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6日,河南《大河報》載文報道:鄭州市不少小學乃至一些中學,都要求家長批改學生的家庭作業,據說這一現象在一些地方還有愈演愈烈之勢。對此,絕大部分家長既納悶又憤憤不平。批改家庭作業都是教師的職責,怎么現在就轉嫁到了家長頭上?有家長說,這是老師在偷懶,有失職的嫌疑;有家長甚至說,這樣做,還要老師干什么?主張家長批改家庭作業的教師則強調,這是一種教學方法,如果家長能認真地把孩子的作業改完,就很容易掌握孩子的學習情況,有利于配合學校教學。一時間,誰來批改學生的家庭作業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
家庭作業誰來改,這其實不是一個問題。教師該布置什么樣的家庭作業來讓學生完成,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問題。據調查,目前。教師布置家庭作業是相當隨意的。而且方式也是極其簡單的。機械單一的作業過多,富有思維含量的作業甚少。家庭作業幾乎不分層次,不管會與不會,全班學生都得做。比如,小學語文學科主要布置的是抄寫生字新詞、組詞、造句、背誦課文之類的家庭作業。我以為,如此布置家庭作業,至少有以下一些弊端:
其一,教材至上,考試第一。教師總是把目光盯在課文上,對課文上所涉及的內容幾乎總是來個“地毯式轟炸”,生怕有所遺漏,萬一考試時考到了,學生不會。所以,學生陷入題海,淪為無休止的做題機器。
其二,漠視差異,機械操練。教師把學生當做容器,讓學生五條件地接受。因而,布置作業時,對學情不加分析,漠視學生的差異,全班學生一個不能少,都得齊步走,人人要操練。
其三,禁錮思維,適得其反。布置這種家庭作業讓學生完成,只能說明該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低下,課堂沒有被打開,學生思維更沒有被打開。完成如此機械的家庭作業,只能讓學生感到學習的單調和無味,只能禁錮學生的思維,阻礙學生的發展。
在新課程背景下,來探討家庭作業的問題,這是很有意義的,也是很有意思的。我以為,對于這個問題的探究,教師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
第一,為什么布置家庭作業?抑或說,布置家庭作業到底是為什么?這是一個本源性的問題。布置家庭作業,既不是要增加學生的負擔,也不是要增加家長的負擔,而是要解放學生,給學生更多的自由與自主,幫助學生轉變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完成家庭作業的過程中找尋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布置家庭作業,既不是簡單地重復課堂學習的內容,也不是為了機械的操練,而是給力學生,打開學生的思維,開拓學生的視野,充實學生的課余生活,溫故知新,讓學生在完成家庭作業的過程中享受到更多的屬于自己的學習樂趣。
第二,布置什么樣的家庭作業?這是一個操作性的問題。家庭作業做些什么?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而是需要教師擁有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智慧,精心設計,以促進學生又好又快地成長。家庭作業的設計要充分體現基礎性、趣味性、綜合性、差異性和發展性的特點。這些年,在家庭作業的布置方面,我做了一些嘗試。我讓學生做的家庭作業主要有這么幾項:
1 每天閱讀課外書籍的時間不少于20分鐘,讀什么,由自己定;
2 每周至少背誦兩篇優美的詩文,背什么,由自己定;
3 每周至少完成1篇習作,寫什么,由自己定:
4 每周從報刊上、電視中至少搜集兩條新聞,與全班同學分享,搜集什么,由自己定。
事實證明,學生是樂于完成這樣的家庭作業的。這樣的家庭作業,其實是把學習的主動權和選擇權交還給了學生。能夠充實學生的課余學習生活。訓練學生的讀寫聽說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第三,家庭作業怎么批改?抑或說,家庭作業誰來批改?這是一個評價性的問題。新課程倡導作業評價的多樣性。對于學生家庭作業的批改,教師應該擔當主要責任。要確立教師是學生家庭作業批改的第一責任人。因為教書育人是教師的神圣使命。當然,可以嘗試著在教師引導下讓學生進行自改和互改,使學生在自我批改和相互批改的過程中,培育信心,分享成果,提高能力。也可以適當地嘗試讓有能力的家長來進行批改,使家長能夠適時地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況,參與到孩子的學習過程中來。值得一提的是,對于學生自改、互改以及家長批改的情況,教師要及時了解,及時反饋,以最大限度地發揮這些評價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