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崛起的特點”“期待長大”“關于誠信”“這世界需要你”“總有一種期待”“時間在流逝”,到“對世乒賽中國隊包攬全部金牌的看法”,綜觀2011年高考作文題,我們發(fā)現(xiàn)與往年的作文題相比,其關注的角度日益多元化,既有對社會發(fā)展的認知,也有對社會現(xiàn)象的評析,還有對社會責任、歷史使命、生活態(tài)度的思考等。今年作文題的_個特點是,較少與時事緊密掛鉤,不是政治題,也非科技題,而重在考查學生的基本思辨能力、表達能力。那么,如何才能寫出優(yōu)秀的高考作文寧我們不僅要從審題、謀篇布局、語言修辭到邏輯層次等角度,加強平時的寫作訓練,還要用心地觀察生活,用獨到的眼光看待社會,用豁達的態(tài)度反省人生。當我們能直抒胸臆,言簡意賅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時,妙筆生花就不再僅僅是一種期待。
因此,我們特意從全國各地的眾多優(yōu)秀作文中甄選了一些比較出色的作文,它們在某一角度或某一方面,有可資借鑒的成功之處。在這個假日,請放松自己的心情,靜下心來思考,找找自己的差距,來年你一樣可以創(chuàng)造奇跡。
拒絕平庸一風沙渡
不由得想起早上過來趕考時瞅見的一家小餐館,名為“風沙渡”。獨這三字,意境全出,那雜亂的店面也仿佛不嫌粗陋,而自有一種粗獷邈遠的豪情在胸中激蕩了。
只是一個招牌,卻可以讓這一家平凡的餐館從眾多“某氏餐館”“某某小吃”中脫穎而出,這就是超越了平庸的力量。
不由又想起一群人,他們也曾坐在這考場,也曾為了理想而奮斗,而他們現(xiàn)在,被稱為“蟻族”;他們的住所,也形象地叫“蝸居”。當社會的風霜吹涼了熱血、抹平了棱角,當學過的知識沒有用武之地丟棄在腦海盡頭,他們早忘卻了身為高學歷人才的驕傲,沉寂了,平庸了。最可悲的不是身居不足盈尺的斗室,也不是食不果腹衣不保暖,而是喪失了理想和追求,只剩下忍讓順從。沒有人生來就是任人踐踏的草芥螻蟻,但如果有一顆甘于平庸甘于卑賤的心,那唯一的歸宿就只能是螻蟻了。
要成為強者,必先有一顆強者之心;要俯瞰蕓蕓眾生,先必有一股“登臨意”。對,登臨,是辛棄疾“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的登臨,是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登臨。
是否有一顆強者之心、一顆超脫平庸的心,是平庸者與出眾者的分水嶺。人只是會思想的葦草,最高貴的就是會思想。所以人的高貴來自靈魂,來自思想層面的高貴。有了一顆拒絕平庸的心,終有人會從你眼中的堅定,從你不俗的談吐與緊握的雙拳看出你的不凡。即使結果還是不盡如人意,即使會有“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詆毀,即使“零落成泥碾作塵”,仍會有“香如故”。
“蟻族”又如何?若心懷鴻鵠之志,俯視那有著優(yōu)厚境況的燕雀,我堅信:終有一天,能“扶搖而上九萬里”,“朝游北海暮蒼梧”,攜長風,浩蕩而去。
相信“風沙渡”的主人不會是一個平庸的、世俗的商人吧。如果不是一個來自黃土高原的漢子,也必是滿腹詩書但不得不囿于世俗的文人,否則,怎會有如此豪情、如此透著古韻氣息的招牌?
