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在國內從事十幾年小學教育的同事最近到意大利就職,她下意識地對中國和意大利的基礎教育進行對比,發出了很多的感慨,令我也是感慨萬千。
意大利基礎教育的目標是提高全體學生的整體素質,突出發現、研究、實踐和解決問題的興趣與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具有收集、交流、處理、使用信息的意識和技巧,為他們今后走向社會、關注社會、融人社會、服務社會打下扎實的基礎。意大利人認為教育是事業,事業的意義在于奉獻;教育是科學,科學的價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藝術,藝術的生命在于創新。這和我們偏重形式注重考試的教育現狀形成鮮明的對比。
一、創造機會、真誠幫助
同事所去的地方就是達·芬奇的故鄉——意大利托斯卡納大區,她的孩子是二年級學生,過去即將讀三年級,因為語言不通,家長極為擔心。但是在學校教育管理和家長的關注下。孩子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因為孩子很內向,不愛說話,也不愛和人交往,加上語言不通,學習交流上感到非常困難。可是孩子由衷地說出:我喜歡意大利的學習生活,很有趣,有很多都是動手的作業,非常有意思,在中國老是語文數學作業寫不完。
意大利的小學三年級課本只有一大本書,涵蓋了意大利語、數學、科學、音樂、繪畫等等,教材也和練習合并在一起,有很多生動有趣的圖畫、花邊,非常漂亮。比如說課本中要求孩子種豆,孩子就在自家的窗臺玻璃瓶中種了幾顆豆,孩子得天天記錄豆子生長情況,盡管記錄很少,而且語句不是很通順,但還是看出孩子天天都在認真觀察記錄,查找資料。一天天看豆子成長,孩子學到很多東西,關鍵是孩子很快樂。因為考試不多,也沒有什么評比、平均分、及格率什么的,更沒排名。在沒有考試壓力的情況下,老師總是發揮很大的創造性,總是經常考慮學生的想法,備課總是很細膩,很注重細節,經常能考慮到孩子種種獨特的發現和感受,很富有生活情趣和兒童氣息。同事說,因為教材和練習的精美,連她自己都想畫一畫,試一試,填一填。在老師的關懷下,孩子很有安全感,學生的創造意識從開始萌芽就會得到保護。
反觀我們的教育,存在嚴重的不均衡情況。形成事實上的二元等級教育現實,城市農村教育差別嚴重,行政式管理教育對學校教育的自主創造形成阻礙。教育家辦教育只是一種理想狀態。教師為日常的事務疲于奔命,最怕的是安全和條條款款的檢查,每種檢查都得應付,教師背上沉重的負擔。很難有時間去創造性地思考課程,考慮學生。
二、學科融合、玩中學習
意大利教育很注重學科學習,尤其倡導尊重孩子天性下的玩中學。比如說,教學磁鐵好像是物理的學科知識。老師讓學生先猜猜看磁鐵會吸什么東西,學生猜了很多東西,然后讓學生實驗一下,看看磁鐵真的能吸什么,之后再讓孩子記錄下來,進行交流。而后又進行數學統計,畫一些涂一些材料,學生自己記錄的筆記可能還是零碎的,但是總體能看明白做什么事,有什么發現,學到什么,孩子們一節課兩節課或一個上午學到很多東西,把自己該想到的辦法都想出來了,還學到其他人的發現,而且孩子用到學到的不僅是一個數學學科的東西,繪畫、寫話、物理基礎學科的東西都包含其中。當然課前孩子自己總是準備很多東西,學校也準備許多東西,課堂的素材非常多。數學統計什么,畫一畫涂一涂找一找數一數等也都結合在活動中進行,因為是自己的真實體驗,孩子創造性很強。而平常的家庭練習沒多少,主要是觀察、調查、動手制作等等。在教學時也沒有很固定的順序,教師有很大的自主權。
再比如說認識人民幣(他們是歐元)整個學校提供了一個真正的模擬大賣場,要賣出去的玩具都從家里帶來,學校在很大的操場或禮堂像模像樣組織了一個類似大商場的活動。老師根據孩子的喜好和特長為他們選擇一個角色。因為同事的孩子語言不通,所以老師要她去當批發商。孩子們得買東西,賣東西,而且要體驗到如何計算換算,之前老師也只是在孩子自學之后簡單教一下,主要是孩子們在活動中的自主體驗,之后再進行總結、交流,印象很深刻。活動是真實的,組織紀律性、數學知識、人際交往、集體主義教育等都融合在其中,沒有做作勉強的成分。時間往往都安排半天到一天以上,孩子們也都花了大量時間和精力準備,這也增加了孩子的體驗和思考。
