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鄉村教育
張俊平 朱從衛
為了本期關于“鄉村教育”的獨家策劃,我們整整醞釀了兩年。
當下,中國社會正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遷。伴隨著日益加快的城市化的腳步。鄉村的處境也變得愈來愈不尷不尬:一方面。村里的人只要有一點辦法和可能。總是想著“逃離”;另一方面,城里的人每逢休息日或節假日,總是將鄉村作為休閑放松的理想去處。正應了錢鐘書先生《圍城》里的一句話:城外的人想進來,城里的人想出去。在這種歷史大格局下,中國鄉村教育這支美麗的“田原牧歌”也在失落與希望的交織中不斷調整自己的曲調。
相關調查指出,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從1986年《義務教育法》的“人人有學上”到現今學雜費全免除的“人人上好學”,我國的鄉村教育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中國的鄉村教育依然存在著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如學校越來越“小”,學生越來越少。老師越來越“老”……這一系列問題,是在當前城鄉二元化結構的大背景下。中國社會轉型過程中教育改革引發的一種必然的普遍的陣痛與無奈。為此,我們有必要思考:什么樣的教育才可以真正從根本上改變鄉村的貧困?什么樣的教育可以使得鄉村的孩子們熱愛自己的家鄉?什么樣的教育可以使得鄉村的孩子也能和城市的孩子一樣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也建立起內心里一份真誠的自信?
回望百余年中國教育,尤其是鄉村教育的發展,總是基于中國社會的建設與改造的:因為只有鄉村教育走向現代化。得到高水平的發展。才能真正實現教育的優質均衡。
江蘇,位處經濟較發達的中國東部沿海地區,教育,尤其是鄉村教育,其發展狀況如何呢?或許,東西部經濟、教育的差距讓我們忽略了像江蘇這樣經濟較發達地區內部在經濟和教育上的差距。這,或許正是我們這期策劃的初衷。
問題顯然是存在的,因為在二元結構尚存、城市鄉村差距仍然沒有消除的背景下,教育的公平仍然是我們必須追求的目標。在文化的視角下,我們需要重新思考鄉村學校的地位與作用。思考鄉村學校教師的地位與作用。當然,時代不同了。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背景下。我們還需要思考。關于鄉村教育。什么是需要我們堅守的?什么又是我們必須超越的?我們需要什么樣的現代版的鄉村教育?
我們期待更多的同志參與到這樣一項偉大的事業中來,重建鄉村文明、鄉村教育、鄉村生活方式,讓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找回自我,通過促進他們對鄉村文明與鄉土價值的內在理解,增進他們的鄉土認同,厚實他們的鄉土精神底氣。提升他們的文化自信。如此,或許有一天。我們每一個置身現代化之中的人才會有一份回望鄉土和自然的慰藉。
中國鄉村教育的百年
張樂天
20世紀初葉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至今的一百年間,中國社會發展經歷了“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與建設”的兩大時期。在1912年-1949年這段稱之為“中華民國”的時期內,沒落的封建帝制陰影不散,內憂外患不斷,救亡圖存、解放中華、建立具有現代性的獨立、民主的國家成為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發展的追求與目標。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社會發展的新紀元。1949年至今的60年間,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實現了新的發展。盡管在這一時期內新中國的發展經歷了新的艱難與坎坷,但在整體上是朝著現代化的航向破浪前進。尤其是20世紀70年代末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以來,中國社會進入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快車道,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令世界矚目。時至今日,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正以新的風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百年來中國社會的變革與發展,寓含著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的共同變革和多方面發展。其中,教育的變革與發展始終貫穿于百年來中國社會變革與發展的歷史過程中,成為社會變革與發展的重要因素與力量。在內憂外患、戰亂頻仍的民國時期,一批有識之士懷抱教育救國的愿望,秉承教育救國的思想,并躬行教育變革的實踐:在新中國成立和向前行進的過程中,發展人民的教育事業成為社會發展的鮮明主題,“科教興國”成為中國邁向現代化的基本國策。百年來中國社會的變革與發展昭示著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這就是:救國必須救教育,建國必須建教育,興國必須興教育。
