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評先進集體征求全班學生的意見——一個本應該是理所當然的舉動,大家卻產生了不同的看法,成為一個引人深省的案例。我們不禁要追問:尊重學生,從理念到行為,究竟還有多遠?
教育從尊重學生出發,這已成為許多教師的共識。教師與學生交往的姿勢開始“蹲下”平視,與學生交流的表情開始變得柔和,毋庸置疑,這顯示了師生關系的一種進步趨向。然而,借著這個故事的視角看去,班級生活中的確依然存在著“一切教師說了算”的陋習。“教師中心”、“師道尊嚴”的思想潛伏于日常教育生活的深處,無論是個體還是群體,學生的班級生活主體性地位并未得到根本性的尊重,學生的意見和權利被忽略和遺忘。
眾所周知,班級集體生活具有促進學生社會化的功能。只有享有尊重,才能學會尊重,才能“形成一種面對任何處境能夠自主判斷、自主選擇、積極行動、自我負責的能力”。學生和教師只是后知者和先知者的不同,在人格上是獨立和平等的,每一個學生都有著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和獨特的情感世界。因此,班級生活中,需要建立以“尊重”為基礎的師生交往方式,更需要從表象的、形式的尊重走向內在的、實質的尊重。
尊重學生,最根本的是要尊重學生發展的主體性。我們常常提及要尊重學生的年齡特征,尊重學生的心理規律,尊重學生的思維方式,尊重學生的學習方式等。琢磨這些話語的指向,很大的成分是為了教師更有效地教學和更有效地管理。我們往往忽視的是尊重學生作為自身發展主人和所在班級集體成員的權利。而這正是尊重學生的重要基石與核心要義。對人的尊嚴和個人權利的尊重是教育的基本準則。缺少了這種尊重,學生的發展就擺脫不了被動、他律的狀態,也必然會造成學生對自己與集體責任感的失落以及是非判斷能力的弱化。因此,真正地尊重學生,就要建構“我—你”的師生關系,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尊重學生班級集體的共同意愿、發展需求和成長節奏,還學生集體自主管理的權利,讓他們自己去選擇判斷,讓他們自己去活動體驗,讓他們自己去解決問題,讓他們自己向前走。
尊重學生,教師不能失去自己的獨立性,不能對學生放任自流。教師存在的全部價值,在于知道在什么時候引導,往哪里引導和怎樣去引導。正如案例中老師不僅要問問學生是否同意,進行舉手表決,還要讓學生說說同意與否的原因,針對學生的不同意見,面對學生的膚淺與片面,教師要真正成為“平等中的首席”,不僅要作為一個交換意見的參加者,還要成為一個顧問,參與到班級集體生活中來,成為學生集體自我發展和自我教育的啟動者和引領者。教師要適時適度地介入,抓住關鍵事件,營造集體教育情境,形成相互支持、開誠布公的民主氣氛,通過集體對話,診斷解決集體問題,讓學生在心靈自由、形象具體、身心一體的教育心理場中認同、接受、踐行,實現自我覺醒、自我生成、自我發展。
什么是對兒童真正的愛?顧明遠教授說:讓兒童自由發展,長大成為具有個性和獨立人格的人。建立以尊重為基石的師生交往方式,將尊重滲透于日常教育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也是對學生作為未來公民應該具備的一些基本素質的啟蒙。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隆亭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