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長的課程領導力是基于學校培養目標的課程規劃力,是基于學校教育資源的課程開發力,是基于教師主體的課程執行力,以及基于學校文化的氛圍營造力。而把課程所承載的教育之夢,“賣”給所有的教職員工,則是校長課程領導的魅力體現。
【關鍵詞】課程領導 教育夢想 課程形態
一
一個好的領導,一定會做夢,會做一個讓所有人都不覺為之心動、自覺為之行動的夢!毛澤東把“打土豪分田地”的夢“賣”給了中國億萬受苦受難的民眾,于是建立了新中國;俞敏洪把“給你信心與機會”的夢“賣”給了千百萬莘莘學子,于是成就了新東方。“做”夢,是領導者高瞻遠矚創造未來愿景的遠見力;“賣” 夢,是領導者凝聚人心感召所有員工的領導力。一個好的校長,就是善于把學校的教育夢想“賣”給全校師生,乃至“賣”給家長和社會,引起廣泛的深度認同和執著追隨。
所有的夢想都基于培養什么樣的學生這一核心目標。眾所周知,課程結構決定了人的素質結構,有什么樣的課程就會培養什么樣的學生。當下,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校本課程的個性化研制,呈現了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的教育夢想。而校長的課程領導力,則決定了他的教育夢想能否“賣”給別人,更決定了夢想能否成真。
二
第八次課程改革首次明確提出了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的培養目標,將培養目標納入課程改革的整體構架,這就賦予了課程以靈魂和核心。對于一所學校來說,鮮明的培養目標才是課程規劃的“主心骨”,牽一發而動全身,學校的辦學思想、教育理念,無不是為著實現培養目標的。多年來,我校堅持培養“秀外慧中的陽光兒童”這一目標,并從兩個向度將這一培養目標具體化,作了深入的解讀:
一個向度是著眼于孩子六十年的終身發展目標:好讀書、知禮儀、健身心、遠志向。一個孩子到學校里來學習,要有終身好學習、好讀書的愿望,這是學校教育的價值和意義所在;孩子讀了書就明了理,就可能成為一個知書達理的現代文明人,成為合格的社會公民;知書達理是精神的發育,而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和陽光的心態,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人;這樣的孩子如果能有遠大的志向,那么就會努力創造屬于自己的成功之道,過完整而幸福的人生。
一個向度是著力于孩子六年的學力發展目標:會傾聽、善思考、厚基礎、有潛能。就學習而言,學會傾聽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學習智慧,在傾聽中悅納他人的思想,有容乃大;善于思考,獨立思想,是學習的理想境界;厚實基礎,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終身受益;發現并逐漸形成自己的優勢智能,獲得一種學習的自信,具有持久的學習潛力,是學習者最大的幸福。這是小學階段給予孩子的學力基礎。
每個向度深刻、透徹的解讀,給全體師生和家長勾勒了一幅學生未來成長的藍圖,“秀外慧中的陽光兒童”宛如站立在你的面前,看得見、摸得著、感覺得到。唯有這樣通俗形象的描畫,夢想才變得真實而有魅力,停留在口號式、標簽樣的語句上,是難以讓人產生強烈的共鳴和深度的認同。當然,對培養目標的解讀還不能僅僅局限在校長的一廂情愿,而應作為廣大教職員工乃至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過程,鼓勵每個人從不同的視角闡釋、界定,逐漸明晰、豐滿。尤其是要聽取孩子對自身成長的需要和愿望,孩子需要什么,我們能給予什么,這才是我們教育者應有的情懷。遺憾的是,在學校培養目標的確定和解讀中,我們常常忘記自己曾經是一個孩子。從孩子的視界出發,才能回到孩子的世界。
三
對培養目標內涵的建構過程,實質上是一個學校共同教育價值觀的確立過程,是學校發展共同愿景的形成過程,也是學校課程規劃的醞釀過程。而培養目標得以實現,需要相應的課程和教學作為保障。就目前國家規定的課程設置來看,學校必須將所有的課程進行校本化,作出具有校本特色的課程規劃,在課程結構、內容及形態上,積極拓展學校課程建設的時空局限。我校根據培養目標,規劃了四種課程形態:
一是基于學科課程標準的嵌入式課程。這一類課程形態的目標是高水平地實施國家課程,給孩子奠定厚實的學科后續學習基礎。我們認為,高水平地實施國家課程,依據的不是某一套教材,而是國家制定的學科課程標準。遵循學科課程標準,選用一個版本的教材為藍本,將其他版本教材中的學科課程資源、課外資源提取出來,對照學科課程標準和學生的實際需要,整合成為一個個的學習專題,納入到學科學期教學計劃中,成為嵌入式課程,以及時更新、不斷豐富學科課程內容。比如,我校將《論語》作為語文學科的嵌入式課程,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孩子的學習水平,將《論語》設計成主題單元,嵌入到12個學期的語文課程學習中,每學期用一到兩周的時間集中學習,讓每個孩子裝著一部《論語》出校門,既奠定孩子的古文功底,又奠定孩子的傳統文化底子。我們還將《陶藝》編制成美術學科的嵌入式課程,將《心語》編制成思想品德學科的嵌入式課程等。豐富而鮮活的嵌入式課程,彌補了現有學科教材在內容上的不足,為孩子的學科學習提供了充足的養料。
