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蘇教版三年級數學上冊“觀察物體”
[教法一]
師:我們一起來觀察桌面上的正方體,要求坐正、平視,你能看到幾個面?
生1:我能看到正面。
師:你用手摸摸它。
生2:我能看到正面、上面和側面。
生3:我能看到側面和正面。
師:分別用手摸摸你看到的面。
師:我們再交換兩組同學的位置來觀察觀察,說說你看到的面的情況。
學生繼續回答。
師:為什么看到的面不同?
學生茫然。
老師繼續解釋、示范、總結。
[評析]這一環節的教學中,老師通過指導學生的觀察姿勢。讓學生分組交流觀察到的面的情況,并且用手摸一摸,體驗從不同位置觀察同一物體,看到的面的情況是不完全相同的。初看這是不錯的教學實施過程,然而,學生對“為什么看到的面不同?”這一問題卻無法回答。為什么呢?這是因為學生根本就不知道“我為什么要這樣看”“我這樣看有什么用”,于是造成了學生的茫然。以至于無法回答老師的問題,這與老師引導無力有很大的關系。
[教法二]
師:小朋友們,我們來根據老師的要求觀察桌面上的書柜好不好?注意記錄你看到的面和你在什么位置觀察的。
師:我們都站起來看看。
生1:我看到了正面和上面,我站在書柜的正面。(學生個子較高)
生2:我看到了正面和側面。我站在書柜的斜側面。(學生個子較矮)
生3:我看到了正面,我站在書柜的正面。(學生個子也較矮)
生4:我看到了正面、側面和上面,我站在書柜的斜側面。(學生個子較高)
師:(這些學生還是站著)為什么他們四個人看到的面會不一樣呢?
學生異口同聲。因為他們站的位置不同、他們的高矮不一樣……
師:那下面我們就按照老師的要求來觀察,行嗎?
師:同桌同學一高一矮、只能看到正面、只能看到上面、看到上面和側面……
學生熱情參與,活動迅速。
師生及時歸納,總結經驗。
[評析]這一環節的教學組織,老師要求明確、具體。學生完全理解了老師的意圖。在親身體驗了由于“觀察的位置”和“視線的高度”的不同而產生了觀察結果的不同之后,通過變化兩個要素的多種練習。學生充分體驗到了多角度觀察的樂趣。
[思考]教學是一條折線,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始終在尋找起點與目標之間的最短距離,每一段過程都是師生選用一定的學習材料與學習形式。通過互動、對話,從起點邁向終點的過程。這時我們在一邊組織教學,而我們的大腦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我的教學意圖是什么?學生在我的要求下他會有什么反應?我和學生的距離在哪里?如教法一中“讓學生用手摸一摸”,這個要求其實是多余的。學生看到的就是個正方形,摸了它對教學目標沒有什么意義。相反,在教法二中,由于老師對教學目標把握得準確,直接提出“注意記錄你看到的面和你在什么位置觀察的”這樣明確而又具有操作指向性的問題,幫助學生一下子就建立了觀察物體的模型,使得學生活動既活潑又高效。
教學目標應該清晰、簡明。目標是方向,方向正確才能保證教學有的放矢。教學活動多而空,只能使教學任務難以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組織明確、具體、科學的教學活動,圍繞目標確立重點,優化教法,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會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