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所百年名校,南京師范大學附屬小學一直在踐行和探索“愛的教育”——一個集歷史積淀與現時思考于一身的教育理想和主張。所以,我們確立了“懷大愛心,做小事情”的校訓。并以培養“大愛之才”作為南師附小的育人目標。那么。我們應該建設怎樣的課程,以支撐和引領兒童向著“大愛之才”的方向行進?什么樣的課程才能創造兒童一生銘記的生活,并為兒童鐫刻愛的印跡呢?在這樣一種反復的追問和尋覓、對話與反省中,我們的心頭豁然敞亮:那就是以校本課程建設為抓手,著力構建一個符合兒童興趣、夯實兒童素養、促進兒童發展的校本課程體系。于是,我們在實踐中注重對課程內容的開發,注重對課程品質的開掘,注重對課程效度的開拓,“大愛之才”的培養因為有了“校本課程”這一片沃土的滋養,而日益彰顯出蓬勃生機和無限希望。
一、基礎課程:讓兒童從愛閱讀走向愛學習
“大愛之才”的根基是愛閱讀、愛學習,“根深”才能“葉茂”,所以激發并培養學生對閱讀、對學習的“饑渴感”,應當成為人才培養的重中之重。我們在基礎課程的開設上,以閱讀課程的立體輻射為主,輔之以學科課程的全面滲透,引領著兒童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
1 閱讀課程的立體輻射
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長史。為更好地給兒童的一生發展打下深厚的精神底蘊。我校系統構建了閱讀課、讀書節、聽讀欣賞、家長學堂、閱讀銀行等多維一體的閱讀課程,從課堂到課外,從學校到家庭,從書籍到網絡,真正做到了立體輻射、整體帶動。我們加強學科間的聯系和整合,開發了《三國演義》《春夏秋冬》《五十六個民族》等“主題閱讀”課程,學生的心靈得到滋養。素質得到提升,潛能也得到開發。而以“今天存儲知識,明天提取智慧”為寓意的“閱讀銀行”,更是成為兒童閱讀的新寵。學校在校園網“學生樂園”里設立了“閱讀銀行”的專題閱讀頁面。精選適合低中高不同年段兒童閱讀的圖書,通過“在線閱讀”、“在線答題”、“最新推薦”和“積分獎勵”4個板塊,為兒童的網上閱讀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及時的反饋和誘人的獎勵。這樣立體化的閱讀課程不僅豐富了兒童的學識,涵養了兒童的氣質,更重要的是讓“愛學習”蔚然成風。
2 學科課程的全面滲透
在學科課程的規劃與實施中。我們以“學習方式的變革”為突破口,高度重視兒童學習過程中的自我體驗和反思,積極引導兒童適時完成自我調節和提升。為培養兒童的思維能力。使兒童學會用理性的方式思考數學,我們開設了“數學思維方法課”。內容既基于教科書學習,又不拘于教科書,以“摘錄與畫圖”“分析與綜合、歸納、假設”等專題形式安排。在實施過程中,我們探索出“個人想——小組議——全班學——教師引”的教學策略,讓學生經歷“自主、合作、探究”,感悟數學的思想,探索數學的方法,提升數學的素養。“英語口語”特別重視交際情境的創設,讓學生在生活化、情趣化、活動化的情境中,自覺調整英語口語的語音、語調和語速,自然鍛煉英語口語的表達力和表現力。“做中學”則旨在培養親近科學的現代公民,教學中教師悉心呵護兒童的童心童真。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和好奇心,進而讓他們自己去找尋和發現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金鑰匙”。在這樣的學科課程的全面滲透下,我們鮮明地感受到兒童的學習興趣日益濃厚,學習能力日益突出,學習品質日益優秀,學習習慣日益良好……兒童在這樣的課程中不知不覺地就走上了“學習之道”,我們完全有理由堅信:兒童在這樣的“學習之道”上必將越走越好!