我必去“風沙渡”。酒菜已不重要。小酌后,與老板相視而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拒絕平庸,世界有你而精彩。
回到原點
電影《讓子彈飛》讓人捧腹之余更予人一個耐人尋思的結尾,張麻子歷經(jīng)腥風血雨又重上馬鞍,馳入山林。也許英雄的歸宿終是草莽!電影的結局總是太蒙眬,但我慶幸,英雄不是走回頭路,他只不過是回到原點,那里才有刀光劍影,那里才有豪邁與灑脫一。
回到原點,重返本真,重拾你的真性情。
難忘畢淑敏的一句話:“額頭上沒有一絲皺紋的美人,怕血管里流動的,都是水。”的確,生活在現(xiàn)代世界里的人們是不是已經(jīng)忘記自己不施粉黛的索顏,是不是已經(jīng)遺漏了真性的原點?我們習慣于擠出不由衷的笑容,習慣于對化妝品和面具的依賴。殊不知我們暗自高興以為歲月的痕跡和世故的表情統(tǒng)統(tǒng)被遮去的同時,卻令自己最珍貴的一面,生命最澎湃的熱度也一同被抹去。
生命的原點在于個性的張揚,在于情感的表露,在于性格的突圍?;氐皆c不是褪下成熟的外衣,而是撕掉不必要的包裝;回到原點不是原地踏步,更不是退回起點,而是以淡定而真實的姿態(tài)上路,輕輕抬頭,已屈指行程二萬里,翻越無數(shù)的高山……
每次坐飛機時,空乘人員都會為乘客演示應急用品的使用方法。面對乘客,本是機上空姐綻放最美麗一面的時刻,但我卻每每看見一張張木然而冰冷的臉,很規(guī)范卻很敷衍。
我想,再動人的面容也經(jīng)不起隨意的解讀和虛偽的擺弄?;氐皆c,雖不完美卻叫人親切;遠離原點,盡管精致但讓人生厭?;氐缴脑c,是展現(xiàn)自己自然而感性的一面,是在生命的軌跡上撥動著最和諧的節(jié)奏,是在自己和他人的心中演繹著真善美。
于是,想起著名的人口學家馬寅初。盡管在、那個人云亦云的年代,多少學者為茍全學說已放下一知識分子的尊嚴,但馬老依‘然保持著不屈的姿態(tài)?!皩庿Q而死,不默而生?!痹旆凑哒f他已丟掉立場的原點,我卻謂馬老回到了一個學者應有的原點。“絕不向以力服人不以理服人的人低頭?!边@個原點如此厚重而神圣,承載了人性的光輝和一個知識分子最倔強的底線。
原點不是起點,堅守原點者業(yè)已登上一個道德的高臺;原點又是起點,堅守原點,回到原點者從這里重新出發(fā),再揚帆啟航,最淋漓也最真實,最平平淡淡也最轟轟烈烈。÷
在一個浮躁的社會里,我們滿足于“枝枝葉葉外不尋”,但一個人人都標榜“金錢為原點”“權力為原點”的社會
,
x
“。又何嘗不是一個迷失了原點的“貧血社會”?唯有每個人都自覺地尋找原點的坐標,重獲人性的莊嚴,才有“民德歸厚”的一天。
回到原點,重拾本真,這樣的要求算不算太高?
總有一種期待
我是個山里娃。
山里娃和城里娃不一樣。城里娃只管埋頭讀書,吃喝有家長伺候。山里娃沒那福氣,除了讀書還得幫家長干農(nóng)活。
山里娃和城里娃也有一樣的地方,因為大家總有一種期待。
城里娃的期待很單純: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學。山里娃的期待也很單純:走出大山,變成城里娃。
為了實現(xiàn)自己美好的期待,城里娃在孜孜不倦地努力讀書,除了讀書還是讀書。
為了實現(xiàn)自己美好的期待,山里娃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因為要走出大山,要變成城里姓,首先要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學。
很小的時候,這個期待就開始在我心里醞釀、發(fā)酵。
往事越“十”年,“牧童”揮鞭。那時一放學,我總是“外甥打燈籠——照(舅)舊”,揮著鞭兒,牽著繩兒,吆著牛兒,上山去了。
放牛的時候,牛和我都很繁忙。牛忙著吃草,我忙著讀書。牛吃草,一副躊躇滿志的樣子;我讀書,一副志在必得的架勢。牛吃著草,不時東張西望,哞哞地叫幾聲,像在告訴它的小主人:別管我,你只管安心讀書,我不會走遠。善解人意的牛,解除了我的后顧之憂。我忘情地讀書,讀語文,讀英語,讀那些拗口的定義、定理……瑯瑯的讀書聲,和著滿耳的天籟之音——風聲、流泉、鳥鳴,在綠意盎然的山坡上蕩漾。
在這平淡的牧童生活中,我幼小的心靈一天天騷動起來:我是多么不甘心啊!我不甘心就這樣在大山里放一輩子牛,更不甘心重走父輩的路。我要走出大山,到山外的世界闖蕩!
