神成長。
兒子試著在“大”的上面,又添了一橫,然后問我:“這也是一個字嗎?”
我告訴他:“這也一個字,它讀‘天’。”
“爸爸,我說說這個字的意思吧。”看來兒子對“天”有感覺,想表達出來。
“行呀,你說說‘天’的意思吧。”我鼓勵兒子。
“人在肩膀上擔起責任,就是‘大’,如果再用頭擔起更多的責任,更大,更大的當然就是‘天’。我說得對嗎?”兒子仰頭看我。
我被兒子的解釋感動了。孩子能在學習漢字的過程中,說出了這么深刻的道理與人分享,可真是識字過程中的珍貴收獲呀。
我向兒子豎起拇指,告訴他:“你真棒——你不但認識了‘天’,還知道了‘天’的道理”。
兒子高興地學寫“天”。寫天的時候,他的責任感正在萌芽。這樣的萌芽,說明識字不僅僅是識字,而是孩子精氣神在其過程中的融合與升華——這樣的識字進程才會更有價值,絕不枯燥。
(作者單位:山東莒南縣路鎮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