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創建南京曉莊師范學校,把以孔子為代表的東方教育智慧和以杜威為代表的西方教育思想融會貫通,創立生活教育理論,推行生活教育運動,在中國教育史上產生了重大影響。近30年來,行知小學深入領會生活教育理論,且行且知,執著追求,根深葉茂,碩果累累,成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教育發展的生動縮影,引起了廣泛關注。
我們的行動之一:村校聯合
1981年11月14日,陶行知先生之子哈爾濱工業大學陶城教授來到江浦縣五里小學,出席“行知實驗班”命名典禮。生活教育的種子從此播撒在肥沃的鄉土里,引發了“村校聯合”的教育探索。
教師們放棄進城教書的機會,放棄提拔從政的機會,“捧著一顆農民甘苦化的心,為農民燒心香”,向農民學習,為農民服務,把讓農民的孩子也能享受到最好的教育作為自己的最大心愿,全身心投入到鄉村教育事業中。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村民自發集資十幾萬元。1982年學校異地新建,成為當時全省條件最好的村辦小學之一,吸引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考察。
1985年1月10日,江浦縣教育局頒發“江教字【1985】1號文”,召開隆重的命名大會,將五里小學正式更名為行知小學。陶行知先生的夫人吳樹琴女士親自到會祝賀。
學校面貌的快速變化,促使我們更加自覺地推進村校聯合。開辦農民學校,開辦掃盲班、實用技術培訓班、夜高中班,幫助青年農民提高素養;成立五里村“教育協會”、“家長委員會”,幫助農民提升家庭教育觀念,發動家長參與學校管理決策、課程改革、質量評價。這些工作成了學校實踐生活教育理論,不斷深化村校聯合的自覺行動。五里村將50多畝土地捐贈給學校開辦實驗農場,家家戶戶開放給城市學生了解農村、體驗生活,則是聯合帶來的巨大效益。
1991年,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授予行知小學全國學陶成果一等獎;1993年,行知小學成為首批江蘇省模范村小。
我們的行動之二:城鄉聯合
1994年7月18日,南京市關工委、教育局依托行知小學創立行知基地。16年來,行知基地精心開發了“學習農業科技”、“了解農村建設”、“體驗農民生活”系列課程,殫精竭慮,為十幾萬城市中小學生體驗生活教育的魅力提供熱情服務,也努力將城市優質的教育資源轉化為教師成長“最好的校本研修”和學生發展“最好的校本課程”。
行知基地的創立是行知小學生活教育實踐的一個里程碑,標志著生活教育實踐提升到了“城鄉聯合”的新高度,成為南京市素質教育園地里的奇葩,課程改革實踐中的亮點。
正是由于行知基地巨大的影響力,促成了政府在鄉村小學布局調整中,決定破例保留行知小學,在農民捐資助學20年后,行知小學獲得一千多萬元的投入,建成現代化的新校舍,周邊5所小學并入。
2002年新浦口區成立后,區教育局成立生活教育協作體,把生活教育作為區域教育的最大特色著力打造,有力地推動了課程改革,提升了素質教育的實施水平。
2005年,行知小學成為江蘇省實驗小學、文明單位。我本人參加了教育部全國優秀教師師德報告團,專著《走在行知路上》作為“中國當代教育家叢書”出版發行,《人民教育》雜志講述了“鄉村教育童話”,中央電視臺“東方之子”欄目以《青春的理想與激情》為題宣傳了我的事跡。行知小學生活教育實踐逐漸影響到全國。
我們的行動之三:國際聯合
2007年3月,曉莊師范和生活教育創立80周年,年事已高的陶城教授再次到訪行知小學。這一年,在省市文明辦的大力支持下,浦口區政府劃撥200畝土地,投資1.3億元,開始擴建行知基地,新建幼兒園和中學。這一年,行知基地被確認為江蘇省未成年人社會實踐基地,國家關工委授予行知基地“全國青少年校外活動示范基地”光榮稱號。也是這一年7月,國家漢辦在南京召開工作會議,正式將行知小學確定為全國106個國際漢語推廣中小學基地之一。
以“漢推基地”為標志,行知小學生活教育實踐提升到了“國際聯合”的境界。我們開發了“行知文化”、“鄉土文化”、“南京文化”、“長江文化”系列課程,建成外國學生“中華文化浸濡活動基地”,每年接收來自新加坡、澳大利亞、韓國等國家的上千名中小學生開展體驗活動。我們得到省教育廳批準,設立“南京行知苑國際漢語教師交流中心”,每年為一兩百名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的漢語教師提供深受歡迎的培訓課程。行知小學和新加坡行知文教中心合作,每年主辦一次“行知思想與漢語教育國際交流會”。讓世界分享生活教育理論,成為我們的自覺行動。