鑒于中國特有的國情和中國實現現代化發展的目標,中國社會的變革與發展不能不關注于中國鄉村的變革與發展,而中國教育的變革與發展也同樣不能不關注鄉村教育的變革與發展。現代化本質上是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演化,從鄉土社會向城市社會的演化,在這種演化的過程中,鄉村教育的發展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百年來中國社會的變革與發展凸顯著鄉村社會的變革與發展,而鄉村社會的變革與發展,又凸顯著鄉村教育的變革與發展。
基于此,本文對百年來中國鄉村教育的思想與實踐予以回望與述記。
民國時期中國的鄉村教育,值得珍記的是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的鄉村教育運動。這一時期鄉村教育運動所顯現的教育思想與實踐,是中國近代教育的寶貴財富。
1911年的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當時的中國社會依然呈現出一派混亂、凋敝與落后的景象。一批憂國憂民的知識分子,在探尋中國落后的原因和尋求拯救中國之道路時,將關注的目光聚焦到中國的鄉村和鄉村教育。在他們看來,中國的落后,關鍵在鄉村的落后:而鄉村的落后,又突出表現為鄉村教育的落后。由此認為拯救中國之道在于推進鄉村教育。“一些知識分子正是持改造中國社會在于改造中國農村,改造農村在于改造中國農村教育的改良主義思想進入20世紀20年代的。”倡導和引領鄉村教育運動的代表性人物是晏陽初、梁漱溟、黃炎培和陶行知。他們對鄉村教育的重要性有著共同的認識,有著各具特色的關乎鄉村教育的理念與思想,并且躬行鄉村教育的實踐。正是他們的思想與實踐的結合,形成了那一時期特有的鄉村教育運動。
1 晏陽初的鄉村教育思想與實踐。晏陽初是享有國際盛譽的中國現代著名教育家。1918年,他結束在美國的留學生活后,即致力于平民教育。1920年回國后,他大力推行平民教育,并將平民教育的重點從城市移到農村。他從實地調查出發,認為農村問題雖然千頭萬緒,歸根結底是“四大病根”,即貧、愚、弱、私。由此,“他主張用四大教育(文藝教育、生計教育、衛生教育、公民教育)加以攻克,并采用三大方式(學校式、家庭式、社會式)進行推動。”1929年7月,他舉家遷往河北定縣,全力進行鄉村教育改革試驗。定縣試驗自1926年開始,至1937年日寇侵占華北,被迫終止,前后歷時11年。定縣試驗首開以一個縣作為鄉村教育改革單位區域的先河,在鄉村教育改革史上具有特殊意義。
2 梁漱溟的鄉村教育思想與實踐。梁漱溟的鄉村教育思想是其鄉村建設理論的重要內容,也是其內核。他認為拯救中國重要的是拯救鄉村,鄉村建設是拯救中國、恢復倫理本位社會的出路。而鄉村建設的關鍵又在于鄉村教育。“教育即鄉村建設”,“一點一滴的教育就是一點一滴的建設”(梁漱溟語)。“他的具體作法就是通過鄉農學校、鄉學村學,盡量用情意教育、道德教育去進行精神陶煉,建立情誼化的鄉村組織,以便恢復固有的中國民族精神,而保持鄉村文明。”梁漱溟于1931年在鄒平縣辦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并以鄒平及菏澤兩縣為試驗縣,推進以鄉村教育為重心的鄉村建設。
3 黃炎培的鄉村教育思想與實踐。黃炎培是近代職業教育的首倡者,同時也是對鄉村教育的重要性有著深切認識的教育家。1917年,黃炎培聯合教育界、實業界知名人士成立了中華職業教育社,該教育社以倡導、研究和實施職業教育為職志。職教社成立數年之后,開始將職教事業發展的重心轉向鄉村社會的教育發展與改進,并以江蘇昆山徐公橋為鄉村改進實驗區。黃炎培將鄉村改進實驗的動機闡述為“以富以教以治”。基于此,實驗區確定了一條以教育為先導、以經濟為主體、以社會改進為目標的指導方針。徐公橋的教育改進實驗將發展普通小學教育與發展鄉村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及提倡健康衛生教育有機結合,并將教育改進與經濟改進和社會改進有機結合,以此達成向鄉村整體改進之目標。徐公橋的教育改進實驗對鄉村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共同發展起到了示范作用,由此也顯現出黃炎培鄉村教育思想的價值與意義。
4 陶行知的鄉村教育思想與實踐。陶行知是中國現代教育史上一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在平民教育的實踐中轉向農民和鄉村教育。他的鄉村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對傳統教育脫離鄉村生活實際的尖銳批判,提倡教育下鄉。“陶行知認為鄉村學校要做鄉村生活改造的中心,鄉村教師要做鄉村生活的靈魂。為此。他提出師范教育下鄉,舉辦中國的、省錢的、平民的實驗鄉村幼稚園。”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創辦實驗鄉村學校,即著名的曉莊師范學校,以培養鄉村學校的教師和改造鄉村的新人。1932年,陶行知在上海創辦山海工學團,以繼續進行鄉村教育實驗。陶行知的鄉村教育思想與實踐是其生活教育理論的重要內容與組成部分,迄今仍有現實價值和意義。
