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特別強調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解決問題。探究離不開獨立思考。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擺在第一位的就是讓學生本人進行思考。”獨立思考作為一種思維品質,其培養與形成,在一定意義上是從培養內部言語能力開始的。
語言是一種載體,而言語是一種對語言的運用。內部言語是和邏輯思維、獨立思考、自覺行動有密切聯系的一種高級言語形態。它的重要特點是:先想后說或先想后做。內部言語是一種對自己發出的言語,是思考的言語活動。例如:在回答問題時,必須先考慮怎樣回答;在演算習題時候,必須先考慮運算的層次、方式、方法等。
那么,發展內部言語對小學數學教學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一、內部言語可以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數學課堂上,要有讓學生能充分施展自己主動性和獨立性才能的機會。因此,我們對學生要有思維要求,并且要給學生一定的空間去思考。在教學中,先讓學生去想一想后再去說去做,這樣就可以使小學生言語與行動逐步起著自覺調控的作用,促進思維的“內化”,從而發展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給學生思考的時機,通過學生的內部言語,可以在無聲中培養獨立思考能力。例如,教學計算“圓的面積”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將圓剪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并設計思考題目:剪拼后的圖形與原圖形比。發生了哪些變化?長方形的長、寬與圓的面積有什么關系?能否根據長方形面積公式求出圓的面積?怎么求?這樣的動手活動及問題設計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一邊操作觀察,一邊獨立思考,然后再互動交流。這些問題解決后,教師可以緊接著讓學生用分割好的小圖形再去拼一拼學過的其他圖形,如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等,用同樣的方法思考驗證,看能否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
上述的教學,學生沿著“具體操作——獨立思考——內部言語——抽象概括”的認識過程逐步掌握了圓的面積的計算方法,最主要的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在操作中依靠內部言語得到了相應的發展。
二、內部言語可以促進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現代教育觀點認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思維活動的教學,數學學習是一種思維活動。思維是心理活動,似乎無形無聲不可捉摸,其實思維是可以表現的。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思維常用語言作為它的載體,思維和語言是一對鏈環,教師應十分重視語言的作用,借助有聲語言、無聲語言的作用,引導學生不斷升華其認識。其中發展學生無聲語言即可認為是培養內部言語能力。可見,發展學生內部言語能力對于促進學生思維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例如:低年級教學“9加幾”時,按以下程序進行:教師實物演示——師生共同操作過程——學生邊操作邊說理——脫離學具、直接計算。比如教“9加3”,教師利用教具邊演示邊講解,然后讓學生獨立操作后思考剛才的過程,即把9湊成10,把3分成1和2,9加1得10,10再加上2得12。教“9加7”時,讓學生思考,再擺學具,體現了先想后做的原則,然后設計以下幾個問題:(1)先擺幾個?再擺幾個?(2)最后結果是多少?(3)你是怎樣計算的?然后填寫過程。像這樣,由感知——表象——內部言語——抽象,從具體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抽象邏輯思維,既物化了計算過程,又內化了學生的思維。至于以后的“8加幾”、“7加幾”的教學,則可以要求脫離操作,直接思考算法。
三、內部言語可以促進學生自我提問意識的培養
自我提問是由學生自己向自己提出一些問題,以促進新舊知識發生聯系,產生直覺或頓悟。從而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研究表明,內部言語在促進學生自我提問、自我理解方面有著很大的推動力。學生自己主動提出的問題往往比教師向學生提出的問題更有價值。更符合學習需要。所以,新課程改革以來涌現的自我觀察表、自我監控表、自我評價的問題單等,都是通過不斷地促進學生進行內部言語、自我反省而提高學習特別是問題解決的能力。
除此之外,內部言語的發展,反過來也會使外部語言越來越完善,并且能夠促進學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