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以上這個案例,在為王老師的舉措感動,為他班學生感嘆,為教育現實感慨的同時,竟冒出這么一個不是問題的問題:學生是什么?
首先,作為“學生”的個體。《百科全書》釋:學生(student):在學校學習的人。那在學校學習什么呢?答曰,當然是學習知識。但學習知識又是為了什么呢?竊以為,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生活。所以,杜威強調“教育即生活”;所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權威書籍指出:學生最基本的涵義是學會生活;《學記》也指出:“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那作為個體的學生如何學會生活呢?生活,本身是“活生生”的。它不是圍墻內的微言大義,也不是象牙塔中的倫理教化。生活不該是“賦予”,而應讓學生“參與”。所以,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強調了兒童享有四大基本權利之一的參與權——參與家庭、文化和社會生活的權利,兒童有權對影響他們的一切事項發表自己的意見(表達權)。
尊重學生的參與權,就應該呵護學生的個體生命,滿足學生的知曉權,提供真實的生活現場,還原生活的本來面目,建構生活的積極意義,讓學生在真實的世界里自然地生長。
其次,作為“發展”的主體。馬卡連柯的集體教育理論指出:學生集體不僅是教育的“客體”(教育對象),而且也是教育的“主體”(教育者)。所謂學生的主體性,是指在教育活動中,作為主體的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處理同外界關系時所表現出來的功能特征,它一方面表現為人對客觀世界規律自覺能動的掌握;另一方面表現為人的自覺能動的創造,集中體現為人的獨立性、主動性、創造性。
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就要改變單純把學生當成被動的、抽象的、不變的教育對象的做法,而要把他們看成是主動的、活潑的、發展的主體。而學生主體性的發展貫穿于學生自我決定、自我選擇、自我監控、自我評價反思等整個學習的自主過程,也滲透在學生與教師、同伴、乃至學校之外的家庭、社會成員之間的交往中。
所以,把學生作為發展的主體,教師就應該克服“控制”、“主宰”的欲望,改變學生“依賴”、“服從”的地位;就應該多一點辯證法,少一點形而上學,多一點兼聽則明,少一點偏聽獨斷,多一點躬身躬行,少一點居高臨下;就應該以“平等中的首席”、“前行中的向導”、“迷茫中的咨詢師”的身份,充分地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提供主體發展的條件,培養主體發展的能力,引領主體發展的方向……陪伴著他們(學生)自我發展。
第三,作為“公民”的本體。福克斯認為:“公民身份是一種成員地位,它包含了一系列的權利、義務和責任。”公民之有別于私民,首先在于公民不只關心一己之私,而具有對公共空間和公共關系中他者的高度敏感性。
陶行知曾說過:“今日的學生,就是將來的公民;將來所需要的公民,即今天所應當養成的學生。”把學生作為“公民”的本體,就需要我們的教育不是培養人云亦云、皓首窮經的“書呆子”,也不是培養只有自我、不知他人的“萊布尼茲單子”, 更不是培養傳統等級關系中的“臣民”、“順民”,而是要培養置身于新型的社會主義民主平等關系之中,既具有個體獨立的自主意識,又對他人的存在具有高度覺察能力與關懷能力的現代公民。這種“現代公民”是以個體自主、自覺的價值認同與責任承擔為核心,以健康的公民意識、情感與健全的公民能力為目的的。正如聯合國21世紀教育委員會在1996年提出的那樣,崇高的道德品質和對人類的責任感是21世紀人才的一個重要標準,也是一個人身心品質成熟的標志和一個公民誕生的標志。
“現代公民”的培養,就要確立權威社會逐漸讓位于平等、溝通、民主的機制,把培養“現代公民”的公共生活和公共精神滲透到教育的方方面面;就要把“同情共感”、“將心比心”、“推己及人”等人際、人物間情誼關懷作為公民教育的基點;就要讓學生懂得尊己、尊人和尊物,懂得貴生利己是最根本的道德,懂得維持群體的和諧,懂得與自然對話,與萬物共存。學校教育不在于道德的至善,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圣人”,而在于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遵守基本的行為準則,正確地“做人”、“做事”和“交往”。在此基礎上,培養他們關注社會、積極參與、思考反省、質疑提議的公民素養。
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著的《學會生存》中所說:“教育民主化,不僅把更多的教育給予更多的人,也要更多的人參加教育管理。”如果我們真心實意地把學生看作了“學生”,而不是“容器”;看作了“未來”,而不是“奴役”;看作了“公民”,而不是“順民”;如果我們的教育都“問問學生是否同意”,那么,中國教育何愁沒有希望?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錫山區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