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率地說,我很敬佩那11位舉手反對的學生。他們不僅有評價是非的能力,而且有尊重事實的勇氣。因為,他們面對的是老師和大多數同學,面臨的是集體榮譽。如果反對生效,那么,指責和問罪也許會接踵而至。反對,不亞于背叛。
我更敬佩的是王老師,他在教學之外,創設了一種民主自由的思想空間,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真實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參與班級事務的決策。
在我們的教育理論中,學生主體、互動教學、合作學習、個性培養等等概念既傳統,又新潮。在現在的課堂上,教師學案引路,學生分組討論,四人小組,活潑生動。在學生活動中,學生民主評教,主持晨會班會,參與過程,享受過程。尊重學生的參與權,似乎不是問題。
可是,如果在今天,王老師再去班上做一次相同的全班表決,舉手反對的學生還會有多少?今天的學生,在榮譽面前,還會有別的選擇嗎?我以為,王老師的擔憂不是沒有道理的。
每次家長會,家長最愛問的是“我們的孩子進步了沒有”,老師作答的依據一般都是分數條和成績排名。教師常常為那些成績優秀的學生構建一個“道德特區”,所有的榮譽都理所當然地屬于他們,當今流行的似乎是這么一個通用標準:“考得好,一俊遮百丑;考不好,百俊難遮一丑。”學生還需要參與學習以外的活動嗎?
教師是否應該反思,我們要為學生的未來奠定什么樣的基礎?
因此,明確了育人目標,其他的都可以順理成章。如果要培養只有分數沒有思想的“順民”,學校只需加強軍事化管理、格式化教育。而當今是沒有任何一個學校膽敢提出這樣的辦學目標的。
所以,培養具有健全人格、健康身心、創造能力的未來公民,讓理念真正滲透到靈魂,首先要尊重學生。尊重不是故作姿態,而是出于對生命的敬畏;尊重不是來自于蒼白的理論,而是出于教育者的良知;尊重要淡泊功利,追求完善;尊重學生也是教師的教育胸襟、教育能力的試金石。
(作者單位:南京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