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校的日常事務及各種評比評獎中,學生的參與度究竟有多高?
那年,學校通知我,我帶的班被推薦為省先進集體。第二天的早讀課,我拿著推薦表到了教室,對學生說:“有件事必須通報全班:學校推薦我們班為省先進集體……”話音剛落,全班一陣歡呼,很多同學鼓掌。我拿出相關的評選資料,把評選條件讀了一遍,全班靜靜地聽。讀完了,我說:“這不是我一個人的事,是大家的事,所以,全班應當表決一下,以決定是否填這張表。”學生議論了一會兒。我說:“現在表決,贊成的請舉手。”我數了一下,35人。“反對的請舉手。”11人。“棄權的請舉手。”1人。我宣布:“通過了。”全班鼓掌。
我接著又說:“現在,我想聽聽反對的意見。”有位同學站起來說:“我一直覺得我們班離我理想的集體相差很遠:我們班還不夠團結;我們班的一些活動就是開展不起來;我們班個別同學從來不做值日生……”一位女生站起來說:“說到文明,我們班至少在三個重要的方面沒有達到最低要求……老師,你說過,不要愛虛榮,這個‘省先進’如果就是這個水平的話,不要也無妨。所以我投反對票。”她的話剛剛說完,全班就熱烈鼓掌。
我們按照程序表決,尊重了大多數同學的意見,填了這張表,當年獲得了省先進集體稱號。但是在我的教學生涯中,那次表決的過程卻更值得記憶。這個過程堅定了我的一個認識,即學生的判斷力和道德心需要有機會得到檢驗。今天,當教育界幾乎成了名利場,當少數利欲熏心的人為了一己之私玷污公平公正的情況下,我多么懷念當年的教育環境啊!當時有位德育教師聽到我們為是否接受榮譽稱號而作的“全班公決”后說,對學生來說,這種民主教育比一個榮譽稱號更有價值。
這件事傳出以后,學校一些干部和教師感到莫名其妙,也許他們到現在仍然沒能理解。記得有位管理干部說:“這種事不能征求學生意見,如果學生反對,我們就不好做工作了。”社會上常看到這樣的作風:一個人只要有一點點權力,就絕對不讓他人有可能染指;一個人有了權力,立刻希望所有的人都是順民。根子可能在我們的教育。教育要培養學生的民主意識,否則就會這樣一代一代無所謂地“順”下去。
在以后的成長歲月中,學生能否堅持自己的權利,那可能在于他們的個人素質和意志;但在現階段,這種素質必須由教育來啟蒙,這就是教師的職責。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