可是,山外的世界,是說去就能去的嗎?當年,白居易初到長安,詩壇泰斗顧況訓導他說:“長安米貴,居大不易。”但是,白居易憑著出類拔萃的才情,很快在繁華的長安站穩(wěn)了腳跟,名噪京城。是啊,走出大山,得有真本事才行。
于是,懷著這種期待,面對堆積如山的學習資料,我不再犯愁了,書海沖浪,不是一種富有情趣的生活嗎?聽到老師嚴厲的批評,我不再抱怨了,逆耳忠言,不是校正航向的羅盤嗎?面對考試的失利,我不再沮喪了,一次次挫折,不是通往成功的奠基石嗎?
我腳踏實地往前走,我心中的期待不僅越來越清晰,而且離我越來越近了。山外的世界,總有一天,我會向你走來,走進你的懷抱,融入你的血脈。
因為,總有一種期待,會賦予你無限的生活激情;總有一種期待,會讓你在坎坷的路上義無反顧;總有一種期待,會讓你穿越重重迷霧,找到屬于自己的人生坐標。
你看世界,世界看你
當你做病毒檢測的時候,一定會用到顯微鏡,那樣你就能清晰地判斷出病毒的類型,以便對癥下藥,藥到病除。當然,如果你不幸選擇了望遠鏡,那我敢保證,你眼前一定是模糊一片,你一定達不到你想要的結果。但如果你想用“顯微鏡”一樣的方式,去審視你身邊的每一個人,包括他們的性格、行為或舉止,我想那將更是一個糟糕的結果,我敢保證,你最終會一個朋友也得不到,因為他們在你的觀察下,會變得滿身瑕疵,一無是處。記得古人也說過,“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確實如此嗎?如果你有幸站在平面鏡面前,你的確可以審視一下你的尊容,但如果不幸,你對面就立著一面“哈哈鏡”,我想你不一定會真的哈哈大笑,因為你或許會丑態(tài)百出,或許會面目可憎,那是真的你嗎?
也許你的理想是某一天能夠走遍世界,但其實,在邁步之前,你應該學會觀察或審視世界。你不能盲目地行走,也不能故步自封,只能東張西望。是的,我們應該把眼光投向長遠,甚至是未知的領域,至少我們能事先辨別方向,定位自己的坐標,也能感知你所處的環(huán)境。古人不有“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凝神一望嗎?那是一種心態(tài)、一種境界,更是崇高理想的醞釀。
遠望是為了遠行,也是為了讓我們跳出我們所處的坐標點,至少可以避免沉溺于“燈下陰霾”,擺脫因拘泥一點,而一葉障目。但要遠行,自然要日積跬步。因此,我們還要善于腳踏實地,做好我們身邊清楚而具體的每件事情,必要時,我們應該用一下“顯微鏡”,去觀察事物關聯(lián)的蛛絲馬跡。也許我們不會做得完美,但應該有追求完美的執(zhí)著和堅持。這個過程自然會很辛苦,不然古人也就不會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感悟了。
理想總是豐滿,但現(xiàn)實卻頗為骨感。我們在經(jīng)過努力之后,可以縮短理想與現(xiàn)實的距離,越來越接近我們的理想,其實,我們是需要樂觀的,當然不妨站在“哈哈鏡”前去自嘲一下,當然也包括別人的調侃,甚至諷刺和譏笑。這或許是成功必經(jīng)的過程。如果說遠望與顯微的觀察,是為了處理好我們與我們所在世界的關系,那么,我們站在“哈哈鏡”前的心態(tài)和勇氣,其實是我們直面別人,甚至是自我所需要的。我們不能像堂吉訶德那樣在世界里橫沖直撞,獨來獨往,我們必須學會合作與分享,這樣我們才能快樂地做我們喜歡做的事情;即使全世界,都眾星捧月般的支持你,你始終可能會面對兩個自己以及他們之間的矛盾,就像真實的你和鏡子中的你,有時并不完全統(tǒng)一,那么說服自己,為信仰、信念、理想而堅持,有時這比說服別人理解、支持和尊重更為重要。世界是我們的,我們是世界的,我們在嘗試用各種方式和手段觀察與感知世界的同時,世界也在觀察我們,因此,我們在改變世界的同時,還要學會適應世界和身邊的人。處理好我們與世界,我們與別人,我們與自己之間的關系,其實是我們達到目的之前必須要處理和面對的很重要的一個前提條件。
如是,輕裝上陣,帶著我們的理想,向著目標進發(fā),離“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美妙境地,其實就已不再遙遠。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天人合一,誰奈我何?