1912年至1949年的30余年間,中國的鄉村教育思想與實踐,不只是反映在20年代至30年代幾位先驅所引領的鄉村教育運動中,也還反映在其他的鄉村教育內容與形式中。其中,需要特別提及的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根據地的鄉村教育。無論是土地革命時期共產黨領導下的蘇區教育,還是抗日民主根據地的教育,抑或是共產黨領導下的解放區教育,都是以發展工農教育,以發展鄉村教育,以喚醒和解放勞苦大眾為重要目標與使命。并創造了鄉村教育的新的特色與經驗。革命根據地鄉村教育的特色與經驗成為新中國教育方針、政策的重要元素,對新中國鄉村教育的發展產生著重要影響。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60年間,中國社會發展經歷了1949年至1966年的“前十七年”、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十年”和1977年后的改革開放時期。60年中國教育事業不斷發展,成就斐然。新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突出地表現為鄉村教育的發展。由于新中國社會發展也經歷著曲折與動亂,這里僅對“前十七年”和改革開放以來的鄉村教育思想與實踐予以回望與分述。
1 “前十七年”鄉村教育的思想與實踐
1949年至1966年的十七年間,中國鄉村教育事業受到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高度重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發展。新中國鄉村教育的發展,是與引領其發展的新的方針政策和新的指導思想分不開的。這主要表現在:其一,新中國成立前夕,國家制定了新的建國綱領,即《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共同綱領》規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教育為新民主主義的,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這樣的性質規定,決定著新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必然也必須關注鄉村教育的發展。因為中華民族是以鄉村人口為主體的民族,中國的大眾突出地體現為農民大眾。發展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內在地規定著需要發展中國的鄉村教育。換言之,舍棄鄉村教育,民族的、大眾的教育便無所依附,也不可思議。將新中國的教育確定為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既是一種新的教育性質的規定,也是一種新的教育思想的表達,這對鄉村教育的發展有著鮮明的引領作用和驅動作用。其二,實行學制改革,賦予廣大勞動人民尤其是農民及其子女的受教育權利與機會。1951年8月,政務院頒布了《關于改革學制的決定》。學制改革是針對舊中國學制的弊端進行的。舊學制的重要弊端是勞動人民尤其是農民在教育上沒有權利和地位。新學制的特點與最大亮色便是賦予廣大勞動人民,尤其是農民及其子女的切實的受教育權利與機會。新學制凝聚著新的教育思想,其重要的思想是教育真正向人民開放,向長期缺乏教育的鄉村開放。其三,把發展鄉村教育作為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重要內容與任務。“前十七年”中國鄉村教育的發展,是把這種發展作為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重要內容與任務對待的,這也成為新中國鄉村教育的重要思想。發展鄉村教育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體現,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必須。新中國的文化教育革命,是緊緊通過發展鄉村教育來實現的。由此,革命的思想成為鄉村教育發展的根本指導思想。
