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習是指教師在新課講授前讓學生預先閱讀教材,了解有關新知識,并獨立地進行思考,探索獲取新知識的一種學習方式。在新課程理念背景下,預習不再是單純為掌握知識和技能而設置的學習活動。而是為了讓每一個孩子發展得更好。
但是。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景,教師在布置數學作業時總不忘加上一句:“回家把明天要學的內容預習一下。”這句話幾乎成了許多教師的“口頭禪”,但學生知道如何預習嗎?小學生年齡小,能力有限,預習時往往不知從何下手,許多學生把預習簡單理解成看數學書,學習時走馬觀花,一目十行,難以深入教材獨立思考和主動探索新知。也有些學生把書后的習題做一遍便認為是大功告成了。把預習當成了枯燥的任務來完成,久而久之會造成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減退。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教給學生科學的預習方法,使學生能合理地選擇和運用恰當的方法有效地進行預習,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預習效果。才能為新知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通過預習方法的指導、訓練,可以使學生學會預習,并逐步形成“展卷而自能通解,執筆而自能合度”的能力。
一、預習指導課開啟學習之門
教師要有步驟地分階段地進行預習方法的輔導,必要時可開設預習指導課,在課堂上選取有代表性的內容,創設課前預習的情境,一步一步地指導學生,讓每一個學生掌握預習方法。開始訓練時,要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安排適量的時間,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預習。要給學生提出明確的預習要求、步驟,教給學生具體的預習方法。
例如,學習“認識圖形”前。我要求學生這樣預習:(1)閱讀課本,把你認為重要的語句用直線畫下來,多讀幾遍,看看是否理解;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標記。(2)找一找身邊的正方形和長方形,摸一摸、看一看,看看有什么發現,記下來。(3)課本上提出的討論題,與同學說一說。(4)“做一做”你會嗎?請試著做一做。(5)再一次看書,說說這節內容重點學習的什么,想想還有什么疑難之處,記下來。到了高一點的年級,就可以把預習活動“置之課外”了,但每課時前要給學生以“預習提示”,指導學生按預習提示,結合已學到的方法去進行預習。這樣一路走下去。到了高年級,學生就可以獨立進行預習了。可以采用這樣的4個步驟來設計預習題:做什么——怎樣做——為什么這樣做——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另外,還可以開設預習指導課,在課堂上選取有代表性的內容,創設在家里預習的情境,一步一步地指導學生預習。
二、預習問題單成為預習的向導
例如:教學小學數學第三冊“認識時分”一課時,讓學生從以下3個步驟由淺入深地預習這一內容:(1)預習一道例題,學會看數學書。(2)準備學具,再根據老師提出的預習內容進行思考。(3)聯系舊知識,自己先試練,遇到難理解的標上“△”符號。
所以預習時要以“問題”為主線。科學地組織預習。預習過程由“問題”始,又以“問題”終。學生依據教師提出的問題或提示而展開自學,通過思考教師的問題、借助舊知與經驗而獲得對于新知的初步理解,同時又向教師提出預習過程中的疑問、不解或新想法、新見解。
預習問題是學生預習自學時的基本“憑借”,預習問題設計得當是取得良好預習效果的關鍵。好的預習問題具有引導學生自學、啟迪學生思維的作用。
1.預習問題要有可操作性。布置預習作業,既要防止出現“今天請同學們回去預習例幾或多少頁”這樣空泛的預習要求,又不能將問題設計得過大。教師要善于將預習要求分解為若干小點或用若干小問題來呈現。以方便學生根據預習問題來展開自學。
2.預習問題要體現量力性。通過預習學生能初步理解、解決哪些問題,教師不但要心中有數,而且要有較為準確的估計。不能簡單化地將預習目標與教學目標混為一談,不恰當地提出一些過高的要求,挫傷學生預習的積極性。
3.預習問題要體現啟發性。預習的過程就是學生試圖理解新知、嘗試解決新問題的過程。有點撥作用、有啟發性的預習問題有助于學生理解新知、嘗試成功。
4.把握好預習的適應性。有的課時教材敘述詳細,形象直觀,與學生的舊知、經驗緊密相關,利于學生全部自學;有的課時教材敘述簡略,抽象概括,不利于學生自學;即便是同一課時也會存在有的內容宜于自學,有的內容適于講解。因此,不宜將一些抽象的、屬于教師講解的、學生難以理解的內容劃定為統一的預習內容。
三、預習方法源確定學習的航程
