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讀古人寫湖的詩文,想知古人怎樣賞湖。先看李白。他這樣寫洞庭湖:“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云邊。”又一首:“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兩詩寫月寫秋,但洞庭湖之特色并未道出,將“洞庭”二字換成其他,也未嘗不可。李白寫瀑布,寫長江,寫黃河的詩篇都是千古名篇,但寫湖不及江河。這不怨李白,因為他未見過最美的湖。
大多數(shù)古代詩人們都沒見過最美的湖。他們有一些寫湖的名篇,但仔細琢磨,這些詩文名義上寫的是湖,其實寫的是湖上的月,湖邊的秋,或看湖的人。
杜甫寫洞庭湖的名句:“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洞庭湖水渾濁不清,對“乾坤日夜浮”,我深表懷疑。
明代的文學家袁宏道這樣寫西湖:“西湖最盛,為春為月。一日之盛,為朝煙,為夕嵐。……由斷橋至蘇堤一帶,綠煙紅霧,彌漫二十余里。歌吹為風,粉汗為雨,羅紈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艷冶極矣。……月景尤不可言,花態(tài)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這哪里是寫西湖本身,分明是寫西湖上的朝煙、夕嵐、花柳、月影、游人。
明人張岱寫西湖的短文《西湖七月半》極為有名,但他說:“西湖七月半,一無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可以說,古人欣賞湖,是把湖當作一個舞臺,看上面演的戲。關于湖本身的一些東西并沒涉及,好像吃菜,吃的是調料的味道,未吃菜本身。水深、水量、湖何時盈虧等,這些未能寫到情有可原,但像湖水的顏色、透明度等,這些與美緊密相關的要素都從未觸及,就一定另有原因了。
我猜原因是:古代詩人都生活在東部低海拔的平原地區(qū),沒去過西部,而中國最美麗的湖在西部的高山和高原上。
今天我們幸運,能夠去西部,看高山湖、高原湖。有一年7月我去天山,看到了賽里木湖。綠絲絨樣的草原,捧出了祖母綠寶石般的賽里木湖,還有幾座像和田玉一樣的雪山作伴。氈房點點。幾個哈薩克族的孩子騎在馬上絕塵而來。
一次去青海湖,湖面如無邊無際的大海一樣。遠望湖水湛藍湛藍,像晴朗的夜空,走近岸邊,湖水如蒸餾水一樣清澈,卵石歷歷可數(shù)。青藏高原上的納木錯湖,海拔高達4500米,堪稱舉在天上的湖。湖水是綠色的,好像大地佩戴的一塊翡翠墜子。
青藏高原上和新疆天山上的湖泊美在何處?我覺得:美在清澈,美在水色。
先說清澈,清澈其實就是透明度高。在野外,透明度有一個國際上常用的測量方法:拿一個直徑2 5厘米的白色圓盤,沉到湖中,注視著它,直至看不見為止。這時圓盤下沉的深度,就是湖水的透明度。
我國西部的高原和高山上,湖泊多是地殼下沉或斷裂等形成的構造湖,還有一些湖泊是河道受阻而成的堰塞湖。這些湖泊水深、透明度高。青藏高原的湖泊主要依靠高山融雪補給,湖中懸浮顆粒物少,水的深度又大,因此湖水透明度居全國之冠。譬如青海湖平均水深17.9米,透明度在1.5米到10米之間。
新疆天山地區(qū)湖水的透明度也較大。如賽里木湖平均水深46米,最大透明度達12米。云貴高原上湖泊的透明度僅舉兩例就可見一斑:洱海在4米到5米之間。而水深達155米的撫仙湖,透明度一般在7米到12.5米之間。
我國東部長江中下游和黃海淮海平原上的湖泊,大多是平均水深小于4米的淺水湖。河湖相通、泥沙輸入、風浪擾動,使湖水透明度更低,一般都在1米以下。
總之,我國清澈的湖大多在青藏高原,就目前的數(shù)據(jù),中國最清澈的湖是西藏阿里的瑪旁雍錯,透明度達到了14米;我國渾濁的湖泊多數(shù)在長江中下游地區(qū),那里的一些淺水湖,透明度不足0.1米。
再說湖水的顏色。湖水的顏色是指位于透明度的二分之一深處,在圓盤上所顯示的湖水的顏色。一般用水色計1號(淺藍色)至21號(棕色)表示。湖水的某種美麗的顏色(如綠色)是溶解了某些礦物質所致,只有在透明度高的湖中,這種顏色才可能顯現(xiàn)。湖水的顏色也受制下水深,因為深度只有超過5米以上,湖水才有可能吸收掉其他色譜的光,而只反射藍色光。長江中下游的那些湖泊,由于水深平均不超過4米,因此在那些地方不能指望看到藍色的湖。
我國湖水色彩最美的湖泊也在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上的湖大多數(shù)水色呈青綠色和淺藍色(水色號為3~9號)。瑪旁雍錯的水色最清,為碧藍色;青海湖的水色呈淺藍色;鄂陵湖、扎陵湖呈青綠色。
在新疆以及內蒙古高原,賽里木湖、新疆天池和內蒙古的岱海水色較清,湖水呈深綠色或淡藍色(5~9號);博斯騰湖水呈淺綠色。云貴地區(qū)的湖泊以撫仙湖水色最清,為青綠色(5~8號);陽宗海和洱海呈深綠色(8~11號)。
長江及淮河中下游的湖泊,河湖相通,泥沙和懸浮物含量高,因此是中國最渾濁的湖區(qū)。大多數(shù)湖泊的湖水呈黃褐色(14~19號)。
至此,問題清楚了。古代詩人們之所以寫湖時總是寫月、寫秋、寫晨曦、寫夕嵐、寫游人,是因為他們生活和活動在中原和長江中下游地區(qū)。這些地區(qū)雖然湖多,但這些湖水淺、渾濁、透明度低、色彩黃褐灰暗,他們無法描寫這些,而那些美麗的湖卻在他們去不了的遠方。這是古代詩人的遺憾,也是中國詩歌寶庫的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