我們也有類似的教學,差別在于我們是為了認識而認識,不是為了生活需要,學科教學基本限制于課堂。而之后的了解是通過考試來實現的,某種程度是為了考而教,真正使用時還得從頭再來,很少考慮學科的融合,更缺少學科的自然融合教育。當然,我們的學生單科能力強、解題能力高、考試分數高,吃苦耐勞、勤奮好學的品質同樣引起歐美學生重視。一位日本的學者看過我們幾位小學老師的課堂后說,很有日本二戰之后勤儉建國的學堂風格。
三、社會支持、注重體驗
意大利基礎教育是地方政府的職責,政府總是非常支持學校。每年地方政府都為學校提供三次很大的活動平臺。其中兩次體驗活動是在一個很大的公園進行的。政府召集的各類專家、工程師、技工等在公園擺開各樣的體驗平臺,孩子們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有真實的熱氣球,讓小孩自己去試一試把氫氣打進去。木器廠就是提供很多真實的工具,讓孩子自己去做……家長都參與其中和孩子一起做、一起試,孩子們像過節似的。這樣的活動每年有兩場。
每年各小區都有一場大型的各類學校的招生廣告會。各校都擺起攤位,提供了很多的活動平臺,如體育學校提供水上芭蕾的小場地,滑冰、跳水、武術等等,只要你愿意都可去試試。玩了整整一天,學生都非常興奮。當然,是在家長全程陪同之下。
每年的7月中下旬是孩子們才能展示的時間,政府為一定區域的孩子提供了平臺,器材設備場地等由政府社區提供,地點多數是公園,孩子學到什么才藝都可以在臺上表演。盡管孩子的舞蹈、歌唱、樂器表演都有點幼稚,但是孩子們都能參與,都很快樂,都有個性的張揚。
再說說他們的校外實踐活動,比如學校組織參觀木偶奇遇記公園,要花兩周的時間為這個活動做準備,先讓學生看電影,介紹相關的文學作品,作家,收集資料等。幾天之后學校組織去參加活動,回來之后還讓孩子自己交流討論,寫自己的發現,收獲等等,整理自己感興趣的資料。總之,非常重視孩子的自我體驗、自我發現、收集資料、組織文字、集體合作交流等融合各科知識技能的能力。
參觀達·芬奇的博物館,孩子們都能參與體驗互動,那樣正式的世界級的博物館都能提供那樣的機會,可見整個社會對基礎教育是真正重視的。
夏令營是意大利很有吸引力的一項教育工作。朋友的孩子參加了一個夏令營,天天都在畫畫、寫字、雕飾花邊、唱歌、跳舞、表演、剪紙什么的。孩子也不知道是什么,后來孩子說總算是明白了,是做一種什么課本劇一類的,一個月收費是150歐元,占當地的人均月收入的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八,如果收入低還可以申請政府資助,只要交75歐元即可,那就根本不是負擔。每天只有上午活動4個小時。一個月結束后,邀請家長到禮堂觀看。整個課本劇,道具、演員、幕景、字幕、表演等都是孩子們自己來的。
想想我們周圍,培訓班和夏令營也是遍地開花,但是沒有教育的規范。缺少人文關懷,只是考慮收益。把教師排除在教育之外,讓社會單獨來做夏令營。質量很難保證。缺少政府的幫助和監督,就很難有教育和關愛的味道了。
四、培養素質,奠定發展
剛開始課改時我們認識上有誤區,都說歐洲的課堂有很大的隨意性。要認為意大利的基礎教育都是寬松的,那就不對了,因為他們初中學業就非常重了,雖然只是上半天課,但是是從7點多一直上到下午1點左右,每節課是1個小時,課間休息是8分鐘,一個老師上完,另一個老師馬上接著上。下午老師布置很多查找資料的作業,學生都得去圖書館查找或上網查找,復印資料等。初中就真正出現了很多職業技術的專業學習,是可以自主選擇的。如果很想和某一位不同年級的同學同班也可以報名。學校請真正的廚師來教做菜,學生如果感興趣的話,可能初中之后就會學會當廚師的必要本領。當然還有其他很多技藝學習,都是很有才能的專業人才或教師來教,政府花費很多的經費和人力資源。真正把教育當做本職來抓。
五、憂心忡忡,引發思考
對比之下,我們現在很多學校的教育教學被困在教室之中。因為怕出安全問題。我們的孩子禁不起挫折,受不了訓斥,聽不見忠言,沒有真正快樂的游戲,沒有真正的童真童趣,失去了童年,也失去了創新能力。
通過了解意大利教育,對比我們現行的教育,我想,我們國家要按照時代的要求,調整人才培養目標,改變人才培養模式,整體設計教育內容,切實改進教學方法。首先,學校應該擁有自主辦學的權利,政府得樹立為教育服務的職責意識:其次。應該實現真正的教育家辦教育;再次,尊師重教應該列為政府的首要大事,提高教育地位,提高教師地位。要形成全社會真正關注教育的合力,為社會主義事業提供高素質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國家中長期教育規劃已經制定,素質教育號角已經吹響,我們的路還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