新中國新的教育思想指導著鄉村教育的發展。從實踐層面上看,“前十七年”鄉村教育的發展可謂轟轟烈烈、大步向前。首先,鄉村初等教育得到快速發展。1951年開始,新中國提出大力發展初等教育的任務。并要求大力發展鄉村初等教育。是以在全國鄉村,公立小學普遍設立,并輔之以民辦小學的繼續存在與發展,與此同時,國家通過大力發展師范教育尤其是發展中等師范教育,為鄉村初等教育的發展培養師資。十七年間,中國鄉村初等教育的學齡兒童入學率由50年代初的不到30%提高到1965年的70%以上。其次,鄉村掃盲教育的大規模展開。1956年,中國共產黨和中央政府聯合發布了《關于掃除文盲的決定》,要求在全國范圍內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掃盲。全國掃盲工作的重點與難點在農村。大張旗鼓地在農村開展掃盲工作成為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農村教育發展也是農村社會發展的重要使命。掃除文盲不僅是一項重要的教育任務,也是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因此,新中國鄉村的掃盲工作既是一種教育發展的實踐,也是一種社會主義革命的實踐。第三,鄉村農業中學的發展。這也是“前十七年”鄉村教育發展的一項重要實踐。1958年黨確立了“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鄉村教育開始強調為鄉村經濟建設服務,培養具有農業生產知識的勞動者。農業中學作為鄉村教育發展的一種新形式應運而生。農業中學的發展,也在改變著中國鄉村教育的結構,使新中國的鄉村教育具有職業教育的內涵。
2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鄉村教育的思想與實踐
“文革十年”中國的教育事業受到破壞。“文革”中的鄉村教育在形式上也有著發展,但質量受到嚴重損害。結束“文革”之后的1978年,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新時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社會發展經歷撥亂反正、進入以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為中心的體制改革時期和迎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時期。在改革開放以來的30余年間,中國的鄉村教育不斷向前發展,不斷呈現出新的發展特點與面貌,更不斷取得新的發展成就。改革開放以來鄉村教育的新發展,是與鄉村教育思想與實踐的發展緊密聯系。這一時期中國鄉村教育思想與實踐具有發展性、變革性和創新性。概括起來,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
(1)對發展鄉村教育的重要性的認識不斷加強,鄉村教育發展在國家教育事業發展中的地位不斷提升,優先發展鄉村教育的思想得以確立。20世紀80至90年代,黨和政府就大力發展鄉村教育發布了若干重大政策決定,這些重大政策決定對于改變人們關于鄉村教育的觀念和推進鄉村教育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務院又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明確農村教育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強調把農村教育作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強調優先發展農村教育。因此,新世紀中國鄉村教育的發展被置于更為重要的戰略地位,優先發展鄉村教育的思想在全社會得以進一步確立與強化。
(2)普及鄉村教育思想的發展與鄉村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實踐推進。早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普及小學教育包含普及鄉村小學教育的思想便成為國家教育發展的重要思想。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普及教育的思想有著新的發展并賦予新的內涵。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了“把發展基礎教育的責任交給地方,有步驟地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頒布,有步驟地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成為國家法律意志與行動。有步驟地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重點是針對中國農村地區而言。進入新世紀后的2006年,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重新頒布。新《義務教育法》規定“義務教育是國家統一實施的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的教育,是國家必須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業”。“國家建立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保證義務教育制度實施”。從國家政策法律的演進中,我們可以認識我國普及教育的思想,其中包含普及鄉村義務教育思想的發展。在實踐層面上,我國鄉村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已全面展開,城鄉義務教育在同步發展。
