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作為傳播文化的場所,不但繼承文化,而且本身也在不斷地創造著和積淀著文化。這種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在辦學過程中積淀的學校文化無處不在,不僅體現在學校的建筑風格、校園環境、文化氛圍的創設等有形的物質形態方面,而且還體現在學校的組織方式、辦事規則、工作作風、人際關系等無形的規矩、習慣和風格上。這種規矩、習慣和風格是無形的“場”,是學校的“魂”,不但影響著校風、教風和學風,形成學校的獨特個性,而且還影響著學校的教學質量,影響著師生的人品和素質。因此,加強學校文化建設,某種意義上講,就是提升學校文化底蘊和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的抓手。
師生關系是學校諸多人際關系中最普遍、最重要的關系之一,具體是指師生間在思想、學習、生活等方面的交往和聯系。這些交往和聯系的和諧與否,直接影響到學生和教師的共同發展。因此,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理應成為學校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環節。下面就新課程背景和學校文化背景下,建立新型的、和諧的、綠色的師生關系中必須恪守的三條理念,談一些具體的體悟:
一、學會等待,欣賞差異
教師必須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學會等待、欣賞差異意味著能夠用從容的心態對待自己所做的工作,不急于求成,不心浮氣躁,不指望一次活動、一次談話就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因為一個好品質的形成,一個不良品質的矯正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個長期的曲折的過程;即使是一個概念、一個原理的掌握,也都很難一步到位,而是一個不斷豐富、不斷深化的過程。其實從我們個人的生命歷程來說,我們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都是徒勞的,可正是這徒勞的努力使我們擁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接近成功的機會,而正是這百分之九十九的接近成功的機會最終使我們擁有那百分之一的取得成功的可能。每個人都有一個從幼稚走向成熟的過程。學會等待的老師,一定永遠不會對學生說:“你不行!”
二、大愛無疆,大道無痕
全國著名的班主任任小艾老師說過:“沒有水就不會有魚,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如果教師不從內心深處熱愛自己的學生,沒有父母般親昵的溫存和嚴格的要求相結合的愛,那么就很難教好自己的學生?!钡降资裁床攀菒鄣慕逃??它又體現在什么地方?僅僅是困難時的雪中送炭、天涼時的噓寒問暖、對學生多一點的關注嗎?現在的我至少知道,童心,是踏進愛的教育的第一步。多站在學生的角度想想,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先從孩子思考問題的出發點想一想;在孩子遇到問題時,多用孩子的眼光與思維看待問題;多原諒一些孩子無意的錯誤。我們在教育的過程中或許急于求成,我們或許苛求太多,這只會使學生過早地產生逆反心理,讓我們用心感受一下蘇霍姆林斯基的這番話吧:“每個孩子都能引起我的興趣,總想知道他的精力主要傾注在什么地方,他最關心最感興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痛苦和快樂。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擴大,并且像我以后才認識到的那樣,連我不曾教過課的孩子也成為了我的朋友,并且受到了我的教育?!?/p>
三、真誠尊重,善用贊賞
一般來說,學生對教師的地位優勢和心理優勢有清楚的體會和認可。他們受到侮辱和傷害之后,基本沒有可能通過平等對話、協商、行政調解、訴訟等途徑得到處理和釋放,而是全部轉化為內在的精神壓力。這種精神壓力一般具有兩種走向,一種是演變為由內向外的復仇沖動,另一種是對自我心理和身體的巨大摧殘,造成各種心理疾病。怎樣才能做到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不體罰學生,不辱罵學生,不大聲訓斥學生,不羞辱嘲笑學生,不隨意當眾批評學生,不隨意向家長告狀。其實這不是太高的要求,但仍有不少教師做不到。早在1968年,“皮革馬利翁效應”便證實了教師對學生的感情態度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師的期待可以產生巨大的感召力和推動力,不僅能誘發學生積極向上的激情,并且影響著學生的智力、情感和人格的成長。因此教師要尊重和贊賞每一個學生,給每一個學生以合理的期待,給他們公正的支持和鼓勵,使每個學生都成為有用之才。
讓我們用真誠和愛心感化學生,踐行生本教學的理念;讓我們用具體的行動和實踐,與學生建立民主、平等、朋友式的師生關系,倡導尊重與賞識的教育。
(作者單位:江蘇省天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