熱愛誕下創(chuàng)造的嬰孩
紀德有言:“我為美好的事物消耗著自己的感情,它們的光輝來自于我不斷地燃燒,但這是一種美妙的消耗?!边@美妙的事物,便是我們創(chuàng)造的事業(yè),這消耗便是我們的熱愛。
若不是有了那些關于水稻的夢,若不是有了那種投入其中的熱愛,袁隆平何以在田間完成偉大的創(chuàng)造?何以用枯瘦的雙肩擔起全球的飽食之憂?他因胸懷天下蒼生而熱愛他的事業(yè),他因熱愛而誕生創(chuàng)造的嬰孩。
圣??颂K佩里曾言:“創(chuàng)造,是以有限的生命去交換無限的事物?!币粋€熱愛創(chuàng)造的人,往往是因為他執(zhí)著追求于某種恒久的價值。這價值,在袁隆平心中便是天下人皆飽,在愛因斯坦那里便是“科學的美感”,在喬治·奧威爾那里便是揭破一切的謊言。梭羅在《瓦爾登湖》中曾講述過這樣的寓言:一個工匠想做一柄最完美的權杖,于是他日夜不息,任時空流轉百年,最終那權杖,成了世界上最美的作品。梭羅在這里暗示我們:一旦我們認定了某種創(chuàng)造有值得我們付出一切的價值,我們就應完全投入其中,熱愛并堅定地追求?;赝麣v史長河,又有哪一個偉大成就不是因創(chuàng)作者的愛而實現(xiàn)的?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洶涌而來,徐悲鴻筆下奔騰的駿馬以及牛頓的三大定律,又有哪一個不是飽含著創(chuàng)作者澎湃的激情,穿越千古破空而來?
我已無法歷數(shù)古今中外多少因熱愛而成就偉大創(chuàng)造的例子,可那種繁盛,恰與當下創(chuàng)造之光的暗淡形成強烈的反差。我們有袁隆平,有王選,有錢學森,可這些科學巨匠已垂垂老矣,而后起之秀乏善可陳,為何?我想正是因為當下已絕少對科學本身有著癡愛的年輕人,我們有的,只是一群又一群為了名利,為了一紙證書而在實驗室里苦干的學生,他們一旦獲得了所求的名利,便裹足不前,再不愿在黑暗中前行。同樣,在文學領域,如今又有幾人能如桑塔格一般從容地說“我寫作不是因為那里有讀者,而是因為那里存在著文學”呢?一個一個作秀者,只看見紅地毯和金錢,作者比作品更有名的情況比比皆是。在看似繁盛的文學世界里,我們只見得浮光掠影般的“商品文學”,吾不見哪怕只是一個有著創(chuàng)造之光的作品??茖W、文學,乃至其他種種事業(yè),我們早已失去了一往無前的熱忱。于是創(chuàng)造的嬰孩夭折于腹中,豈不痛哉!
