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應把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 教師要適時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各種方法和途徑, 在促進學生獲得知識、提高能力的同時,積極增強他們的心理自我保健能力, 幫助他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只要我們善于發現這種聯系,善于利用這種聯系,就能迅速將心理健康教育推向一個新臺階。
一節好課的標準不只是教師教得有多么精彩、學生學到了多少知識,而應從多元化的角度、從全面素質培養的角度來評判。也就是說,除了知識傳授與被掌握的程度以外,還包括在這節課中學生情緒體驗的狀況、對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如何,也包括了學生在這節課中與他人合作、交流的狀態如何。這種多元的課堂教學效益觀,就深刻地滲透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與要求,也是真正的素質教育思想的體現。
積極的課堂心理氛圍將對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起舉足輕重的作用。教育家加里寧指出:“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一種特殊的人際關系,有別于父子和母女,有別于兄弟姐妹,有別于朋友同事,在教育教學活動中不可忽視。”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放下架子與孩子們一起學習,一起交流,一起探討,一起評價,一起完成教與學的任務。課堂上要努力打破長期固存的“唯師是權威”“老師的話絕對正確”等傳統思想,建立真正的平等、民主、尊重和信任的新型師生關系。這種新型師生關系的建立,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過程,同時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能得以繼續深入的保證。
陶行知先生說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你別忙著把他們趕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輪、點電燈、學微積分,才認識他們是你當年的小學生。”因此,課堂上教師對待學生的每一言每一行都很重要,都包含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和價值。這其中,教師是選擇用自己的心去愛撫學生的心,進行生命間的交流,還是選擇做永遠的執法官,以冰冷的外殼去碰撞學生柔嫩的心靈,將對學生的健康發展帶來很大的影響。教師應有意識地提醒自己在與學生的課堂交往中,多激勵、多表揚,少批評、少否定,注意教育機會的平等和公平,注意個別差異和因材施教等重要的教育原則,這,其實都隱含著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在活動中才能真正完成和實現。因此,課堂上每一個巧妙的設計,每一次言傳身教,都離不開課外的實踐應用。如,在語文課《老人與海鷗》的教學中,教師巧妙設計了使學生懂得熱愛生命、熱愛大自然、愛護動物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教學中,教師娓娓道來、引人入勝,而且通過學生講、學生想、學生看和學生聽,并輔以自身的愛心和激情,喚起了學生的美好感情。但是如果缺少課后實踐的機會,再好的教學效果也只會曇花一現。因此,教師可以布置學生課后再閱讀一些關于人類與動物之間的故事,并把體會寫出來——既能練筆寫讀后感,又能讓學生進一步感受人類與動物之間某種特殊的依戀情結;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一次保護益蟲益鳥的行動——既能幫助學生了解一些自然科學知識,又加強了環保意識的培養;也可以組織一次社會調查,搜集人類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例子……總之,可以通過形式多樣的課后拓展,讓學生熱愛自然、善待動物的情感得到升華。
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學生學習課程的多樣化,也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提供了更具選擇性、更具全面性的途徑和方式。
再者,不同的學科,教學內容和要求不同,其授課方式也各具特色。如,體育課在室外進行,且多以活動為主;音樂、美術課則有專門的教室,組織形式更為活潑。如果結合這些學科獨特的授課方式,巧妙地輔之以適當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訓練,則會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潤物細無聲”中悄然實施。如,在體育課的戶外活動中注意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競爭意識、自我保護的技能以及進行適當的意志品質的鍛煉;在音樂、美術課中啟發學生學會欣賞他人、學會人際間的相互支持與鼓勵;在科學、綜合實踐課上不僅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相互配合的能力,而且在觀察中鍛煉學生的細心和耐心,在物品的準備和整理中訓練學生整潔和有條理的好習慣。可見,只要教師善于創新、善于發現、善于結合與巧用,就會在自己教學活動的組織中同時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班主任或某些學科教師的教育責任,它也是面向學生的每一位教師共同承擔的責任與任務。
總之,抓好日常教學活動,巧妙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全可以在細微之處耕耘的。需要的是老師們積極轉變觀念,從新的視角來看待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并不斷地發揮創造潛能,大膽改革落后的教學模式,相信一定會帶來教育教學效果的巨大提高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實施。
(作者單位:廣東潮州市綿德小學)
責任編輯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