在國際聯合的平臺上,行知小學的辦學視野得到極大提升,特別是開展了基于生活教育理論的小班化實驗,探索“賞識課堂”、開發“精彩課程”、鍛造“良師隊伍”、實施“微笑管理”、建構“行知文化”,以校本化、全球化、個別化、網絡化的內在品質,在全市小班化實驗學校當中獨樹一幟。學校已經有三分之二的老師應邀到新加坡、馬來西亞、新西蘭、英國等國家開展考察講學活動,已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澳大利亞結交了多所友好學校,《聯合早報》、《南洋商報》等國外媒體紛紛報道。行知小學“大氣、大志、大愛”的校風,“還能更精彩”的校訓,“創建中國新型鄉村小學,邁向世界學校”的發展戰略日益受到關注,生活教育開始走向世界。
我們的思考:高舉生活教育旗幟,投身于新的生活教育運動
2010年7月,我作為江蘇基礎教育代表出席了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在小組會發言中,我匯報了行知小學30年堅持實踐生活教育理論的心得,引起熱切關注。是什么原因使昔日落后的村辦小學獲得長足發展?是什么力量從鄉村走出一支優秀的教師團隊,走出南京市基礎教育專家、教書育人楷模,走出江蘇教育最有影響力人物、全國師德標兵?這固然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結果,是各級領導高瞻遠矚關心扶持的結果,是一批有志有為的鄉村教師長期奮斗的結果,當然也是對生活教育理論繼承和創新的結果。
聯合辦學,正是生活教育理論的生動體現。村校聯合、城鄉聯合、國際聯合,本質上都是教育聯系火熱的生活。聯合辦學,運用生活的力量發展教育,反過來又為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務。生活是生生不息的,聯合也是無窮無盡的。
現在,關于教育理念眾說紛紜,反而把最好的東西淹沒了。我們主張越是在今天這樣的時代,越要強化生活教育。用生活教育把重要的教育主張整合起來,比如情境教育、成功教育、愉快教育、生命教育、生態教育、賞識教育、關愛教育、主體教育、和諧教育、自主教育等等。用生活教育統整各種教育模式,用生活教育更好地落實素質教育——正是這樣的實施策略,成就了今日的行知小學。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循著這樣的思考路徑,我們嘗試用新的視角認識、詮釋生活教育。我們認為,說白了,生活教育就是叫人“生”、讓人“活”的教育,包括關懷生命、關注生長、關心生態、關切生機四大要義。
關懷生命。就是要凸顯教育主體,無限尊重每個人的生命價值,無限相信每個人的生命潛能,真正落實教育規劃綱要“以人為本”、“促進公平”的根本指導思想,體現“關懷每一個”的卓越品質。
關注生長。就是要優化教育過程,尊重生命生長的客觀規律,既欣賞盛開的鮮花,又善待遲開的花苞,堅決走出拔苗助長、急功近利的應試教育誤區,促進生命自主成長,讓每一個學生充分享受成長的快樂、童年的幸福。
關心生態。就是要改善教育條件,為生命的健康生長配備現代化教育設施,創造良好的文化生態,提供健康豐富的精神營養。
關切生機。就是要抓住教育靈魂。生機是對生命、生長、生態的一個整體關照,是教育的價值所在、意義所在、希望所在,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有了生機,生命就有了活力,生長就有了動力,生態就有了魅力。
人們常常過分關注收成,關心莊稼是否豐收。其實,我們真正能調控的是莊稼是否綠油油的。“綠油油的”,是生命生長的最佳狀態。我們可以根據莊稼的需要,適時提供水分、肥料、陽光,可以保護莊稼不缺營養,不受污染,不被破壞。這個全過程中最關鍵的抓手是什么?是生機!教育,就是要通過課堂、活動、環境所營造的整體氛圍,滋養生命,激發生機。生機盎然,生機勃勃,人生就真有希望了,學校就真有前途了。
小學校,大教育;小學校,大文化;小學校,大事業。我們決心繼承陶行知先生未竟的事業,投身于新的生活教育運動。我們堅信,高舉生活教育旗幟,小學校一定可以為實施教育規劃綱要,推動農村教育發展做出大貢獻。
(作者系南京市浦口區行知小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