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效果的后置性是客觀存在的,但卻往往被人們忽視,尤其是被教育評價的管理者所忽視。如果不能充分認識教育效果后置性及其基本特征,就容易造成對教育者教育行為評價上的偏失。
“后置”一詞是對時空與操作順序的一種描述。所謂“教育效果的后置性”是指針對隱性培養目標的當前教育行為,其作用效果可能要經過較長時間才能有所體現,即要經過一段鞏固、強化、內化以及遷移過程,在一定的條件下顯現出來。我們把教育具有的這種特征稱為教育效果的后置性。教育效果的后置性不僅存在于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領域,如審美能力、道德情操、個性品質、組織能力等,也存在于智力因素的培養領域,如思維能力、科學素養、認知水平等。對教育效果后置性的理解應把握如下兩個特征。
第一,教育教學具有過程的長期性和反饋的延時性。一般說來,針對某些具體知識的教學,完全可以實現效果的及時反饋。比如學習一個公式、識記幾個單詞、理解一種解法、模仿一套動作、遵守某項紀律等具體行為,學生立即可以把握或在較短的時間內運用,也便于檢測。但對于思維能力的培養、學習習慣和思想的內化,卻遠遠不是短時間就能有理想效果的。學生的養成教育、愛國主義情操的培養、審美能力的培養,也不可能通過短期培訓就能達成培養目標,而是需要點滴積淀。這樣,培養過程的長期性也必然決定了教育效果反饋的延時性。
第二,教育教學具有效果轉化的內隱性和效果再現的條件性。受教育者對教育者實施的教育行為的內化是一個很復雜的心理活動,很多方面不會外露,但不能因此就判定教育者沒有達到教育效果。因為,不同目標的實現過程與方法是有差別的,“知識與技能”可以通過即時性傳授與訓練來實現,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實現則需要更多的感悟與體驗。學生往往要通過參與一定的任務或活動來感知,在感知的基礎上產生體驗,再在體驗的基礎上有所感悟,最后內化為自己的經驗。可見,沒有顯現的原因要么是內化得不夠成熟,要么是沒有給學生提供能夠表現的時空或條件,而這個適合的條件可能要經過幾個月、幾年或更長的時間。比如,“具有較強的組織能力”“具有拾金不昧的品格”“具備較強的適應能力”等,這些素質的展示很可能要等到學生走上社會、走上工作崗位之后。
如果沒有理解“教育效果的后置性”這一重要規律,在評價領域就會引發不必要的混亂,從而導致教育行為結束之后,因未能及時看到理想的回報而心急氣躁,甚至會懷疑教育方法的科學性,這對教育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教育效果的后置性客觀上要求評價應當具有動態特征,體現發展性。只有對受教育者的過程及后期表現進行跟蹤評價,才能更準確地評價教育者當前的教育效果,顯然,這種設想在現實操作中尚有難度。因此,如何以科學的發展觀來建構一套合理有效的評價體系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教育效果的后置性客觀上要求:
1. 賦予教育者足夠的時間跨度。循序漸進原則符合教育的內在規律,它必然決定了教育行為的長期性,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即使是智力領域中的某些顯性目標的培養,也需要一定的課時來完成。教育實踐表明,短時的加工不會使成績發生明顯的提升,特別是在學校中,教師個體的教學風格、教學策略所產生的效果是需要逐步被認可的,往往需要若干年的時間。作為評價者的領導層,應避免僅以幾次考試成績的高低來定性教育效果。
2. 要提倡教育評價的多元化。試卷成績的評價當然很重要,但應該明確的是,其主要是適用于顯性目標的評價,而對于具有隱性特征的目標的培養效果往往是考察不及的。因此,多元化評價就顯得尤為必要,這是目前我們評價中比較薄弱的環節。評價教師的教學,既要關注學生即時的學習效果,也要關注教師的教學行為是否有利于學生的身心發展。
3. 建立一套評價隱性培養目標的長效機制。由于教育效果具有后置性特征,加上有全社會支持推行發展性評價的氛圍,建立超越于學校范疇的長效評價機制顯得必要和可行,建立貫穿于幼兒園、小學到中學、大學乃至工作崗位的一套“終身評價體系”就有了時代基礎,這可能還需要督導部門的引領以及全社會的支持。同時,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當堅定自己的教學觀,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把自己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未來發展緊密聯系起來。
需要強調的是,這里所說的后置性是一種評價觀。我們在倡導積極認知教育效果的后置性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和否認有很多的教育效果具有即時性,要在教育實踐中不斷摸索,靈活把握教育即時性和后置性的關系,形成正確的教學觀。
知曉教育效果的后置性,我們就應該堅定不移地做素質教育的實踐者和倡導者。在教育過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態,避免工作中的急躁情緒,避免目光短淺。只要我們真心付出了努力,就必定會有回報!哪怕是十年、二十年,也改變不了我們應有的信念。
(作者單位:廣州市第八十七中學)
責任編輯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