例如,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前。我要求學生這樣預習:(1)閱讀課本第58至59頁,把你認為重要的語句用直線畫下來,多讀幾遍,看看是否理解;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標記。(2)按課本上的要求,找一找身邊的正方形和長方形,利用長方形紙和正方形紙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看看有什么發現,記下來。(3)試著回答課本上提出的問題,會了就標上“√”,不會就標上“?”。(4)第59頁的“想想做做”你會嗎?請試著做一做。(5)再一次看書,說說這節內容重點學習的是什么,想想還有什么疑難之處,記下來。
“讀”(讀書)、“想”(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試”(仿練、試做)、“問”(學生提出問題或新見解)是小學數學預習的基本形式,但預習作業絕不能落人依葫蘆畫瓢的窠臼,一味重視模仿性做題。結合具體的預習內容,可以或以“讀”為主,或以“想”為主,或以“試”為重點,或側重于“問”。預習的形式要多樣化,要找準學生的能力點、瞄準學生的興趣點,切實使學生在預習時“動”起來。具體來說:
1.“先讀書,劃批注”是預習的第一步,數學課本是學習數學知識的依據,讀課本的過程就是一個感知新知識的過程。讀的時候要逐字逐詞逐句地認真閱讀,可邊讀邊畫,邊讀邊寫。可以把重點字詞、重點概念、關鍵語句、疑難處、學會的、不會的分別用圓點、直線、雙直線、波浪線、“√”、問號等不同的符號分別做上標記;也可以把自己的理解、體會或獨特見解寫在書上的空白處。
2.“有缺陷,及時補”是指學生在閱讀課本的過程中,如果發現新知識的“前衍部分”有不明白不清楚之處,就要及時復習,把與新知相關的基礎打好,為學習新知掃清障礙。
3.“多用腦,勤動手”則是學習數學的一大法寶,它告訴學生,預習過程中,要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識記,千萬不要死記定律、硬背公式。遇到定律、公式時,可以自己先推導一遍,需要實驗的就動手做實驗,需要實踐的就動手去操作,通過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深化對概念、公式的理解,這樣更利于掌握新知。
4.“試練習,找疑處”可以算作預習的最后一步。課本中的“想想做做”、“練一練”安排的都是與例題同步的模仿練習,完成以上任務后,可以讓學生嘗試著做練習,通過試做,可以檢查自己對新知識的理解程度、掌握程度,內化新知,然后回顧整個預習過程,歸納出新知識的重點,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難題、有疑問的地方,以便聽課時重點解決。
四、預習階段性是循序漸進的方向
1.指導預習要因人而異。低年級學生識字不多,應盡量少布置預習或不布置預習,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接受能力,我們可以把三年級作為學生學會預習數學的起點。開始訓練時,要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安排適量的時間,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預習,要給學生提出明確的預習要求、步驟,教給學生具體的預習方法。課堂上的檢查反饋表明:學生預習效果非常好,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到了四年級,就可以把預習活動“置之課外”了,但每課時前要給學生以“預習提示”,指導學生按預習提示,結合已學到的方法去進行預習,這樣一路走下去,到了高年級,學生就可以獨立進行預習了。
2.指導預習要因材而異。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習內容,預習的方法也不相同。如:概括重點采用閱讀理解法預習,計算內容采用嘗試練習法預習,而幾何內容則適合采用實驗操作法預習……總之,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根據具體的學習內容合理地選擇和運用恰當的方法預習數學,一般以某一種(或幾種)學習方法為主,輔以其他。
課前預習是教師“教”與學生“學”之間的一座橋梁。把預習引進數學課堂,指導學生有效地進行數學預習,逐步養成預習的習慣。預習是一種超前性的學習,是學習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它同樣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思維能力和探索精神,能演繹課堂教學的另一番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