(3)鄉村“三教統籌”思想的確立和鄉村教育結構的調整與變革。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鄉村教育強調為鄉村經濟社會發展服務。這樣,鄉村教育不能僅僅寓于普通學校教育,也不能僅僅寓于鄉村青少年的教育。一種新的鄉村教育結構觀,即鄉村“三教統籌”的觀念得到確立。這也成為指導新時期鄉村教育新發展的思想。“三教統籌”是指鄉村普通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統籌發展。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鄉村在大力推進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同時,鄉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發展也在向前推進,并創新出“三教統籌”和“農科教結合”的多樣化發展模式。跨入新世紀之后,中國鄉村教育結構在進一步調整與變革,“三教統籌”被賦予新的更豐富的內涵。例如,鄉村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不僅要為培養農村實用技術人才服務,同時要為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服務。種種新的對農業勞動者和農村轉移勞動力的培訓工程在積極實施中。
(4)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的新理念與新行動。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提出和科學發展觀的確立,同時也鑒于我國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偉大歷史任務,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鄉村教育的發展有著新的理念與追求,這就是實現城鄉教育的一體化。城鄉教育一體化,是指城市教育與鄉村教育的協調并進,整合式發展。它要求消解城鄉二元教育結構,形成促進城鄉教育共同發展的新機制。在現階段。實現城鄉教育的一體化,首先要求正視城鄉教育發展依然存在的嚴重差距,致力于縮小教育發展的城鄉差距,促進城鄉教育的均衡發展和公平發展。為此,要整合城鄉教育資源,加大對鄉村教育發展的支持力度。從長遠看,城鄉教育一體化,是中國教育發展新的愿景,它指出了中國教育發展的新的目標與方向。2010年7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予以頒布,這是指引中國教育未來發展的重要政策文獻。《規劃綱要》明確了把促進教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由此凸顯出對加強鄉村教育發展和促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的政策要求與措施。《規劃綱要》正在指引中國鄉村教育和整個國家教育朝著新的目標邁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的新理念也正在轉化為新的教育發展行動。
20世紀初葉至今,中國鄉村教育經歷了百年發展。百年來鄉村教育的發展積淀了豐厚的教育思想,有著不斷推進的教育實踐。從百年中的兩大時段看,在“中華民國”時期的20年代至30年代,中國有過一場立足于拯救鄉村的鄉村教育運動。鄉村教育運動的倡行者們既有對鄉村的同情也有對改造鄉村的熱情,他們的鄉村教育思想與實踐依然被視之珍貴。然而,他們的鄉村教育運動雖然呈現于一時,終以夭折或飽受挫折而消匿。這既與戰亂有關,更與民國政府的腐敗及其所代表的階級屬性有關。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的鄉村教育才真正進入發展的春天。60余年的鄉村教育發展體現了新的具有現代性和人民性的教育思想的指引。60年鄉村教育發展的實踐,是鄉村教育思想指引著的實踐。另一方面,鄉村教育的實踐也在檢驗著鄉村教育思想,同時也呼喚著鄉村教育思想的進一步變革與創新。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鄉村教育百年發展所積淀的優秀的教育思想與實踐一定會得到良好的傳承,中國的鄉村教育一定能迎來更好的發展。
①費正清。偉大的中國革命(1800—1985)。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
②杜成憲 丁鋼主編,20世紀中國教育的現代化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346)
③張彬 李更生沖國農村教育改革先聲,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5期
④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年版(224)
⑤楊東平,艱難的日出——中國現代教育的20世紀,文匯出版社,2003年(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