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師有句名言“慢就是不會”,經常用來敲打我們做作業的慢。我不理解,習題會做而做得慢怎么能說成不會做呢?老師太偏激了。直到自己當了教師以后才佩服老師,覺得這句“名言”內容實在而且富有哲理。
說實在的,小到平時的考查,大到中考、高考乃至國際奧林匹克競賽,哪一場考試不是在規定時間內考核學生?會做而來不及做與不會做,在試卷上反映出的都是不會做,無情地印證了“慢就是不會”。
說富有哲理是因為“慢”與“不會”形影相隨且充滿辯證關系。
例如會做一道數學題包含了對概念的透徹理解,記憶準確,計算快而且對,思路清晰,方法簡明,聯想活躍,等等。哪一個環節受阻都可能造成解題的“慢”,慢是因為有所不會。
又如圍棋級別分成九段25級,均稱會下圍棋,實有天淵之別。在國手面前,低級別棋手可謂不會下棋。圍棋國手一對一百,落子如飛,而愛好者冥思苦想,落子緩慢。所以“會”是有層次的,慢是因為相對不會。
再如數學史上有關卡爾丹公式的一段故事:16世紀意大利數學家菲奧向另一位數學家尼柯洛·馮塔納提出挑戰,尼柯洛·馮塔納又被稱為塔塔里亞(意大利語為口吃者),兩人相約在著名的米蘭大教堂進行比賽,各自為對方出30道解一元三次方程的問題,結果塔塔里亞大獲全勝,全部解出30道題,而菲奧尚未做到一半,這是因為塔塔里亞掌握了形如x3+mx2=n(m,n>0)的方程化歸為形如x3+mx=n(m,n>0)的方程的方法,而菲奧不會這樣的方法,慢是因為方法不會。
《三國演義》中,曹丕為曹植出了兩道生死考題,曹丕曰:“吾今限汝七步吟詩一首,若果能,則免一死,若不能則從重治罪,決不姑恕!”植行七步,其詩已成。丕又曰:“七步成章,吾猶以為遲。汝能應聲而作詩一首否?”這就是那首著名的“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場考試曹丕把“能”體現在“快”上,慢就不僅是不會的問題了。
俗話說:“會者不難,難者不會。”會者解題順暢,必然不慢;不會者或走彎道或入迷宮,必然遲緩。仿效曰:“會者不慢,慢者不會。”老師的“慢就是不會”當初是用來鼓勵我們精益求精,如今也成了我學習的名言。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