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先生不僅是杰出的文學家,而且是著名的語文教育家。他在近30年漫長的教育生涯中,對語文(國文)教學進行了不懈的探索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朱自清先生對語文教學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其語文教育思想是自成體系的。朱自清先生的語文教育思想集中于以下幾點。
一、強調培養學生的思想素質
朱先生一貫主張要以“高等的趣味替代低等的趣味,養成優良的習慣,使不良的動機不容易有效”(朱自清《春暉一月》)。他強調必須教導學生面向實際,把握當下,不要“時時回顧人的黃金時代”,也不要“時時等待著將來的奇跡”(朱自清《剎那》)。應腳踏實地,實事求是,具有高尚的情操和品質,這是學生應備的素質,也是教師在教學時應加強的。在朱先生看來,學生思想素質的培養一是要有鮮明的導向性,二是要實,抓住教和學這兩個關鍵。
二、必須重視學生的技術訓練
朱自清先生不滿足現狀,認為“五四以來國文科的教學,特別是在中學里,專重精神或思想一面,忽略了技術訓練,使一般學生了解文字和運用文字的能力沒有得到適量的發展,也未免失掉了平衡”(《國文教學序》)。從這里,可看到朱自清先生的辯證思維觀,要重視對學生進行“精神或思想”的教育,但不能偏頗,也須重視技術訓練,培養學生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朱自清先生一再視“寫字要一筆不錯,一筆不亂”(《給俞平伯的信》1922年11月7日)為最起碼要求。朱自清先生不僅很重視“技術訓練”,而且很強調規范化訓練,這可謂是具有遠見卓識的。對學生進行嚴格的語文基本功訓練,雖然是“技術”問題,但這是將來學以致用的重要前提和保證,因此不能不重視。
三、教師應具有良好的質素
首先是教師要有高尚的人格。朱先生很重視教師的人格感化作用,他認為教師要以高尚的人格來影響學生。他在《中等學校國文教學的幾個問題》一文中說:“學生學習能否用功,固然要看你們教法如何,但更要看你的人格影響如何。”可見朱先生十分強調教師的人格感化作用。為了讓學生“順其天性,不遭壓抑,加以自然界的陶冶”(朱自清《春暉一月》),他主張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他討厭一些學校“師生之間往往隔開——于教師‘敬鬼神而遠之’,教師對于學生,爾為爾,我為我,休戚不關,理亂不聞!這樣兩橛的形勢,如何說得人格感化?如何說得到‘造成健全的人格’”(朱自清《春暉一月》)。朱先生的見解獨到深刻。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教師的人格對于年輕的心靈來講,是任何東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益于發展的陽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業的一切?!敝煜壬钪O此道,把師生關系和諧作為人格感化的突破口,這是很科學現實也是極具效果的一法。
其次,朱先生認為教師要有高度的責任心。他曾在《國文教學序》中誠懇地說:“討論教學技術,無論如何精確,若教師不負責任,不肯干,也是枉然?!际堑孟瓤县撠?,才能談到循循善誘,師生合作。教師不負責,有的因為本無興趣,作教只是暫局,這種人只有嚴加淘汰一法。有的因為任課太多,照顧不及,這種人也許減少鐘點調整待遇可望改善?!敝煜壬谶@里不僅反復強調了責任心的重要性,視之為“循循善誘,師生合作”的首要條件,而且提出了凈化教師隊伍,增強教師責任心的方法:激發教師興趣,提高教師待遇,集中教師的精力,減輕教師的負擔等,使教師樹立責任心。對那些不負責的教師不可手軟,“只有嚴加淘汰”。朱自清在《中等學校國文教學的幾個問題》一文中強調說,一個有高度責任心的教師必須從自身做起,從不上無準備之課。朱自清自己就是一個責任心很強的人,即使只有兩名學生聽課,他也認真上課,精心批改作業,嚴格考試,一絲不茍。即使教得很熟的教材,朱先生對備課也從不松懈。
再次,教師要尊重別人,不斷進取。朱先生力主尊重學生,力避師道尊嚴。他對學生不是稱“先生”,就是稱“您”,凡不是十分熟悉的,絕不直呼其名。朱先生認為,即使在課堂上,教師也應放下架子,尊重別人的看法,力避個人的好惡和門戶之見。朱自清先生在課堂上一旦發現學生有新的見解,常立即高興地說“啊,你的意見很新”(見陳孝全《朱自清傳》)。朱自清先生十分強調教師必須不斷進取,教師必須有豐富知識,必須不斷研究教學中出現的新情況。他在《中等學校國文教學的幾個問題》一文中向國文教師提出了一系列嚴峻問題:“你上課時,個個學生是注意聽講么?有人說話么?……你能斷定沒有一個人想著別的事么?”因此,教師必須不斷改進教法,研究學生的心理,注意教學效果,要能根據學生的實際來傳授方法,指點迷津。這對教師來說是高標準嚴要求的,但又是必須達到的境界。
另外,朱自清先生強調教師必須做教學藝術家——既要有充實的生活,也要有自由馳騁的天地。他對“徒受氣而不能受益”《給俞平伯的信》1925年3月)“黑板總是那樣黑,粉筆總是那樣白,我總是那樣的我”(朱自清《“海闊天空”與“古今中外”》)的教書匠生活曾流露不滿。
朱自清先生的語文教育思想用當代的眼光來審視尤具現實意義,教書育人的關鍵是雙管齊下,兩者兼顧,素質與技能須并進,而語文教師的良好思想素質和精湛的專業素質尤為重要。
(作者單位:江蘇教育學院附屬高級中學)
責任編輯 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