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世界已進入信息化、多元化的時代,但每年的“春節聯歡晚會”總是讓全中國人民關注。大年三十晚上,家家戶戶把酒問新年,熱鬧一番后,老老少少閑話家常,等待“春晚”開始。無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終究,“春晚”已成為全中國人民不變的話題和情結,成為凝聚“小家”、聯結“大家”的重要過程,成為中國新年文化的重要象征。這就是“儀式”和“典禮”的一個經典范例。
美國學者特倫斯·E·迪爾曾這樣說:“儀式和典禮與文化的關系就像是電影和電影劇本的關系,是交響樂和樂譜的關系,也是舞蹈與使用其他方式無法表達出來的意境之間的關系。”從學校文化的視角來看,儀式與典禮是學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讓學生獲得在課堂學習中無法獲得的感受和文化理解。一些通過精心設計、精密組織、廣泛參與的儀式與典禮,能使師生深刻認識學校文化和民族文化,并在文化理解的基礎上形成具有共同愿景的價值觀、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
學校管理者也都已認識到文化建設對學校優質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作用。我曾這樣寫過:建筑物建立起來以后,你看不到它的柱子、橫梁和鋼筋,但是缺少了它們,建筑物將倒塌。在學校這個系統中,學校文化就是學校系統的橫梁、柱子和鋼筋。它絕對是學校的靈魂,它隱藏在學校的每一個角落,以潛移默化的形式影響著師生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方式乃至人際關系等等。學校文化建設應該有一定的載體和表現形式,而儀式和典禮就是一種重要的課程載體。
現在的學校,都在講課程改革,現在的校長,都會談文化建設,然而,在真實的學校生活中,校本課程的規劃與建設,學校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在品質上是存在巨大差異的。我們可以看到,每個學校的儀式與典禮存在著共性,但更多的是個性。一方面,每個學校在一定的階段都會有一些相似的、固定的儀式和典禮,另一方面,每所學校的某些儀式與典禮都有著自己學校文化的深刻烙印。這些儀式和典禮的存在,既使學校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學校的傳統文化得以傳承,使學校文化在傳承的基礎上不斷豐厚和更具影響力,也反映著不同學校文化課程的品質,更表現在這些儀式和典禮對學生影響的深度。
可以這樣說,優質的學校都有一種穩定的,為師生集體認同的主流價值觀。而這一種幾乎等同于基因,流淌在師生血脈中的學校主流價值觀是一種看不見的力量,它既在凝聚人心,統一價值觀念,更在規范、指導師生每日的行為。在學校生活中,正是這種看不見、摸不著,但卻無處、無時不在的“文化力量”直接影響著師生群體的價值意識、教育行為乃至生活方式。而要使這種文化力量能注入每一個人的心田,僅靠課堂,僅靠老師的傳授,僅靠課本是不夠的,它還必須通過一些“儀式”和“典禮”,在或愉悅或莊嚴的特殊氛圍中讓師生受到感染而認同,受到感悟而內化,受到感動而內省,它還必須在師生無負擔、無功利的積極參與中親身體驗而認識,在人際互動中理解,在情緒的激蕩中吸收。
美國學者特倫斯和肯特合著的《校長在塑造學校文化中的角色》一書中有這樣一段精辟的敘述:
成功的典禮通常都具有以下這些特殊的要素:
體現價值觀的特別目的。
具有象征意義的服飾與裝飾。
符號、標志、旗幟或標語。
有關歷史、成就、努力的故事。
發言或演講的特殊方式。
呼吁深層目標及價值觀。
注意邀請什么人并為他們安排座位。
表彰那些有表率作用的人。
選擇適當且富有變化的樂曲。
精心選擇具有吸引力的活動場所。
提供高質量的食物或飲料。
發言需圍繞學校的既定價值。
選擇有意義的象征性符號和工藝品。
實施儀式,延續傳統。
因此,作為學校管理者,就需要有強烈的課程意識(而非簡單的活動意識),通過精心設計與規劃,把這些以往看來程式化的活動,精心設計與雕琢,從細微之處著眼,或以盛大的場面,或營造特定的氛圍,使之成為感召、震撼學生心靈的學校文化符號,使學校特質(主流價值觀)潤物細無聲地銘刻在學生生命之中。
