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文化的使命是根據社會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特點,精心組織人類文化精華,培育受教育者的文化適應性和文化創造性。作為一所百年老校,我們江蘇省如皋師范附屬小學一方面依托學校深厚的文化底蘊,一方面緊緊跟隨時代的腳步,努力追尋著我們的文化夢想,打造著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
一、傳統文化打底色
著名學者泰勒提出過“文化痕跡”的理論。他認為前代遺留下來的文化痕跡(包括物質的與信仰、習俗、傳說、故事等非物質的)在新的環境中能夠變換功用,或者產生新的意義:即使完全喪失意義,也能夠“證明文化階段的存在”“明白文化變遷的歷程”“推想文化進化的方向”。作為如皋古學宮所在地,學校內巍峨聳立的大成殿、爬滿青藤的石碑,青苔點點的石階等都是值得珍視的“文化痕跡”。因此,我們在校園綠化、景觀布置時,凸顯了大成殿作為學校標志性建筑的構思,殿前廣場及周邊道路以青石鋪裝(其間鑲嵌著以儒家思想為主題的漢白玉浮雕),周圍綠化以紅櫸、銀杏、廣玉蘭等實生樹木為主,輔以桂花、五針松等常綠樹木及草坪和少許時令草花,西側臥伏著一塊近60噸重的校訓石,東側是歷代修繕大成殿的碑記。古色古香的校園,讓師生們好像回到了那個久遠的年代,耳畔好像又響起了先哲的諄諄教誨。無論是誰走過這里,都會放慢腳步、靜靜聆聽。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論語》的精彩語句不再是書本里冰冷的文字,而是流進了孩子們的血液,成了他們生命的一部分。
如皋師范附小的文化痕跡還包括一百多年的悠久歷史。因此,我們一直在努力尋找、梳理學校的歷史傳統和文化資源,將封存在故紙、校史中的歷史記憶,重新復活在校園環境中。我們修訂了比較完備的校史,定期邀請校友到校做報告,校報每期都刊載校友回憶小學生活的文章。北大校長魏建功、工程院院士韓德馨、著名作家黃蓓佳等不再是遠在天邊的名人,而是孩子們的學友,他們的事跡、作品、成就、求學的故事都成了我校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表現出了強大的召喚力、凝聚力和感染力,它和儒家文化一起為孩子的人生打下濃墨重彩的底色,給學生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二、主題文化顯特色
當年美國哈佛大學校長伊利奧到南開學校參觀時。發現南開學生的儀態風度與其他學校很是不同。于是就向校長張伯苓詢問。張伯苓把他領到校門口的一面大鏡子前,為他解讀《鏡箴》:“面必凈,發必理,衣必整,紐必結;頭容正,肩容平,胸容寬,背容直;氣象:勿傲,勿暴,勿怠;顏色:宜和,宜靜,宜莊。”這個案例讓我們認識到,學校文化不僅應注重濡染功能,體現為“做什么”,還應體現為“怎樣做”的大量細節,因為細節才能觸動人、改變人。鑒于這樣的思考,我們學校的主題文化沒有一句是高高在上的口號,每一項都落實在具體的可操作的細節上。
主題一:儒家文化。我們開發了校本教材《在傳統文化中成長》,把每天上午課前15分鐘確定為經典詩文誦讀時間。每年孔子誕辰,我們都要舉辦“誦孔子名言,講孔子故事,看身邊榜樣”等學習《論語》的匯報活動。小學畢業這一天,全校六年級學生都會在大成殿前集體背誦《論語》。學生在讀詩詞、誦《論語》等活動中,領略了中國經典文化的獨特魅力,生發了濃郁的民族情感與人文情懷,從而積淀了深厚的人文素養。
主題二:傾聽文化。師生(生生)情感要融洽,“視界”要融合,課堂對話要暢通,教學效率要提高,人格修養要陶冶,一切都離不開“傾聽”。離開了傾聽,師生之間的交往和溝通就將陷入困境,教育的危機也將隨之出現。我們確定了“傾聽窗外,聲聲入耳;傾聽師長,天天向上;傾聽同伴,走向共生;傾聽孩子,沐浴童心;傾聽自我,反思進步”的行動綱領,并對傾聽的神情、姿勢、心態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幫助師生養成傾聽的習慣。培養一雙道德的耳朵。
主題三:小公民文化。我校一直致力于兒童公民素質培育工程的研究,為此,我們一方面注重小公民文化環境的建設,如在兒童劇院前花圃中設立文化石“童真”,在教學樓走廊以“真情、真知、真才”為主題舉辦學生成果展示,在風雨操場立柱上懸掛《小公民手冊》等。另一方面我們更注重從細節上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如“三隨手”“三輕輕”“八好”等等,隨時隨地提醒孩子規范自己的行為,注意自己的形象,努力做一個具有現代意識的社會主義合格小公民。
三、動態文化現本色
“文化”一詞在中國是“以文教化”的意思,在西方則包含著“耕耘、栽培、種植”等涵義。“化”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不緊不慢,日復一日,總在行進當中,因此文化不只是一種觀念形態,更是一種鮮活的日常經驗模式,它也是動態的。在動態的情境中培養師生的文化適應性和文化創造性也是我們的追求。
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分鐘也不要忘記,在幫助別人認識周圍世界時,我們自己也作為周圍世界的極重要成分而出現在別人的智慧和心靈面前。別人認識世界時,不可能不認識我們。”為了培育教師的文化個性,我們開辟了“泮水論壇”,任何一位老師都可以在論壇上像專家一樣演講、作報告;我們以“我最得意的一篇文章”為主題開展了三次主題演講會,十幾位默默無聞的老師作了精彩的報告;我們成立了教工合唱團、運動隊,他們的身影活躍在各種演出和比賽當中……在這些動態的文化建設中教師們養成了兼容并蓄的態度和自信向上的精神,而這種精神也深深感染著學生。
對于學生,我們則打破了年級和班級的界限,組織了涉及文學、音樂、美術、體育、科學、手工、實踐、益智等多個類別的一百多個社團,學生不僅可以自由組合。而且可以任意流動,直到被真正愛好的活動所牢牢吸引。在如師附小沒有差生,只有差異。因為每個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興趣、自己的愛好、自己的成長點。有的孩子某些學科學得不太出色,但他們不會沮喪,依然自信,因為長期動態文化的熏陶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與眾不同。我們以為,以這樣的心態走向社會、走向未來,他們一定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傳統文化、主題文化,動態文化,構成了我們校園文化建設的立體網絡。我們深知,只有把握文化的力量,才能徹底摒棄教育的功利與浮躁,打造出適合師生的教育生活,走出一條理想的教育道路,我們會沿著這條路不斷地探索,不斷地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