二、節日課程:讓兒童從愛學校走向愛生活
“大愛之才”固然要胸懷祖國、心系天下,但針對小學兒童,我們的校本課程又該從哪里切人呢?我們的思考是,首先要讓兒童熱愛自己的學校。讓“母校”成為每一個兒童心頭揮之不去的情結。同時還要讓兒童走出學校“小課堂”,走向社區、社會這個“大課堂”,讓附小兒童成為熱愛生活的新一代。
1 每月一個“兒童節”
六月一日是國際兒童節,而我校每學期的每個月都有一個“兒童節”。三月感恩節,四月讀書節,五月運動節,六月力行節,九月禮儀節,十月明星節,十一月勞動節,十二月創想節,每月的節日都有兒童倍感親切的活動主題,都有兒童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都有兒童參與其間的評價機制。我們將節日課程的主動權還給兒童,讓他們真正感受到“我的課程我作主”。每一個孩子,只要有一點愛好、一點特長、一點興趣的,都可以在校園里展示自我。能說會寫的,讀書節上大顯身手:會唱會跳的,明星節上一層歌喉;好學深思的,創想節上發明創造;活潑好動的,運動節上奪人眼球……特別是十月的“明星節”,校園里到處是報名參加才藝展示的同學,常常讓各班班主任應接不暇;學校的每一次集體晨會上的展演都是“供不應求”。常常讓大隊輔導員左右為難。節日課程讓兒童在學校的每一天都像過節一樣,當盼望的感情蕩漾心頭時,孩子們也從心底里愛上了學校。
2 每生一本“訪學護照”
生活的范圍就是教育的范圍,生活的邊界就是教育的邊界,生活就是兒童最好的老師。怎樣讓兒童像熱愛學校一樣地熱愛生活呢?我們把節日課程的實施時間向雙休日、節假日延伸,把節日課程的實施空間向社區、社會這個“大課堂”拓展,為每位兒童準備了一本“訪學護照”。我們經過深入挖掘和反復遴選,將南京市數十個人文資源、自然資源、社區資源全部濃縮在一本“護照”上。“訪學護照”具有景點導航、門票優惠、紀念收藏、實踐記錄等功能,孩子們持著這個“小本本”,可以輕松自由地出入全市許多紀念館、景點、社區,在廣闊的天地里去學習、去實踐、去體驗、去探索、去創造……孩子們在“訪學護照”這門拓荒的課程中廣泛涉獵,主動獲取,積極實踐,大膽創新,也許他們暫時的收獲還僅僅是一份份調查報告、一篇篇活動后記,但研究志向的形成,創造樂趣的體驗,合作習慣的培養,生活視野的開拓,將使孩子們終身受用無窮。可以說,“訪學護照”記錄了兒童實踐成長的足跡,也讓兒童在多姿多彩的體驗中越發熱愛生活。
三、特色課程:讓兒童從愛運動走向愛拼搏
著眼于兒童身心的健康發展。我們在規劃“大愛之才”的指標構成的時候。一致認為要讓兒童在童年時期就養成一種“愛運動”的良好生活方式。并在運動的過程中錘煉“愛拼搏”這樣一種生活態度和精神,借以鋪就一條“大愛之才”的成長、成才、成功的康莊大道。
1 普及性運動課程的循序漸進
一直以來,我們對運動課程就有這樣的思考:運動課程絕不僅僅是讓兒童動起來,更不應該只瞄準運動比賽的成績,而應該著眼于讓兒童通過運動塑造健美的身材,養成美好的儀態,培養強健的體魄,使兒童成為一名“優雅而精神”的現代人。其實,稍加關注一下當下的孩子,我們就不難發現:在生活越來越富裕、營養越來越豐富的今天,我們的許多孩子卻腦袋耷拉,脊柱彎曲,身子佝僂,精神萎靡,至于起立站不直、步行走不穩的現象更是屢見不鮮。難以想象:這樣的兒童將來如何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基于這樣的審視,我們不惜投入人力、物力、財力,聘請專業的教練擔任課程教學指導。根據兒童的身體發育規律,我們循序漸進地在低年級開設了形體課,從最簡單的挺胸抬頭、收腹提臀開始,讓孩子們明白什么是良好的姿態,什么是優雅的形體:在中年級開設了健美操課,通過編排一些韻律和造型優美的集體操,讓孩子們在舉手投足間體驗動作的協調和美感:在高年級則開設了跆拳道課,讓孩子掌握一些基本的強身健體的方法。事實表明:附小兒童身上由內而外所投射出的一種精神與氣質,正是在學校六年一貫、循序漸進的運動課程中修煉而成的。
2 專業性選修課程的精益求精
相對于普及性運動課程,我校在開設專業性選修課程時格外注重打造精品,使之成為我校培養學有所長的人才的搖籃。學校的專業性選修課程,如機器人、信息技術、藝術體操、花樣游泳等都取得了斐然的成績。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江蘇省教育廳等部門組織的機器人大賽中,我校學生獲獎60多人次。在近三年的江蘇省信息技術競賽中,我校學生獲一等獎43人次,二等獎24人次。而藝術體操和花樣游泳隊自成立以來,更是一路輝煌。2001年以來。學校運動健兒在全國少兒藝術體操及花樣游泳比賽中共奪得金牌131枚、銀牌67枚、銅牌70枚。同時向省隊、省體校、外省隊和各高校共輸送體育苗子53人,其中錢裕嘉在2004年亞洲藝術體操錦標賽中一人勇奪6枚金牌;王維肖、戴菲菲、巢琳等多名隊員成為亞運會和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的藝術體操冠軍:史欣已進入國家隊,在世界花樣游泳錦標賽中榮獲團體亞軍……比成績更可喜的是:附小的孩子們在專業性選修課程的學習中,不怕困難、永不退縮,逐漸將自信與堅毅內化為一種人格品質。
泰戈爾說:“不是槌的敲擊,而是水的載歌載舞,使鵝卵石臻于完美。”我們的校本課程堅持為兒童生命的“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而精心設計,就是在這樣一種“日有所長”、“月有所盼”、“年有所伴”的浸潤中,悄悄地為兒童鐫刻了“愛”的印跡。行走在“愛的教育”之路上,我們深知肩負職責之重,唯有在繼承中發展,在開拓中創新,我們的校本課程才能永遠充盈著時代的氣息和生命的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