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作者的游蹤為線索,記敘旅途見聞,描寫山川景物的散文作品稱為游記。如果文章雖然捕繪了優美的山川景色,但并非自己親身游歷,一般不叫游記,而稱為山水記。游記是作者親身經歷的記敘。所以寫游記一定要有“游”的記錄,無“游”不成“記”。那么,游記散文的寫作有什么技巧呢?
一、游記散文寫景要有所選擇,要抓住景物的特點
景物描寫是游記的重點,景物可以是山川景物,名勝古跡,也可以是人文景觀,與景物有關的人文知識,如當地的風土人情,相關的歷史故事等,都可以作為游記的材料,寫景要根據需要,要選擇最令人心動的景物來寫。該詳則詳,該略則略,分清主次。如果沒有重點,看到什么寫什么,平鋪直敘,讀起來就會讓人感到乏味,激不起閱讀興趣。
只有特點鮮明的東西,才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做到這一點,關鍵是將重點部分寫具體,就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如《阿里山紀行》一文中,寫林海就抓住它“幽深”的特點;寫火車站,則抓住它“不同尋常的古典文化氛圍”的特征。游記《藍藍的威尼斯》一文,則抓住威尼斯“藍藍”的環境特點,重點展示了威尼斯水都美、建筑美和秋色美。
二、游記散文寫作要圍繞線索組織材料
寫游記就如同串珠,既然記“游”,就有景物的描寫,游記中景觀往往是分散的,就好像是散落的珍珠,如果沒有線索,文章就會支離破碎,雜亂無章;有了線索貫穿其中,游記就成了一串美麗的珍珠。線索可以是人、事、物。一般游記以游蹤為線索,山水游記《小石潭記》就是以作者的行蹤為線索;也可以以感情為線索,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就是以作者的主觀感受為線索。另外,還要注意上下文的承接,如《阿里山紀行》就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游記,作者在文中巧妙地安排了兩個過渡句:“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說到了臺灣?”“不到神木,何以能說到了阿里山?”這兩個句子將游記的主要內容環環相扣,層層推進,收到引人入勝的效果。
三、游記散文要交代清楚游蹤,注意寫景順序
在現實生活中,作者是跋山涉水的旅游者,而在游記中,作者既是游者,又是導游者,一定要交代游者的行蹤和活動,如果缺少了人的活動,游記散文就成了寫景散文了。游記交代行蹤的主要途徑是“移步換景”。隨著游者行蹤的變化,不同的景觀才能紛至沓來,呈現在讀者面前。由于游者觀察點的變化,自然景物才能多側面地展現自己獨特的風貌。游者在謀篇布局時,要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把時間、地點、游程以及觀察點都交代得一清二楚,讓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游記一般按照行蹤順序來寫,《阿里山紀行》就是按照游覽的行蹤順序,采用移步換景的方法,把阿里山一幅幅富有鮮明特征的畫面舒展自如地呈現在讀者眼前,讀者好像與作者一起在領略阿里山令人陶醉的美麗風光。游記也可以按照景色的自然布局,先作整體描繪,再對局部景色進行描寫。游記《與朱元思書》就是先總寫“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然后分寫“異水”的“清”“急”和“奇山”的“高”“寒”,同樣給讀者留下鮮明深刻的印象。
四、游記散文要做到寫景與抒情相結合
游記散文,很少有單純寫景之作,“一切景語皆情語。”這是游記散文的一個重要特點。如果就景寫景,會缺乏深意,應該突出游者的感受,只有把客觀寫實與主觀抒情相結合,才能打動讀者的心,引起讀者感情的共鳴。筆底要帶有感情,觀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游記散文中的景和情,如何統一起來,組成有機整體呢?可以先寫景,后抒情;可以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把作者的情感蘊含在對景物的記敘和描寫中;也可以直接抒情,表達由景物而產生的感觸。蘇軾的游記《記承天寺夜游》,文章雖短,卻生動感人,作者在敘事寫景后,著重抒發自己的情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抒發了作者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也可以間接抒情:或托物言志,借助具體事物來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或借景抒情,在景物描寫中融入自己豐富的情感。柳宗元的《小石潭記》寫小石潭:“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作者借景抒情,抒發謫居生活的清寂苦悶、抑郁憂傷之情。
五、游記散文形式可以自由靈活,語言要優美
游記散文形式自由靈活,風格多樣,可以寫成日記體、書信體等多種形式;可以多種描寫技法交錯運用,在展示景物本身層次的同時,也可以帶給讀者跌宕起伏的審美感受。例如《小石潭記》中作者描寫潭水和游魚時,采用了“定點特寫”的方法,明寫游魚,暗寫水的清澈,動點描寫和定點描寫相結合,這種相互映襯的寫法,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散文的語言要力求生動而富有表現力,可以恰當地引用古詩文,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描寫月色的語句“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只十八個字,就描繪出一個冰清玉潔的透明世界,景色如詩如畫,兩重比喻的運用別出心裁,把冷月清光寫到了極處。
總之,寫游記關鍵要處理好游者與景物的關系,寫景與抒情的關系,掌握了寫作技巧,再勤于練筆,我們就一定能把所觀賞到的自然美景濃縮成一篇篇精美的游記散文!