二是基于小組合作學習的探究性課程。這一類課程形態的目標是高標準建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國家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只制定了綱要,而沒有具體的課程實施細則,處于“有方向而無具體操作政策”的邊緣狀態。我校立足絲綢文化地域教育資源,編制了以探究性學習為主要方式的絲綢文化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選取了學生喜聞樂見的24個專題,從三年級始,每個年級6個研究專題,編寫成學生《活動用書》。在課程的實施上,采取10人一組的小組合作學習方式,每個研究小組自主聘請校內外專業人士擔任指導教師,自定研究方案、自主開展調查研究、自行將研究成果制作成專題網頁,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動性與探究性。在此基礎上,學校進一步拓寬學生的研究領域,選擇50個吳文化研究專題,并建立綜合實踐專題網站,便教利學,實現了三個轉變:一是從無序走向了有序,有了教本、學本,有“本”可依,不再隨意和放任;二是從零散走向了整合,形成了絲綢文化和吳文化兩個系列,將零散的活動內容有機地整合成了專題,有“章”可循;三是從運動式走向常態化,綜合實踐課程進入課表,制定了實施綱要和教學計劃、評價目標,形成了教學常規,有“規”可見。
三是基于學生主體需要的多元化課程。這一類課程形態的目標是高質量地實現培養目標,開發孩子的智慧潛能,為他的終身發展找到最佳的可能性。我們認為,學校教育的終極關懷是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智能優勢所在,發現自己的成功之門。孩子的學業并非每門功課都要優秀,而是在合格的基礎上,尋找到最適合他發展的那門課程,這是一個人的幸福所在。而我們現行的課程與教學,恰恰眼里只有學科,而沒有學生。我校的課程建設正是立足孩子的個性化發展,以孩子的智慧潛能為著眼點,充分開掘各類教育資源,尤其是教師、家長的人力資源,提出“師本課程”的概念,讓每個教師都擁有屬于自己的課程,從而建成學校豐富多彩的校本課程系列,拓展學生的發展空間,提供多樣化的發展可能,滿足學生的選擇需要和發展需求。比如:為了讓孩子擁有一個健朗的身體,我們在一到三年級開設了輪滑課程、滑板課程、自行車課程,四到六年級開設了跆拳道課程、形體課程、健美課程等,讓學生在這樣的運動中肢體更加靈活、身體更加健美。我們的健身課程如此豐富,并非要學生人人掌握這么多的技能技巧,而是提供學生鍛煉身體的多種運動方式,讓學生自由地嘗試、選擇,只要學生從中找到一種自己喜愛的體育運動項目,并成為終身的愛好和習慣,那就實現了我們的課程目標。我們的每一個具體目標都有相應的系列課程作為保障,將培養目標落實到具體的課程之中。
我們形象地把這類多元化課程比作天上下雨,孩子如同埋在土地里的種子,總有雨滴落在他的身上,滋養著他,最終讓他發芽、開花、結果。如果天上不下雨,那么,錯過了發芽的季節,便永遠不會生長。多元化的課程,既發展了學生,也成長了教師,是教師實現專業發展的最佳路徑!
四是基于校本文化資源的浸潤型課程。這一類課程的目標是實現無痕的教育。我們提出“一所學校就是一門好課程”,學生只要在這所學校里,就能自然而然地獲得一種成長的力量。我校將各種主題教育月活動,如閱讀節、藝術節、科技節、體育節等,加以課程化設計,從學生的自主選擇、自由活動、自發生成出發,精心設計活動目標、內容、形式,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活動需要,最大程度地消除活動的功利性和強制性,還活動以生活的本來面目,實現課程的浸潤;我校將各類校外學生實踐活動基地加以課程化設計,以學生社團的形式呈現,如插花社團、蠶桑社團等,學生到基地活動,就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學習與成長;我校將校園的各個景點加以課程化設計,豐富其課程的內涵,如校園中的一棵“石榴樹”,就在教師們的精心設計中,開發出了以“石榴娃”為形象代言的系列課程,貫穿在石榴從開花到結果的各個階段,成為校園中一門獨特的課程。將校園景點的建設看成是課程的建設,其意義就更加深遠。因為,這已不僅僅是一種視覺文化!
四
無論校長的課程夢想多么完美,都要靠教師一步一步地將夢成真。校長的課程領導力,就聚焦在教師的課程執行力上。我們倡導“一個好教師就是一門好課程”,暗含著三層意思:一是好教師所擁有的思想、學識、品行,乃至特長、愛好,本身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書,一本學生百讀不厭的書。好教師的言傳身教,就是最好的課程與教學;二是好教師往往對自己所任學科有獨到的見解,他的教學是對國家學科課程的二度開發,無論是在學科教學內容上,還是在教學方式方法上,都有個性化的創造,帶有鮮明的教師印記。比如愛好古典文學的老師,他會自覺地將古代詩詞帶入他的語文課程,豐富、鮮活語文教學內容;三是好教師常常有高雅的興趣、過人的特長,并樂意和孩子分享,積極參加各類學生活動,這些活動就是好教師用自身的才華創造的課程。如果一所學校擁有一個好教師群體,那么對學校而言是幸運的,對學生而言是幸福的!
希望每個教師都能成為一門好課程,這是一種夢想,這種夢想營造了一種給人方向感和緊迫感的課程文化氛圍。這種氛圍具有強大的感染性和同化力,潛移默化地改變了教師的行走方式。學校多元化的課程結構為教師找到了“用武之地”。一位來自農村年過半百的教師在學科教學上一無所長,然在學校多元化課程開發中,耕種、養殖,樣樣精通,所開設的農耕課程深受學生的喜愛。教師“有什么”“能什么”,本身就是最好的課程資源。最好的課程領導就是要善于發現隱藏在教師身上的課程資源,并開發適合學生的課程,實現教師的人生價值。讓每個教師在課程建設中看到自己的所能,并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就是最好的領導。
簡單地說,校長的課程領導力就是對教師在課程建設領域潛能的發現力!
(作者系江蘇省吳江市盛澤實驗小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