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堂中學語文教師卻患有“恐文癥”,如此怪事,不可不謂之新奇。據調查,此“新奇”之事還為數甚眾,有的甚至己達病入膏肓之境。在此,筆者試圖探及此病的臨床表現、發病原因、嚴重后果,然后略施蹩腳“處方”,以引起療救的注意。
臨床表現。何謂“恐文癥”?顧名思義,便是對文章——“學生作文”深感恐懼,視之為洪水猛獸的病癥。此病癥發病周期頻繁,一般為每兩周一次,每次少則一天,多則三天。其主要表現為,拿起千篇一律、空洞無物的作文便頭痛、眼花、口中無味,嚴重者甚至惡心嘔吐。紅筆篡在手中如同定格,思維完全僵化。連續捧讀批閱數篇便臉部肌肉抽搐,發根冷汗直冒,無異于一次徹底的精神“洗禮”。
發病原因?!翱治陌Y”的病因真正探究起來,還一言難盡。分析起來大概主要有患者自身——老師,患者“親屬”——學生,患者領導——校長等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作為患者——老師,總是“教”字當頭,在作文教學中更是如此。什么“記人敘事的選材方法”,什么“寫景抒情的切合方式”等等,不一而足。教師力圖傳授一些切實可行的便于掌握的訣竅給學生,不料這樣做卻為“犯病”埋下了隱患。如此耳提面命,這個模式、那個定律、這個準則、那個秘訣,將學生的寫作個性扼殺得無影無蹤。于是千人一面僵化陳舊的習作便紛涌沓至。
習作味同嚼蠟,語文教師的鮮紅批語是萬不可味同嚼蠟的。你得針對個性,批出特色;你得嚴謹認真,字斟句酌;你得獨出機杼,色彩紛呈,否則學生不滿,領導非難,家長指責,同事輕視,豈不是玩火自焚?因此你就得老老實實地流著汗、嚼著蠟,苦著干,讓晶瑩的汗滴盡情地流淌,讓“一份耕耘,一份收獲”的格言銘刻心際,讓勝利的曙光假想于不遠的前方。何況魯迅先生有言: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由此咱們可敬的“孺子?!被忌稀翱治陌Y”就不足為怪了。
其次,患者“親屬”——學生的責任不可謂不大。其一,學生寫作態度不端正。無論文科、理科學生普遍輕視語文,而語文中又輕視作文。總認為與其花那么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學語文,不如將同樣多的時間和精力花在數理化英史政上;與其花那么大的力氣在作文上,不如多花點時間在基礎知識與閱讀訓練上。其二,學生缺乏積累意識,對生活無心,不懂得處處留意。閱讀較少,占有材料不多?!扒蓩D”尚且“難為無米之炊”,缺乏生活積淀的中學生必然感到力不從心,而把作文當作“老大難”了。寫起文章來難免空話、假話、大話連篇,語言晦澀難懂,結構雜亂無章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再次,患者領導——校長的觀念也影響到患者的病癥。如何衡量一個語文老師的工作能力、工作業績,領導自有“客觀”評價:你的學生作文是否眉批、總批、旁批一應俱全。如果是“紅透天”,那無疑是最認真負責了,不然就是態度不端正,工作不踏實。有些領導甚至直言不諱地說:“一個語文老師是不是有水平,是不是認真,我只要看一看他改的作文本就夠了。”既然如此,哪個語文教師敢懈怠呢?即使是不好改、不能改,尤其是沒有必要每篇改,也得兢兢業業、仔仔細細、勤勤懇懇地改。
當然還有其他諸多方面的因素。如家長的評價,應試的影響等等,這些都促成了“恐文癥”的泛濫。
嚴重后果。這一病癥嚴重地摧殘著患者的身心。飽受痛苦折磨的老師們又將此病傳染給免疫力本來就差的學生,進而相互傳染,交叉傳染,形成惡性循環。這樣,“恐文癥”便有了賴以生存的溫床,肆無忌憚地膨大起來,師生終無寧日了。
僅供參考的處方。
處方一:教師命題時盡可能開放,切合學生實際,使每個人都有真話可說,有真情可抒。教師應大膽,敢于開設第二課堂、第三課堂,幫學生拓寬視野、積累素材。
處方二:學生寫之前,教師不可講得太多太細,更不可接二連三地宣念范文。
處方三:教師應勇于自救。避免評改方式單一化、傳統化,多把作文的修改權交給學生。
處方四:作為主管教學的領導應有一個正確的指導思想,帶領教師科學地進行教學工作。
這四個處方應兼顧使用,不然也難以奏效。
(作者單位:廣東珠海市第一中學)
責任編輯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