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著眼點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在指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探究的意識和能力。在化學新課程教學中,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和問題情境,啟發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和理性思維能力,使學生在富有創意的課堂中,生動活潑地完成學習任務。
一、重視激發興趣,創設問題情境
化學教學教材章節、段落之間都有一定的聯系,一堂課如果不能很好地設計導入新課的方法,學生就會感到突兀、費解。要特別重視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引經據典、簡介化學應用、實驗演示、復習提問、介紹新發現新成果等不同的導入方法。如從凱庫勒發現苯導入苯的結構;從諾貝爾發明炸藥導入甘油的性質,這樣可使學生的注意力在每節課開始就得到集中,興趣也得到激發。
創設問題情景,是把若干新知識滲透到奇妙有趣的場景中,使教學內容具有新奇性,激發學生的探索動機和興趣,調動學生的內在需求。化學課堂教學過程應該不斷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要抓住初中學生的心理特征及認識規律,結合化學學科的特點,巧設懸念,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如在教《緒言》一節時可向學生展示化學科學的發展歷史和2l世紀化學發展的宏偉藍圖,并通過一些生活常識和小實驗介紹化學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知識。如經常燒水的水壺時間長了為什么會產生水垢,怎樣除去水垢?喝碳酸飲料時為什么感到氣沖鼻腔?等等。通過這些生活現象使學生體驗生活處處有化學的真情實感,與此同時巧妙地配合演示實驗設置問題,使學生在觀察、驚嘆和疑問中感受化學世界的神秘和新奇,使他們從一開始就向往學習化學,增強對化學學科的興趣。
二、開展探究型學習,保護學習積極性
探究學習是從科學領域或現實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主題,在教學中創設一種研究情境,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信息搜集和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與技能、情感與態度的發展,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的學習方式。探究學習的過程,就是對內容主題進行理解的過程,這樣得到的知識學生不僅記憶牢固,而且理解深刻。如采用探究的方式學習“氣體摩爾體積”,教材對“氣體摩爾體積”內容的處理,滲透了氣體分子運動論的基本觀點,通過建立氣體模型,解釋了氣體摩爾體積——氣體的共性。充分挖掘教材中隱含的模型方法內容,明確地將模型方法的運用作為本節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即凸現了科學方法的教學,又使學生對氣體的共性有了更深的認識。通過實例啟發學生對氣體的感性認識。如做一個灑香水的實驗之后,提出問題:為什么很遠處就能聞到香味呢?打開液化氣罐的閥門,就會有氣體噴出來,噴出氣體的體積是不是還和液化氣罐的體積相同?由學生根據已有知識回答,再由師生一同歸納原理。在學習了物質的量的基礎上,以教具形式出示1摩爾的以下物質:鐵(72CM3)、鉛(18.3 CM3)、水(18CM3)、硫酸(53.3 CM3)、蔗糖(215.4CM3)。提出問題:(1)這些物質所含的粒子數相同,為什么體積不相同?(2)打比方,比較緊密堆積的100個乒乓球與100個緊密堆積的籃球的體積,以說明固體、液體的體積問題。(3)鐵、鉛哪一種原子較大?水和硫酸分子相比較哪個大?為什么?
