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的成長需要三個世界的豐富和成熟,即社會世界、知識世界和心靈世界。語文教師站在關注生命成長的高度尋求師生對文本和自然以及社會的共鳴,調動生活的積淀,參悟生活的真諦,是優化語文課堂不可或缺的生長點。在語文教學中,我們需要找到一個有效的通道,營造和諧的語文課堂教育生態,讓語文課堂成為“師生人生中的一段生命經歷”,讓師生的心靈在交流、撞擊和放飛中得到生命的滿足。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伴喿x期待”是讀者閱讀之前內心所預想的情景、包含的期望,反映讀者的知識層次、個人愛好和閱讀能力,體現一種綜合的閱讀要求和欣賞水平。它是一種迫切求知的心理狀態,是通過懸念的制造、情境的創設,激起學生體驗的欲望和探究的欲望。
一、實踐中運用閱讀期待的理性思考
姚斯認為期待視野有兩大形態:其一是既往的審美經驗,即“較為狹窄的文學期待視野”,其二是既往的生活經驗。即“更為廣闊的生活期待視野”。這兩種視野交融形成具體的閱讀視野,按照我們的理解,它是指閱讀主體的認知結構(即讀者閱讀前所具有的生活經驗、文化知識、思想水平、審美能力)和閱讀需求(即讀者閱讀時所抱的動機、所立的目標、所帶的問題)。
從閱讀功能看,閱讀是一種對文字信息感知、理解,進而產生共鳴的復雜的心理活動和復雜的語言實踐活動。據調查統計,教師在洞察學生已有的閱讀“期待視野”時,往往忽視學生個體在經歷上的差別、家庭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心理的差異。往往采用統一的預習單將學生的閱讀體驗禁錮在統一的范圍內。
從閱讀心理看,“閱讀期待”源自接受美學,但是,當我們將這種理論遷移到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去的時候,我們發現它介入了其他的讀者——教師及閱讀同伴。而教師的介入程度及介入方式從某種程度來說決定了學生的閱讀效果。在聽課過程中我們發現有些青年教師往往自身對文本沒有深入的解讀,由此造成在教學過程中情感不投入、引領不到位,試問學生又如何產生情感的共鳴與升華?
從閱讀品質來看,它不僅包括對閱讀過程發生影響的思想品行,而且包括對閱讀行為產生約束的習慣意志。課程變成一種動態的、生長性的“生態環境”,語文課堂教育生態所關注的是指包括知識生態和心靈生態在內的師生關系,生生關系所形成的課堂教育氛圍。
二、立體建構,在教學中閱讀期待的價值實現
“閱讀期待”潛存于讀者的大腦,具有事先預想的觀念性。同時對讀物又有強烈的依附性。閱讀期待也是學生語文素養的一個反映,語文素養和閱讀期待相輔相成,互為因果。
1.在自讀中產生“期待心理”,形成閱讀的認知圖式。
在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后我們得知:課外讀物與語文課本相比,喜歡前者的占85%,后者占11%,還有4%的學生表示不太喜歡閱讀。語文課教學時老師有太多的“干涉”。學生不得不被動地參與思維,他們怎么能快樂起來呢?
