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兒嬰孩”是我國家庭教育的寶貴歷史經驗。我國南北朝家庭教育名家顏之推認為:“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大以后,思維散逸。”因此他提倡“須早教,勿失機”。不過,在很多人看來,孩子年幼,那么早就讓他識字讀書是不是太早了點,會否傷害到孩子。起初我們也這么顧慮,然而,隨著兒子識字量增加,乃至能自己讀書認字,我們徹底打消了這樣的顧慮,更加堅定對兒子的識字教育。
記得他三四歲時,他媽媽就買了一幅掛圖,上面有各種水果,對著圖來指認字,他很快就認識了。我們嘗試把圖遮起來,只露出字,他居然也能認出來,讓我們很驚訝。我分析這可能只是位置記憶,真的認識字還要對字形有認知才行,所以就有意拿著他的小手去劃字,邊劃邊讀“爸——爸”“媽——媽”“蘋——果”“蘋——果”,反復這樣指認一段時間后,我們把字拿出來,他居然也能認識“爸”“媽”“蘋果”“牛奶”“老虎”這些字了。這真是令我們又喜又驚,特別是孩子媽媽一激動,買了一大堆識字圖片,從水果、生活用品、動物、人物、人體等等,把房間都貼滿了,她沒事就把兒子帶到這些圖片面前,照圖比劃,見字就學畫。不到半年,兒子居然認識了兩三百字。事后我們聽過一個幼教專家的報告,說識字要融于環境,要有氛圍,才知道自己在不覺中用到了正確的識字教學方法了。
但是,光靠這種識字方法有時會枯燥的,小孩子不容易保持長久的興趣,需要不斷地變換花樣。他媽媽經常帶他做游戲,邊做游戲邊將識字融入其中,比如帶孩子去過醫院,他媽媽就設計了一個醫院的情境,打印出“醫生”“護士”“門診”“掛號”“取藥”“病床” “吊水”這樣的字貼在房間的不同位置,然后開始扮演病人,讓他來指揮,他就指向各處。有時,我們故意走錯地方,他就會說“不對啦,要吊水在那里”,我們就捂著肚子跑到吊水的地方去。這樣的游戲孩子很開心,樂此不疲,甚至有時家里來了客人,都非得要別人裝成病人,跟他玩游戲。弄得大家哭笑不得。
兒子在幼兒園上中班時轉過一次園,我們想讓兒子很快認識他們,讓他融入進去。怎么辦呢?他媽媽從老師那里要到小朋友的名字,又用數碼相機給每個同學拍了一張照片回來,然后打印好貼到家里。我們在家里有時也擺出小凳子,像教室一樣,有時扮演老師,有時扮演同學,然后讓兒子叫名字。兒子認人的能力很強,幾天時間就能叫出所有小朋友的名字來了。我又對照每個同學的姓名,一個字一個字教讀,不長時間他看到名字的卡片也都能讀出來。這讓我們非常高興。跟幼兒園的老師說起這事,她們都說,“怪不得他在幼兒園說話最多,老喜歡喊同學的名字,我們都驚訝他怎么這么快就認識那么多同學”。通過同學名字識字,增強了兒子的自信心,讓他很快融入到集體中去,真是一舉多得。
認識一些字后,他媽媽有意跟他一起讀兒歌:“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沒打到,打到小松鼠,松鼠有幾只,我來數一數,數來又數去,一二三四五。”一邊讀一邊做動作,他很感興趣。學習是一種重復,但簡單機械的重復他就不太樂意了,這就不妨等他興趣消退時容許他再玩些別的游戲,過一會再故意夸張地引導他到兒歌上來,再學習。如此反復,他能很快學習會一首兒歌。一旦學會了,我們有時故意讀錯字,他就幫我們糾正。我們就裝得很笨,他就帶我們到書上找,是哪個字我們讀錯了,他教我們應該怎么去讀。那段時間扮演了笨人,逗兒子學習,事后想起來常常忍俊不禁。但當時,對兒子學認字真的很有幫助。
兒歌讀多了,他感覺太容易了,興趣也不太高了,我們就經常講故事給他聽。現在的兒童讀物圖文并茂,特別是一些經典的繪本,如《狼和小羊》《小藍和小黃》《小兔彼得和他的朋友們》《愛心樹》等,圖與圖之間有情節,文字與圖片聯系更緊密。因此,我們常常利用一切空余時間帶著他去讀繪本。邊讀文字邊對照圖,講解故事,有時還發揮想像充實了很多內容,常常講得他瞪大了眼睛專注地聽下文,那樣子可好學了。小孩子的記憶力特好,講過一兩遍或者四五遍后,他有時也能講給我們聽。有時,有鄰居或者同事的小孩過來,我們都讓他講給小朋友聽,他就很老練地講述,那樣子很像個小老師,語氣甚至連口頭禪都像他媽媽。
到了大班,兒子已經認識一千多字,很多讀物他都能自己獨立閱讀了。我們還是經常講故事給他聽。為了激發他對書的興趣,每次都拿著一本書,照著書講給他聽。這樣,他有時自己也能對照書去閱讀,遇到不認識的字就會主動來問我們。我們則經常表揚他,裝作驚訝地夸獎他自己能讀書了。這樣,他就更有興趣了。有一天晚上我們舉行講故事比賽,輪到他了,他講了一個《拇指姑娘》,他奶奶還真沒聽過,很驚訝地問他怎么知道的,他就指著書。我們都鼓掌,裝作很崇拜的樣子說:“哇,書這么好啊,裝了那么多的故事,連奶奶都沒有聽過哦。聰聰真能干”!兒子很得意,后來,好幾次他講一些故事我們都裝作沒聽過,他就很有成就感。有時,我們忙自己的事,他玩玩具膩了也會捧著書去看,有時看圖,有時讀字。我們平時也盡量少看電視,有空就讀書或者看報紙,整一個家里充滿讀書的氣氛,那感覺真好。
現在兒子小學快要畢業了,他的知識面很廣,讀書的興趣始終保持很濃厚,讀的書種類也很多很雜,有的書甚至連我和他媽媽都沒讀過。有時我想,這跟他早期多識字早閱讀有關。我們對于幼兒教育不是非常懂,只是出于一種直覺,覺得小孩子早識字有好處。后來,看到一些專業書刊上介紹,當代腦科學研究成果發現,大腦發育的關鍵期是在六歲以前,早期接觸漢字,可以培養幼兒對漢字的情感和興趣,當然,學習識字要遵循幼兒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使孩子在寬松、和諧、愉悅的環境中自然而然地接觸漢字,能像學習說話那樣輕松、自然。可以把漢字作為刺激物和中介,讓幼兒的聽覺、觸覺、味覺、嗅覺及動覺參與活動,通過所看、所聽、所嘗、所嗅、所做來激活大腦,建立快速反映通道,使孩子的認知潛能得以開發。輕輕松松識漢字,開開心心學說話。回想我們以前的做法,有些是符合要求的,有些卻不夠科學,更多則往往因為事務忙,或者不耐煩而半途而廢,現在想來已是后悔不迭。現在有很多專家研究出循環識字、韻語識字、字族文識字等不少識字教學方法和教材,我們那時卻都只靠自己想當然去嘗試,缺少一定的科學性和系統性。如果能將這些先進的教材與孩子的身心實際結合起來,我相信,孩子的早期教育一定能做得更好一些。
(作者單位:廣東佛山三水區樂平鎮范湖小學)
本欄責任編輯李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