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數學課堂上,教學語言不總是精準且單調枯燥的,而是不時出現亮點。
1. 巧用日常娛樂中的俗語解決難點。乘法分配律是小學階段運用最多的簡便運算方法,學生對于完全符合運算律的計算都能較好地運用,但對于一些比較特殊的現象,多數學生就束手無策了。例如要計算形如3.8×99+3.8這樣的算式,一開始學生不會用簡便方法計算,老師講解后仍有部分學生不理解,因為一般運用乘法分配律計算的題目都是有規律的4個數,這里明顯缺了一個數。如何讓學生較好地接受呢?
生活中經常接觸到一個現象,就是打麻將時所謂的“三缺一”,我把這種說法引到教學中:同學們,這里有三個數,還缺少一個,也就是1,和打麻將一樣,就是三缺一了。通過指導學生解讀新的算式3.8×99+3.8×1,就能很好地解決此類問題。以后,凡遇到類似的要求簡便運算的題目,只要提示是“三缺一”,學生很快就能較好地解決。當然,這里不是為了讓學生去接觸麻將或是鼓勵學生去學打麻將,只是應用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現象為解決數學問題提供幫助而已。如此,學生非常容易接受,又何樂而不為呢?
2. 靈活運用成語解決幾何問題。小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較差,對于一些立體圖形的拼切問題,總是難以較好地理解和解決。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發現一個成語與解決這類問題有著很直接的關系,能否借用它來解決問題呢?我決定試一試。
教學中有這樣一道題:把一個圓柱體用平行于底面圓的切法,平均分成兩段,表面積增加了32平方分米,圓柱的高是6分米,問這個圓柱原來的體積是多少?我首先讓學生理解題意:把一個圓柱切成為兩個圓柱,什么變化了,什么沒有變化?這樣問學生基本能理解,但是,沒有底面積怎樣求體積呢(題目給出的條件當然不是底面積)?這時,我沒有急于讓學生去答題,而是先講成語故事“一刀兩斷”,再讓學生想一想這成語是什么意思。我把它板書出來,并解釋道:一刀砍在一個圓木上,結果變成了兩段。這個過程,總的體積是沒有發生變化的,只是變成兩段后就多出了兩個面。這樣,再回頭來解決剛才的題目,學生都覺得很容易了。以后再出現這類題目,我只要提示“一刀……”,學生馬上就會接上后面兩個字——兩段,也會很快想到解決辦法。由此還進一步推廣到切兩刀、三刀等問題的解決辦法。可見,運用簡單的成語也能較好地解決某一類稍復雜的幾何問題,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
3. 妙用數字成語直觀地理解概念。對于百分數,學生一開始是有興趣的,但很快就發現,其實各個百分數都差不多。老師如果一味要求重復地寫和理解意義,大部分學生都會感覺沒意思。然而換一種方式,讓學生通過聽一些數字成語來猜百分數,學生的學習欲望就會高漲起來。例如對下面幾個成語,我就讓學生猜一猜,它們表示的是哪一個百分數,要求寫出來,并簡單說明理由:十拿九穩、百發百中、百里挑一、九死一生(分別表示的百分數是:90%,100%,1%,生的可能10%、死的可能90%)等,這些成語都可以用簡潔的百分數表示出來。學生通過這樣有趣的活動,能更好地理解百分數的意義。可見,讓數學語言生活化,就能讓學生愛上數學,有效地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
4. 用豐富的評價語來調控課堂。在開展猜謎語游戲等活動后,學生仍處在比較興奮的狀態,一時安靜不下來。為了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我常說“第幾組同學最認真,老師獎勵一顆‘紀律星’”,這樣,其他組的同學也馬上挺直腰,坐得很整齊。在做數學練習時,有些學生的習慣不太好,慢慢吞吞的。為了讓他們做題的速度快一些,我常這樣說:“第幾組的小朋友做得最快,老師獎他們一顆‘速度星’。”而當某個小組的學習成效特別好時,我又說:“某小組表現得很棒,老師獎他們一顆‘智慧星’。”雖然只是獎“星星”,但是通過老師不同的語言調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高了。
數學語言只有針對學科特點,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并具有生動而有趣的吸引力,才能更好地打動學生,使教學內容通俗易懂、深入淺出,進而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作者單位:廣東中山市東鳳鎮小瀝小學)
責任編輯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