幸而我們還有幸存者明了這個道理,“成敗得失,悲歡沉浮,在死亡面前終將逝去,我們看見的是那些恒久不變的東西?!眴滩妓?,主宰IT行業(yè)的先驅者曾如是說。是的,那些恒久的事物、人類的普世價值,抑或是科學藝術的真、善、美,才是創(chuàng)造的起源與歸宿。當我們受困于一時得失,不思是否前進時,想一想那些因熱忱而永葆鮮活的靈魂,默念這句話:“熱愛誕下創(chuàng)造的嬰孩?!?/p>
唯有于此,我們才能以自己的創(chuàng)造,超越那平凡而有限的生命。
舊書
淡淡的月光從窗外照進來,淺淺地映在房間的地板上,投下柔柔的光輝。
輕輕打開書柜,我看到了我熟悉的書目。
目光在一本本書上游移,不知道該拿出哪一本,本本都是我最熟悉不過的:有厚厚的《紅樓夢》、薄薄的連環(huán)畫、深奧得我至今看不懂的《論語》……一本本書都是我能倒背如流的。我游移地看著,突然,一種莫名的心情跳動了一下,只是微微看了一眼,便毫不猶豫地把最底下那本早已破舊不堪的一年級教科書抽了出來。
輕輕地翻開,“咔啦啦”的一響,泛黃的書頁干皺皺的,我先是一愣,然后不禁笑了起來。我想起來了,快上二年級的時候,我邊看它邊洗腳,一不小心,手一滑,它就像一條泥鰍似的滑進了水盆。
一頁頁翻開,先是拼音,然后便是教我們寫簡單的生字了。雖然上面的字跡都隨著水跡模糊了,卻還是大致辨得清楚。我看見一個女孩,用又白又胖的小手,緊緊地抓住鉛筆,一筆一畫地寫著,寫得歪歪斜斜,臉上卻滿是童稚的歡喜。
“一”字突然映滿了眼簾,滿頁紙上都是歪歪扭扭大小不一的“一”字,一開始的“一”,畫得像蜈蚣似的,壓抑得讓人難受。后來的雖然算不上清秀漂亮,至少也沒有一開始的難看了。在書邊的角落里,我看到了一行排得不算整齊的“稚嫩”的字跡:w6hulxiezlle(我會寫字了)。雖然是拼音,但我還是看明白了,那個女孩,在一頁紙上畫滿了“一”字,最后歡天喜地地在角落里寫上了一行拼音,明麗的陽光從發(fā)絲里穿下來,圓圓的小臉上映滿了純真的微笑,就像浮在水面上的陽光一樣燦爛。
繼續(xù)往后一頁頁翻著,每一頁都有東倒西歪喝醉酒似的字跡。有一頁上的紙不知為何破了半張,一看到這,我就明白準是和父母鬧別扭了。從小我就有這個毛病,一來氣,碰到什么撕什么。
一頁頁翻著,有一頁上畫了兩個小人,歪歪扭扭地呆在紙上,不知正說著什么,對話早已模糊,但一種久違的心情從我心上悄悄滑過。
小時候用的書,現(xiàn)在看上去非但不陌生,反而感到分外親切。從小學一年級的幼稚,到初中二年級的成熟,我的變化真的不小呢!但是心里的童真似乎并沒有變,只是隨著歲月的流逝結了一層厚厚的繭,隨著這本舊書一頁頁翻開,那繭,一層層地打開了,童心飛出來,童年的快樂像漫天的陽光一樣灑了下來……
靜靜的月光灑在手里的舊書上,雖然書頁早已泛黃,我卻看見了童年的笑,童年的淚……
包攬后的反思
前不久在荷蘭鹿特丹世乒賽上,中國隊“又”包攬了全部冠軍。一個“又”字不僅包含中國隊的成就又一次實至名歸,而且包含了我們對于成功的反思。
在世界乒乓球領域,我們?yōu)槭裁茨荛L期處于霸主地位,一次又一次地包攬世乒賽、奧運會的桂冠呢?有人說他們?nèi)粘S柧殬O為刻苦,或又有人說乒乓球是國球,有傳統(tǒng)優(yōu)勢;而我想說的則是,中國乒乓球的“實力”在于其運作體制的科學與完善。
曾有一位什剎海體校的教練說過:“我們的訓練安排周密而有效,你不會看到哪一個隊員閑置下來,有經(jīng)驗的老隊員他們會教給年輕隊員各種比賽經(jīng)驗和擊球戰(zhàn)術方法?!睆闹形蚁氲降氖亲屢粋€團隊中的每一個元素都發(fā)揮其優(yōu)勢,在團隊內(nèi)部形成良性循環(huán),并且相互借鑒,達到運作效率的最大化,這便是中國乒乓團隊的實力所在——系統(tǒng)優(yōu)化。
不僅僅只對一個團隊,如果把這種運作模式有效地嫁接到社會其他領域,我想也一定奏效。
