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前,命運的小舟擱淺在一所“抬頭只見巴掌大天”的鄉村小學。不足50平米、屋頂上“透著陽光”的教室,露著紅磚、高低不平的講臺,一塊斑駁的黑板,構成了一個教育新兵的精神家園。
學校雖小,可天性要強的我不想把自己拘囿在庸常的狀態中,不甘心自己的教育生涯只有簡單的重復。無數次坐在學校南邊那綿延的山崗上,我望向遠方,做著我的“名師夢”。
可我又深知,沒有人會因為這里的貧瘠而對誰照顧有加,一切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現狀,“有機會就上”成了我最簡單而直接的座右銘。于是在那個偏僻的鄉村小學,我開始了“折騰”。 一方面通過進修來充實自己,從中專到大專再到本科,直至讀研;另一方面只要是和教學有關的事,我從不放過任何一個鍛煉和打磨自己的機會。
為了參加市級優質課大賽,一節課反復演練,我和學生都倒了胃口。學生皺著眉頭說:“怎么還是這節課啊!”教導主任帶我到全鄉十幾所學校去“練課”,坐在教室后面聽課的主任說,“你下一句要講什么話我都知道得一清二楚”。由于承載著各級領導的重托,我不敢有絲毫的大意,惟恐哪個環節出錯,惟恐學生回答問題不按預設不好“收場”。
于是,我在課堂上千方百計地引導學生按照設計思路“走”,如果問題有難度,趕緊給學生一個眼神、一個鋪墊或者“點撥”,來幫助學生說出自己想要的答案。直到課比較完美和流暢地“演完”,我才松一口氣,至于課堂生成、教學相長、教育智慧啊,差不多都是“面子工程”。
這樣的比賽一連參加了5年,我真的有點身心疲憊了。
接下來,看著別人轟轟烈烈地搞“教科研”,我也不甘落后。申報第一個市級課題時,我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實驗方案,不知道怎么寫實驗報告,不知道具體該怎樣實施。于是我四處求人,查閱資料,總算心里有了點眉目。6年下來,我申報了兩個省、市級科研課題的實驗,都是關于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
可事實上,那些“神圣”的、高高在上的課題切口太大,操作起來我無所適從。況且,一個底蘊不深、實踐不深、思考不深的老師能提出什么科學的、符合教育規律、符合小學生認知特點的、對教學有指導意義的模式教學呢?現在我想想也覺得好笑。
結項證書和幾本材料匯編靜靜地躺在箱子里,兩個課堂教學模式的幾個環節到底是什么,我印象并不深。而那些空泛的課堂反思、幾乎適合所有課堂教學的長篇大論,我也懶得再去看。我不覺自慚,這些所謂的成果對別人的課堂教學也不會有多少借鑒意義吧。
從客觀意義上來說,通過自己的努力,我有了優質課、教科研課題、市優秀教師、省學科帶頭人、省名師那一張張紅色的證書。頭上的光環越來越多,似乎我最初的愿望真的實現了。但是,我卻高興不起來,心中總有一種若即若離的恐懼,總有一種“高處不勝寒”的感覺。我無數次地問自己:難道這就是一個好教師,這就是理想的教育境界嗎?
惶惑中,我偶然讀到了維特根斯坦的一句話:“我貼在地面上步行,不在云端跳舞”。頓時一顆無所適從的心有了寄托,似乎明白了哪些事更值得去做。于是經歷過撲騰喧鬧的我,開始用一種平靜的心態,對待教育,對待課堂,對待學生。
不再迷戀各種賽課,我靜下心來研究自己的常態課。一節課,一個教師,幾十個孩子,如何有意義地和孩子度過這幾十分鐘,才是真真值得研究深探的。一堂課40分鐘在學生一生中雖然不長,但天長日久,這多少個40分鐘又豈能輕視!我開始思索:數學是什么?什么是有價值的數學?如何建構人性的數學課堂?為了保證提供給學生的“一日三餐”有足夠營養,備課時我對每個細節進行揣摩,并不斷地質疑:這就是最好的路徑嗎?還有沒有更好的方法,更便捷的道路?坐在同行的教室里我也不忘追問:這節課讓我來教,我將怎么辦?哪些地方可以改進?還有哪些更好的措施和方法……
爭取把課上得別致一些,用學科的魅力征服學生,讓學生天天期待上數學課,讓他們覺得哪天沒來上數學課會有遺憾。我終于明白:一堂平平常常的課,只要用心去讀教材、了解學生、精心選擇學習材料、組織學習活動,師生也會達到思維的共鳴、情感的共振,這樣的連通和互融才是有價值的。如果學生喜歡我,喜歡我的課,這就是我最大的快樂。
不再熱衷于課題申報,我用心地去挖掘教育教學工作中的一些小細節,善待每一個和自己“有緣相遇”的孩子。用細膩、從容的心情來審視和欣賞學生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注視每一張面對這個世界微笑或流淚的臉龐,關注孩子心靈中的每一次震顫,傾聽每一個聲音——純粹的聲音,喜悅的聲音,成長的聲音。
我的教育由此進入一個“心”的世界。
雖不能承諾讓每一個學生每一天都有銘心的體驗記憶,但我力求在平凡的日子里,讓孩子們覺得學生時代有一些美好的東西,讓他們感到在校園的日子是讓人留戀的,讓他們覺得成長是快樂的。正如那首歌中唱的:你眉頭開了,所以我笑了;你眼睛紅了,我的天灰了……你快樂,于是我快樂。做學生心中的“名師”真好!
十幾年過去了,最初的激情已隨年月消逝,沉淀下來的只是淡定的思,從容的行。我把視角鎖定在我的課堂和學生身上,同時又把易逝的課堂、和學生交往的點滴轉化為長存的文字,讓瞬間化作永恒,對自己的實踐進行反思和重建,以實現持續的“靜悄悄的革命”。無數個夜深人靜時,讀書、寫作、思考、整理、忙碌著,我的心靈得到豐富溫暖的慰籍,平淡無奇的日子也被重新涂抹上清新明亮的色彩。
特級教師愈正強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很多人老是抬頭看高處,希望從那里得到幸福。其實幸福就在身邊,低頭就能找到。”是的,我終于找到了返璞歸真的感念——緊貼著地面行走,不在云端跳舞。每天高高興興地走進課堂,和孩子們一起度過愉快的40分鐘;走近學生,幫某個孩子解決學習或生活中的一個難題,幫某個眉頭緊鎖的孩子露出笑顏,給他們一份真誠的關愛與呵護,一個信任的眼神,一句真誠的鼓勵……愛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體貼入微的了解,是科學有效的施教,是全面的關懷,她飄落于每一個跟孩子在一起的日子里。
從此,讓自己美好的教育夢想扎根在學生的世界里,用真誠而富有成效的行動,一點一滴地建構師生的快樂,最終讓夢想開花。
(作者單位:河南鶴壁市山城區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趙靄雯
(投稿郵箱:zaw@gdj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