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腦海中。一直認為:書聲瑯瑯、議論紛紛、小手如林……這樣的語文課才是一節好課。難道不是嗎?瞧,這么多的區級、省市級展示課、研究課,哪個不是“熱熱鬧鬧”的?
我是這么想的,也是這么模仿著去做的!每一次的公開課、研究課我都力爭讓所有的孩子都動起來。課前不僅要帶孩子把課文多讀幾遍,還要多次地動員:“同學們,這節公開課非常重要!發言一定要積極呀!”“反應一定要快,知道答案趕緊舉手!”……后來一位經驗豐富的指導老師的話,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的教學:“這樣熱鬧非凡的場面會扼殺多少孩子靜心閱讀的權利!特別是那些基礎較差、反應較慢的后進生。他們會因為其他已經知道答案的孩子的提示,而不再動腦筋。久而久之,便會逐漸喪失獨自閱讀以及理解的能力!”
于是,我嘗試著要給孩子多一些屬于他們自己的時間。多一些靜心閱讀品味的時間。要讓孩子真正學有所得。
重新執教《給家鄉孩子的信》,課前一個月我便布置孩子們自由閱讀了有關巴金的各類文字,因為事先有所準備,所以此時他們個個都能娓娓而談。之后,進入文本文字了,當我帶領孩子體會了巴金——一個遠離了故土多年的游子。一個在中國乃至國際文壇上都享有盛譽的作家,在他收到家鄉的孩子寫給他的信的時候,他感覺到了孩子們帶來的溫暖,我便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讓我們自己深入課文去用心地讀讀,巴金爺爺為什么要給家鄉的孩子寫這封信?爺爺寫的話你們能‘聽’懂嗎?”這個問題是有一定的深度的,作為六年級的學生的回答當然不能只停留在語言文字表面。
同學們就這么自由地讀開了。大概兩分鐘過去了,居然還沒有一只小手舉起來。天啊,這么長時間的“冷場”會讓別人覺得這是一節失敗的語文課嗎?我的額頭和手心開始冒汗……
然而,我沒有催促他們,沒有直接把自己準備好的答案告訴他們,也沒有請好孩子來“救場”。同學們還在繼續讀著,課堂仿佛也已失去了時間的概念,“冷場”繼續著。
陸陸續續有幾只小手舉了起來,我知道此時如果叫他們起來回答問題,可以解了我的“燃眉之急”,可是會有更多的孩子失去充分感悟的機會。我沖這幾位孩子會心的一笑:“已有部分同學有自己的理解和體會了。不過,我希望每一個同學都能從語言文字中真正讀出些你自己的感悟,請繼續思考。”
這節課不能說是一節成功的課,但是我卻認為它是一節實實在在的課,讓每個同學都能學有所得的課。
好孩子在課堂上——尤其是公開課上擔任主角。這是司空見慣的事。老師每提出一個問題,也總是希望能“小手如林”和自己“心有靈犀一點通”。因為在我們很多老師的心目中“冷場”就是“失敗”的代名詞。是課堂教學活動中(特別是公開課)的“大忌”,避之唯恐不及呢!不管怎樣“有聲”總勝“無聲”吧!
但是,靜下心來想想:“熱熱鬧鬧”的一節語文課后,學生到底學到了些什么?每個學生的思維水平、理解能力都是有差異的,真正的課堂教學必須尊重這種個體差異,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孩子的大腦都充分地運動起來,這就需要有意地制造一些“冷場”,給那些思維、反應速度都比較慢的學生以充分閱讀和思考的時間。這也遵循了“語文教育應充分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這一新的理念,使學生實實在在地享受“教育平等”的權利。
其實,并非是說每節課都必須“冷場”。課堂上當然需要讓孩子活躍,以及給他們盡情地展示自己的時間和機會,我認為重要的是要拿捏有度,收放自如。該讓孩子活躍的時候“動中有靜”(看似場面熱鬧而混亂,但中心明確、主題凸顯);該讓孩子靜心品讀的時候“靜中有動”(看似安靜冷場,但思維活躍、心中澎湃)。我認為這才是小學中高年級閱讀教學的精髓和真諦所在。
任何人的閱讀都需要一定的時間,更何況是孩子,給孩子放寬“閱讀時間”。適當的“冷場”也正符合這一閱讀規律,符合人的心理特點。相反,如果長時間地一味追求“熱鬧”,也容易讓孩子養成淺嘗輒止的不良習慣。
小學語文教學本來就是一個幫助孩子養成良好閱讀習慣的過程,那么這一環節將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