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主題班會上,老師問學生:假如本地發洪水,你家的一臺高檔電腦與學校的一臺舊電視機都面臨被洪水淹沒的危險,那么,你先搶哪一臺?多數學生回答:“先搶出學校的舊電視機。”只有一個學生說,要先找一條船,把自家的電腦和學校的電視機都搶出來。老師嚴肅地批評他沒有大公無私的精神,并且告訴他:自家的事再大也是小事,集體和國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這是我們典型的思想教育方式,難道這個學生的想法不是很周全嗎?但這個學生的想法卻得不到尊重和肯定。
在春游活動中,老師給學生布置了一道以“春天”為題的作文。回來后學生紛紛交了作文,多數學生以“春天好”為主題,贊美春天的和風細雨、花紅柳綠。唯有一個學生的作文與眾不同,認為“春天并不好”:春天細菌繁殖旺盛,蚊蟲在這時孳生;春天容易流行感冒還有可怕的腦膜炎;春天雨水淅淅瀝瀝下個不停,很煩人,像個愛哭的小姑娘總也止不住;春天氣溫冷熱不均,忽冷忽熱……結果,別的學生作文都得到表揚,這個學生卻受到了老師的嚴厲批評。難道這個學生的作文不夠真實,不夠“創意”嗎?但老師批評說:“古往今來文人都夸春天好,說春天不好是動錯了腦筋,是胡思亂想。”
中國的教育倡導“個性”與“創造力”已不是一朝一夕了,然而,當僅有的幾個學生發出了有“個性”的聲音時,我們的老師不是熱情地鼓勵,而是視之為“異端”進行無情的批評。有一則笑話說“非洲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是糧食,中國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是獨立思考……”笑話雖極端,但也一針見血地嘲諷了中國教育的弊端,這無疑也是中國教育的悲哀!當西方的老師鼓勵孩子們發散思維奇思妙想的時候,我們的老師卻津津樂道于“標準答案”,給予那些有不同見解的孩子們一個又一個粗暴的零分。
教育所肩負的重要使命之一,是發展學生的個性,創設條件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不是“克隆”同一個模式的人。我們不能用成人慣用的思維去限制我們的學生,不是死死地套住他們,不能強加給他們一些不是這個年齡段所能夠承受和理解的東西。用太多的條條框框去束縛學生的思維,去禁錮學生的思想。否則,學生是聽話了,變得乖巧了,沒有“異端”了,可是最重要的“自我”卻喪失了。自由的羽翼還沒有豐滿,就系上了溫柔的繩索;創新的種子尚未萌芽,便被扼殺在搖籃里。
在教育教學中,教師應當學會蹲下身子,放棄專制與權威,給學生創造一個寬松民主的學習環境。要寬容、善待學生的“異端”,要鼓勵學生發出充滿個性的聲音,要幫助學生樹立多思路、多角度、多元化的認識事物的思維方式,引導其思維向科學的方向、向更高層次發展,要教導學生“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而千萬不能給學生的思維套上枷鎖。
(作者單位: 湖南常德市三中)
責任編輯蕭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