20世紀90年代,日韓等國家遭受了亞洲范圍內(nèi)較大的經(jīng)濟危機,此時的兩國大型企業(yè)都在企業(yè)內(nèi)部大力提倡科技創(chuàng)新,并結合本國傳統(tǒng)工業(yè)優(yōu)勢實現(xiàn)了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發(fā)展方式的改變,并且實現(xiàn)由勞動力主導向科學技術主導的根本提升,在世界范圍內(nèi)取得了成功。
田忌賽馬的故事耳熟能詳,他的成功不也正像中國乒乓球隊一樣,其實力的體現(xiàn)在于結構內(nèi)部的優(yōu)化。
此時此刻,中國經(jīng)濟領域的提升也同樣可以借鑒其方法。改變現(xiàn)狀不是一蹴而就之舉,但若能把握其發(fā)展規(guī)律,在內(nèi)部進行資源的優(yōu)化整合,鼓勵創(chuàng)新,我想中國之實至名歸將指日可待。
近年來,姚明創(chuàng)造了中國第一高度;劉翔創(chuàng)造了中國第一速度;丁俊暉創(chuàng)造了中國第一準度;李娜創(chuàng)造了中國第一力度!這一個個中國實力的體現(xiàn),無不是中國近年來在體育領域進行改革,調整運作體制使之科學與完善的結果。
包攬冠軍不是目的,而其實質價值在于一個個的成功實例對于中國今后的發(fā)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推動與借鑒作用。,一個冷靜看待“成功”的民族,才可獲得真正的“實至名歸”,才能真正地屹立于世界!
當你不是世界的中心
天地合而萬物生。大自然厚德載物,卻從不以造物主自居。雨水潤物無聲,海水容納百川,水以天下之至柔馳騁于天下之至堅,卻從不居功。清風徐來,帶來陣陣花香,你甚至感覺不到空氣的存在。這些自然萬物無處不在,卻溫柔敦厚,不事張揚。而在自然中生長的我們,又有什么理由驕傲呢?因此,人要學會將自己“邊緣化”,即不以自我為中心。
只有當你不把自己當作世界的中心的時候,你才能正確認識自己。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只有跳出自我,才能認識自我。“天朝上國,物產(chǎn)豐盈,本不必與外夷互通有無”,正是清王朝幾百年來以“天朝上國”自居,閉關鎖國,沒有認識到自身的各種弊病,從而日漸落后于世界。后人再看歷史,無不扼腕嘆息,因為此時的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東西方差距,沒有妄自尊大,故能跳出自我并審視自我,才能認識自我,并完善自我。
不以自我為中心是一種謙卑的姿態(tài),是一種優(yōu)雅的風度。在三月份的日本9級特大地震中,日本民眾充分展示出了這種姿態(tài)和風度。幾千遇災民眾正等待救援物資,可以想象當時他們心中的恐懼,但領取物資時沒有一個人插隊,最后整個場地沒有任何垃圾,他們沒有一個人以自我為中心,每個人的生命、需求都是平等的。而在中國,為了自己的利益,不顧他人、集體的例子比比皆是。無論個人還是民族,都需要學會尊重他人,不以自我為中心,保持自身的風度與姿態(tài)。
不以自我為中心,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學會以不同的眼光看待世界,而不單從自身出發(fā)。或許你以為自己是萬眾矚目的大明星,是舞臺的焦點,可是在一個農(nóng)民眼里,你只是個行為怪異的年輕人,遠不及他的莊稼重要?;蛟S你正逼著自己的孩子去上各種各樣的補習班,殊不知在他們眼里,藍天、白云、草地、做游戲才能構成最美的童年。所以在別人眼中你不一定耀眼,你要用他人的眼光看到自己的卑微。在孩子眼中你奉為金科玉律的東西可能一文不值,所以你要以孩子的眼光去找回自己的童真和快樂。以不同的眼光看世界,你將看到更絢麗的色彩。
當你不再是世界的中心,你將明白眾生平等,從此不再輕視一只蝴蝶、一片落葉,你將以謙卑的姿態(tài)、優(yōu)雅的風度去生活,你將讀懂無言的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