【范文】
曾是驚鴻照影來 俞晟
一直很喜歡陸游的兩句詩:“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
后來得知這詩句是陸游重游沈園之后所作,便連同這個園子一起愛了,如今競有機會一睹沈園全貌,興奮之情可想而知。
仿佛是一種不言而喻的默契,古往今來,但凡名家園林,其入口都會有特別之處,或置照壁,或造假山,這些裝飾的用意并不是單純美化園林,它們很委婉地將游人的目光打斷,抱著一絲絲羞澀,不讓人們一眼將人間仙境看了去,這一點,連沈園也不例外。
初入園子,不見山水,唯見一座形狀怪異的假山,兩邊的縫隙中爬滿了綠意。假山上書“詩境”二字,看似清秀卻筆筆千鈞,向右看去,兩旁異常茂盛的樹林之間露出一條狹長的小徑,游人走過都會牽動枝葉發出“沙沙”的聲音。我忽然對身邊的一株結著青果的植物產生了興趣,仔細看它的枝葉,發現它居然是蠟梅,這樣一種清高冷峻的植物到了園子里竟也不顯得高傲,反而平實可愛,是這兒的水土養平了它的性格呢。我樂呵呵地想,我知道自己已經置身于那心碎纏綿的沈園之中了。
再往前是一座很小的石板橋,因為年代久遠,上邊已經生長出一層極細極軟的青苔,小心翼翼地跨過石橋,一堵灰色的殘壁赫然入目。壁上刻著兩首詩,一首字跡豪放,一首字跡清秀,字里行間卻浸透一模一樣的心痛,一模一樣的悲哀。這是陸游與愛了一生的女子唐琬用血淚寫下的。到沈園,便不得不說起這兩個人——陸游和唐琬——一個凄美的故事。周密《齊東野語》中記載:“陸務觀初娶唐氏,閎之女也,于其母夫人為姑侄。伉儷相得,而弗獲于其姑。”只因“弗獲于其姑”,便是一紙休書,從此不再比翼雙飛,夫唱婦隨,從此只是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撫摸著這些凹陷的字跡,我們感嘆時光的無情,多少年前站在這里的人啊,你們現在又在哪兒?
與壁相對的“孤鶴軒”,亦是陸游紀念唐琬的傷心之處。雨送黃昏花易落,當陸游佇立在這精巧的“孤鶴軒”內,是否真切地感受到了“難!難!難”?這樣的畫面當真“唯有兩行低雁,知人倚、畫樓月”?
我還特意到葫蘆池邊看了看,因為那是陸游與唐琬相會的地方,我們不難想象當年陸游正低頭看著滿池春水,無意間見到水中搖晃著唐琬倒影的驚喜情景,“曾是驚鴻照影來”啊!
沈園是個很別致的地方,比如以一金一銀兩株桂樹而得名的雙桂堂,比如腳下石板上刻著的千古情話,都讓游人心動不已。那里的美是沉靜的,而陸游與唐琬的故事更為這份沉靜添上了一筆憂傷,它讓我很自然地想到了歐陽修的“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
“紅酥手,黃滕酒,滿城春色宮墻柳……”沈園古老的大門隨著這首詞被世人緩緩打開,回首暮色中的沈園,我的心中涌起的不單是不舍,也許還有別的什么吧,我已經記不清楚了。
【短評】
這是一篇優美的游記散文。作者向我們介紹了沈園的自然和人文景觀,按照由外而內的行蹤順序,重點介紹了石橋邊的殘壁、孤鶴軒、葫蘆池等景點。在景物描寫時,作者結合相關的歷史故事,展開聯想的翅膀,豐富了游記的內容,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作品字里行間浸透著作者豐富的情感,寫景與抒情融為…體,創造出令人陶醉的意境。詩詞佳句信于拈來,我們從中可感受到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
【素材卡片】
迷人的海
心儀已久的北戴河海邊浴場呈現在眼前。
好一個清爽的藍色世界。海水湛藍湛藍的,藍得那樣有詩意:一層一層的海浪向前涌動,把這美妙絕倫的碧波向前推動,起了,伏了,速度越來越快,海浪涌上沙灘,剎那間向上翻騰,又散成一排飛濺的碎玉,沒等那塊塊美玉落下,又一排海浪涌上來了……在我眼前,海浪簡直就是一個身著藍衣、笑靨如花的清麗少女,似出水芙蓉般輕歌曼舞,輕盈地揮舞著她那美得讓人心醉的碧藍長袖。
沙灘也美極了。在太陽照射下,那一地碎金——沙灘,連著碧藍的海水,真是珠聯璧合。金碧兩色的交相輝映更給大海添了幾分旖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