可引導學生先通過對物質摩爾體積的求算,然后采用實物將固體、液體摩爾體積對比的方法進行教學,既可有理性上的推測,又可強化學生的感性認識。同時引起學生對1摩爾氣體的體積的猜測。
教師給出H2、O2、CO2等氣體在標準狀況下的密度,學生根據V=m/ρ,求算出各種氣體的體積,發現體積大小相差不多,為教師引出氣體摩爾體積作準備,學生的探究心理因為對比而更加強烈。
當我們采用探究的方式學習“氣體摩爾體積”,學生為能夠自己動手探究化學知識而興奮,但也為自己的知識技能的儲備不足而擔心。這時我們要及時對他們進行指導和鼓勵,幫助他們分析、尋找所缺乏的知識和技能是哪些,并指導他們如何獲得這些知識和技能。特別是當他們測定的數據與課本提供的數據不吻合時,我們要幫助他們分析原因并加以改進。要確保他們在探究活動中獲得成功,只有這樣,才能保護好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三、聯系生活中的化學,發揮實驗魅力
把化學與生活聯系起來,不僅會使課堂豐富多彩,而且會使學生感到學有所用,增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在我們的生活和生產中幾乎處處都有化學的影子,在上課時盡量把生活和生產中的化學知識與書本上聯系起來,注重強調知識來源于生產、生活及社會各個領域,注重實際應用的教學。如學習《富集在海中的元素——氯》,引入Cl2的發現和確認這一科學史話,讓學生在比較輕松的環境里就能學習到Cl2的物理性質,而且從科學家身上學習到科學研究的思想和科學探究的精神。再聯系我們的生活實際,引入2005年3月29日晚,京瀘高速公路兩貨車相撞,Cl2大面積泄漏,造成28人死亡,285人中毒,殃及3個村莊的Cl2中毒事件,強調Cl2的毒性。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化學,在思考和交流的過程中,利用好這些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體會理論指導的重要,使學生產生對化學知識的親近感,增加他們主動求知的精神。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實驗是化學課的最大特點。通過化學實驗,可以創設許多真實、生動、直觀而又富于啟發性的問題情景。因此,應想方設法讓學生做好每一個實驗。對一些簡單的演示實驗,可讓學生登臺表演,分組實驗,確保每個學生親自動手。對實驗習題,可由學生討論,然后讓他們動手探究、解答。對一些現象明顯、有趣的反應,如講到二氧化硫的漂白性、硝酸的氧化性時,可增做“鮮花三變”的實驗。 根據化學實驗內容,設置一些探索性試驗,引導學生通過對實驗的觀察、操作、討論和分析獲得感性認識,然后去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從而揭示化學現象的本質和規律。另外 “家庭小實驗”因為貼近生活,具有很強的實用性,把學生的驚奇感轉化為學習的動力。如教材中安排的“自制冰袋”的小實驗,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制作出的冰袋,不僅知道并掌握了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而且能夠在實際生活中運用,使學生不僅體會到了學習化學的用途,而且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四、利用多媒體教學,提高教學效能
化學學科中,有些知識和理論比較抽象,很難理解,利用多媒體強大的模擬功能和良好的視聽效果,使聽不到、看不見、摸不著變為有聲、有色、有形,事半功倍。多媒體技術不僅可模擬一些微觀粒子運動和化學實驗,同樣可以代替常規教學對學生進行授課。如講解化學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時,可利用多媒體技術,像放電影一樣,把它的應用圖文并茂地表現出來,讓學生獲得充分的感性認識。同時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化學問題,涉及一些化學品的性質和用途,將這些作為化學課堂的補充材料,往往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利用多媒體,還可以再現有污染和危險性較大的實驗。如制取氟氣,要用到濃硫酸,并且要在鉛皿中進行,制出氟氣具有強烈的腐蝕性,常規實驗要求非常高,用計算機模擬,同樣可觀察到實驗現象,而無任何危險。利用多媒體,可以模擬成功率較低或反應較慢的實驗。有一些實驗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往往不易成功或現象不明顯,影響教學效果。例如,氫氣和氯氣混合點燃爆炸,焰色反應、氫氣燃燒時的火焰顏色等。也有一些實驗反應太慢,如鐵生銹、膠體的電泳實驗等。采用動畫模擬,可以直接將實驗過程顯示出來,真實感極強,既能減輕教師的負擔,又能提高教學效果。還有一些實驗在前面曾做過,但因間隔時間過長學生已經淡忘。如高中化學學習硫的化學性質時,教材中提到“初中已經學過硫跟氧氣的反應”。但是,學生對這一反應已經沒有多少印象了。這時可以用計算機演示初中化學中硫在空氣和氧氣中燃燒的實驗,既鞏固了所學知識,又節約了時間。總之,多媒體計算機引入課堂,與傳統的教學方式有機結合,相互補充,相得益彰,必定能使化學課堂教學得到最大的優化,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廣東汕頭潮陽區和平鎮中寨中學)
責任編輯李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