(1)調整期待。在教學中,我們經常碰到這樣的現象。學生預習課文比精讀課文更有興趣,這主要是受“閱讀期待”的心理取向的影響。如《魯班和櫓板》一文,通過預習學生自悟櫓板就是魯班發明的搖船的工具。教者預料到這一點,及時調整,使學生產生新的閱讀期待——鴨子游水是生活中最平常不過的事情了,為什么在魯班眼里竟能成為發明的源泉呢?通過讓學生畫一畫,以及拓展閱讀《魯班造鋸》、《魯班造傘》等故事,使學生進一步地體會到魯班優秀的思維品質。
(2)喚起好奇。教學《萬里長城》一文時,一開始就讓學生讀課題。讓學生用不同的感情讀出不同的語氣。學生有的用激昂的語氣讀出,也有的學生用沉靜的聲音表現。還有的則是無限敬仰的感情,讀“萬里”這個詞時尤其變化多端。這實在是個獨具匠心的設計,是對學生閱讀期待很好的一次檢驗。在“閱讀期待”中,滿足好奇心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心理取向。
(3)選擇自主。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最大限度地解放學生,特別是解放學生的讀,如提供閱讀目標的選擇,允許合作伙伴的選擇,等等。在教學《歡樂的潑水節》一課時,我采用了多種閱讀的方法,讓學生體會傣族人民過潑水節的歡樂之情。讓小小子和小姑娘分角色演讀。并送上美好祝福,將潑水節營造成一個身臨其境的文化節。
2.在情境中擴展“期待視野”,建立閱讀的認知結構。
小學階段尤其是低年級學生。他們的知識層次較低,閱讀能力也很有限,他們的“期待視野”大都只停留在主要內容上。而我們知道,閱讀教學只講內容是遠遠不夠的。教材中有不同的情感期待著我們去體驗,有豐富的人文內涵等待著我們去挖掘。我們應該針對兒童的心理特點,巧妙地創設各種情境,構建一個引力強勁的磁場,抓住學生的心,激發他們的興趣與探知欲望,讓他們在感受閱讀的妙趣橫生的同時,發現閱讀是塊沃土等著他們去開墾。從而擴大期待的視野。
(1)適時創造期待“詩情滿腹”。教學中,我們可以創設情境,幫助孩子“嘗試”各種角色的模擬。在角色的完成中,喚醒學生的自我意識,讓他們為了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華,在閱讀中產生另一層面的“期待”?!洞蠛K恕肥且黄饩硟灻赖脑姼?,寫出了大海白天與夜晚不同的美。為了營造對美的事物與情感的欣賞情境,我設計了“讀—畫—評—讀”的教學方法學習課文。由于視覺、聽覺、感覺同時進行,在兒童的意識里就形成了一種在心理學上稱之為情緒記憶的東西。通過讓學生把精煉的語言文字轉換成美麗形象的自然景物畫,使得語文教學的思想性、情感性和語言知識訓練有機交融在一起。
(2)適度煽情期待“語情釋懷”。閱讀的過程就是審美的過程,這個過程若缺乏審美熱情,閱讀就會變得索然無味。教師適當的煽情能激發學生的審美熱情,增強學生學習的欲望,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讓他們帶著積極主動的情感進行學習。教師要啟發學生產生“閱讀期待”,需對作品有深入的研究,深刻透徹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經歷、思想歷程、寫作背景,這樣才能深入剖析作品,進入角色,挖掘出創作時的匠心,力爭把作者創作時的全部激情重新釋放出來。
(3)適宜布白期待“怡情出泉”。語文課堂教學在注重情境渲染的同時,要珍視課堂上的“靜場”和“空白”,留給學生自由默讀、靜靜思考的時間,讓學生學會用思考的大腦領會字里行間的信息和情感,使學生在語文學習實踐中獲得語文素養的提高、語文學習能力的增長。一堂課,我們在知識銜接處、或講授高潮時,或提出問題之初,或結論得出之后,留有一定的時間,讓學生細細咀嚼,或反復品味,或變式練習,或廣泛演繹,或判斷得出的答案,或提出新的問題……
3.在實踐中提升“期待品位”,構建閱讀的認知系統。
語文學習不應僅限于課本、課堂,學生的“閱讀期待”不應該只鎖定在課堂、教材,而應拓寬空間,由課內延伸到課外,由教材延伸到課外讀物,要在大語文環境下逐步提升“期待品位”。
(1)讀厚教材,從平面走向立體。當學生的閱讀期待達到一定層次后,如果沒有更深層次的吸引力,學生就不會產生進一步閱讀的期待。此時,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對眾多材料進行梳理,并尋找出教材的探究點,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進而激發學生深入閱讀的期待。
(2)讀懂資源,從意外走向情理。閱讀期待是讀者探索未知領域的一種渴望。學生對閱讀活動的選擇與這種渴望有關。并且能促成課堂教學資源的生成。課堂上,很多時候會出現一些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的事情,這時教師就要依靠教學機智處理好這些生成的“意外”,讓學生的閱讀期待發揮作用,進而幫助他們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3)讀活空間,從課內走向課外。語文學習不應僅僅局限于課本和課堂。學生的閱讀期待也不應僅僅鎖定于課堂和教材,而應該拓寬空間,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并在大語文環境下尋找拓展點,逐步提升學生閱讀期待的廣度。進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質量。學生在書本上得到的是知識,在活動中得到的是能力。
用生命培養生命,用智慧培育智慧,是語文教育的歸宿。也是語文教師的歸宿。學生如果能從閱讀中獲得快樂的情緒體驗。形成閱讀的內在動機就成為必然。充分利用“閱讀期待”,讓我們的孩子再一次地喜歡上閱讀,并且樂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