在我校,隨著一些儀式或典禮在校園生活中不斷形成與豐富,這些文化課程逐漸積淀為學校傳統。每年,都有一批即將畢業的孩子寫下對某個儀式或典禮的回憶。在我看來,只要儀式或典禮的意義能被學生們體悟一小部分,那就是學校文化建設走向成功所邁出的一大步。
高二的十八歲成人儀式是我校學生成長的“必修課”。每次的成人儀式,我們總是精心策劃,精密組織。我們看到,每次成人儀式,學生總是滿眼淚花,在莊嚴的氛圍中悄然成長。“十八歲是希望,面對的是機遇,是挑戰。十八歲是擔當,將踏上一個更廣闊的舞臺,開始一段全新的征程。十八歲是拼搏,有著雄心壯志與奮斗不息”是響徹全場的心聲。
每一屆畢業生,從入校開始,我校教育技術中心就對學生的學習、生活進行全過程的攝影、錄像。每年的5-6月,教育技術中心都會制作讓畢業班學生沉浸在回憶中,感受成長、感恩母校、感動于師生情誼、感悟責任的主題片《夢回天一》。畢業典禮開始,沒有長篇講話,首先是觀看《夢回天一》,孩子們這樣寫道:
天一的畢業典禮適時地如愿召開,正如沈校長考前所說,這天每個學子都要穿最漂亮的衣服,我們畢業了。但當《夢回天一》的畫面滾動,我們激蕩狂野的內心收緊了,大滴大滴的眼淚滾落,哪怕看見的是過往的笑容。
一晃眼,我們在這個美麗的校園里生活了一千多個日日夜夜,在這里,我們度過了緊張而又充實的高中生活,這三年的點點滴滴,已然成為我們心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也是在不久前才開始真正意識到校園的美麗,高大的樹木四季長靑,各色各樣的花朵爭奇斗艷,將校園裝扮得分外動人。空閑時間走進幽深的小徑,暫時避開煩惱。在木橋上散步放松心情……臨近畢業,才發現自己生活了三年的校園是如此的美麗,而今天,我們即將離開,告別這個充滿了回憶的地方,去追求自己的夢想。沉浸在《夢回天一》中,回憶種種成功的喜悅,或許還有失敗的沮喪,但這一切都是天一賦予我們的寶貴財富,我相信,今后不論身處何方,我們都會牢記‘誠’字校訓,踏踏實實學習,堂堂正正做人,努力報效祖國。
也有畢業生這樣描述學校的中秋歌會:
說起中秋歌會,那真是難以忘懷啊。大家吃完晚飯,便整隊搬著凳子前往自早上就已經在準備的操場。各班圍坐在廣場上。于是在主持人的宣布下,中秋歌會拉開了序幕。還記得為了我們的歌曲《龍的傳人》,我們經過了幾次集中的練習。但是大家對原來唱的版本不滿意,覺得唱不出那種氣勢。最后在陳老師的同意下,換成了王力宏的版本。演唱之時,我們站在椅子上,整個廣場的目光都聚焦在我們身上。大家都竭盡全力,力求唱出氣勢,唱出感覺。除了我們的演唱,我仍然記得許校長的《東方之珠》。回來的時候走在暗暗的道路上,只覺得真是一場美妙的晚會啊。
此外,學校還策劃“名人課堂”活動,讓高校知名教授、知名企業CEO、社會各界精英走進天一課堂,讓他們成為學生成長的精神導師,幫助學生拓寬視野;學校每年“體育節、藝術節、科技節”三大節日,張揚學生個性;學校各類頒獎儀式,讓更多的學生走上紅地毯,感受榜樣的力量……
是不是可以這樣說,從同一所學校走出的畢業生,如果在他們身上能感受到相同或相通的氣質,有了共同深刻的記憶,那么,可以這樣說,學校文化通過課程的實施實現了一定的精神引領與情感感召,而儀式與典禮正是這些深刻內涵的承載者。
我們應該堅信,學校不是一般的組織,從本質上來說,學校應該是一個學習共同體。我們應該認識,真正的課程改革,必定是觀念與文化的同步變革。我們還應該認識,沒有文化載體就很難有實質性的文化建設,無錫僅占太湖一隅,但一首《太湖美》的歌曲使全中國、全世界人民都把無錫和太湖緊緊相連。2008北京奧運會、2010上海世博會,使全世界重新認識中國,深度認識中國……
當我們進行以上剖析時,我們必然對“儀式和典禮”有了更新的理解,當我們在組織學校的一些儀式和典禮時,我們是否應該時刻提醒自己:學校的儀式與典禮,應該遠離浮躁與浮夸,走近原典、走近深刻;拒絕平白和膚淺,拒絕庸俗,走向經典和難忘,走向卓越;排斥閉門造車,排斥強行灌輸,走向共同參與,走向內心領悟;反對“假、大、空”,反對走過場,倡導真善美,形成感動與感染;避免隨意性,避免東施效顰,從而讓儀式與典禮走向深刻,走向校本……
多年來,我校在一步一步走向優質化,這既有政府巨資投入、師生共同努力的因素,更有我校獨特學校文化的感染力與影響力的因素。而學校文化不斷豐厚的重要標志是“天一精神”的傳承與一些重要儀式、重要典禮的課程化、經典性、深刻性。文化是流動的,是生成的,是輻射的,在探索學校文化建設的道路上,我們還有更長的路要走。
(作者單位:江蘇省天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