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去南京力學小學,給我也給他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我相信有很多,但其中必有三條:
印象之一是學校有一個“非常文化”的校名:力學。學校由邵力子及其夫人傅學文于1947年共同創辦,兩位老人從名字中各取一字,合璧為“力學”, 既是校名,又是校訓。其實早在2500多年前孔夫子就自稱“吾十有五而志于學”,若把“志于學”解釋為“致力于學”,正好是力學小學的校名,實在是太有內涵、太有文化了!源遠流長,一直流淌到今天力學小學的校園。
印象之二是學校有一支非常能干的團隊:教師。力學小學的教師很年輕、很陽光、很能干,三件事都做得很好:一是教學質量高,在全市、全省影響很大,在學生家長中有很好的口碑;二是科研水平高,研究性課堂的研究獲全省教學成果一等獎;三是承擔省、市級活動,表現出色,組織能力、上課能力和表達能力很出眾也很出彩。
印象之三是校長是個經常“不在”的人:范云良。這里的“不在”不是不在學校,而是不容易看到。我與范云良的多數朋友一樣,對這一點有深刻的體會。學校面向全省的公開活動,我去參加過幾次,他總是很低調地坐在后排,冷靜地觀察和考量著教師的表現,而自己則很少發言。學校的科研活動基本上是分管校長主持,該出現的都出現了,但范云良基本不出現。即使是請客吃飯,“沖”在最前面的仍然是教師、主任和副校長,而他則面帶微笑,一副賞心悅目看上去“很無辜”的表情。
這三點印象統一在一起,很有意味和韻味。力學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突顯出的卻是力學的時代風采和青春亮麗,力學有一個“無為而為”的校長,突顯出的卻是教師的自信、自然和自由的創造。范云良以“無為而有為”的學校管理哲學建構了一種“不在場而在場”的學校管理文化,印證了陳玉琨教授關于學校發展的三階段理論,即實現了“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的超越,從“校長”走向了“制度”、走向了“文化”的學校管理,實現了一種學校文化的自覺,而“學校文化一旦形成就是一種無堅不摧的力量”。
我們有太多的表面“在場”而實質“不在場”的學校管理:任何事情校長、領導均要親歷親為,校長、領導不在,在場的所有人就“人在心不在”;學校里到處是口號和標語,似乎學校精神和學校理念“在場”,但教師和學生對這些理念和精神充耳不聞、視而不見,仍然是無精神的主體、無理念的行動;會議上校長大談特談學校的教育哲學和教育主張,但師生卻反響漠然,精神整體“缺席”,只留下校長一人慷慨激昂地“在場”。
范云良的管理哲學和智慧就體現在:什么都安排好了、設計好了、做到位了,但安排者、設計者、行動者卻并不出現,或者說并不顯性地出現,用學術性的話語表達叫做“不在場”的“在場”,即人未必在場,但他的意圖、思想、影響“在場”,并以一種強有力的方式滲透在學校這個特定的場域中,影響到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影響到學校每一個師生。表面看,校長“不在場”,實質上是一種“不在場”的“在場”。
“不在場”的“在場”的關鍵,在于學校文化的建構與濡染。力學文化的核心是“力學”二字,由此而凝練出“努力學習、學會學習、享受學習”的治學思想和學校校訓,與孔夫子“志于學”思想極為貼近,更與當代終身學習的理念完全一致,理所當然地成為力學小學的核心價值觀。“力學”價值衍化出“五愛”精神,“愛自己、愛學生、愛同事、愛學校、愛事業”,從愛自己開始,逐步學會“愛學生”到“愛事業”,并將“愛自己”與愛他人等統一起來而不是對立起來,充滿了傳統文化的和諧與現代教育的智慧。衍化出“八個學會”:“學會聆聽、學會尊重、學會等待、學會賞識、學會分享、學會共進、學會激勵、學會超越”,要求更為系統而具體,成為每一個教師應該做到的理念和行為的準則……最終回到“學生健康成長,教師成功發展”的學校辦學理念。“力學文化”由“力學”校訓一而生三,三而生五,由五而生八,由八而回歸到一,即師生的共同發展(成長),其豐富內涵我無法一一列舉,但我認為形成了“力學文化”的獨特話語系統和實踐操作體系,由此使每一個師生“在場”,無論校長在與不在,力學小學師生的精神和行為都不會“缺席”。
“開學第一課”的案例,說的是范云良每學期一次的一定“在場”,“范校,你今天不在學校?”的案例說的是范云良在北京研修逍遙地“不在場”,“進退之間”的案例說的是力學小學全省性的公開活動范云良看似不在場其實在場。范云良以實踐智慧和理性自覺告訴我們,校長什么時候應該“在場”,什么時候不應“在場”,尤其是“不在場”的“在場”,則深刻表明也充分詮釋了學校文化的自覺力量。
這種自覺的力量,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要求每一個人都能夠“在獨奏、續奏的基礎上學會齊奏”,奏出雄偉而壯闊的學校教育的“交響樂”。“交響樂”是一種經典的西方文化,不僅要求有一個首席小提琴演奏高手,更要求整體器樂的合成和表現,要求每一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準確定位自己,并把自己的演奏融入整體效果之中。范云良就是力學小學“交響樂”的指揮。他的教師和學生面對著觀眾自主而大膽地實踐和創造,他則背對著觀眾面對著學校的教師和學生。
我們看不清他的表情,但能夠深切地感覺到他開闊的眼界和胸襟。
(作者系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