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能夠也應該給人帶來幸福感。對教師而言,這種幸福感更多源于工作意義的實現,即陪伴、指導、見證學生的成長。反過來,明晰、持久、穩定的幸福感,又能幫助教師在學生成長過程中更好地發揮影響。由此可見,教師幸福感與學生成長,二者相得益彰。問題在于,教師幸福感的保持期限能夠延伸多遠?
記憶,若以保持時間長短為依據,可以分為短期記憶、長期記憶。幸福,能否亦做如此分類?短期幸福、長期幸福?短期記憶向長期記憶的轉化,有兩個條件非常重要——反復強化以及深層加工。上述假設如果成立,短期幸福是否也可以升級為長久幸福呢?
一 幸福細碎
先將概念做個界定。何謂短期幸福?應該是某個具體事件帶給我們的那種快樂、愉悅的感覺。這種感覺持續時間有限,或許是瞬間,或許是幾分鐘,或許是幾天,并且會被隨后的其它事件沖淡甚至覆蓋,不可避免地成為過去時。當然,這種短暫的幸福感也是確切、真實可感的。
舉例一二,借以說明。
某年,初一年級期末語文考試。作文題目要求學生描寫一位初中以來對自己影響最大或者印象最深刻的一個人。我雖然有幸成為若干文章中的主角,然而讓我倍感幸福的是那篇《她讓我變“狂”》。如果不是語文組的同事將那一大頁作文紙遞到我的手里,我險些都要忘記發生在半年前的那件事兒。
那時候,W還是一個入校不久的小男生,雖然內向靦腆,但是骨子里充滿熱情。有一回在QQ上,他主動向我提起自己打算參加競選學校學生會副主席的事情,并且誠懇地征求意見。
可是幾天之后,就在競選活動的前天晚上,當我詢問其準備情況時,他竟然打起了退堂鼓。W說,他覺得自己準備得不夠充分,擔心自己會落選,所以想放棄。寥寥話語,無不透露出他內心的焦慮。
我提示道:“競選學生會干部,是事件A,你現在的焦慮緊張情緒是C,A和C之間并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你之所以會出現焦慮情緒,是你對競選學生會干部這件事情的看法B在起作用。你的想法到底是什么?究竟是什么樣的想法導致你緊張不安?”
我把一連串的問題拋給W,他在認真思考過后終于意識到,自己真正擔心的事情并不是落選,而是落選之后可能遭他人恥笑。
我繼續提問:“如果你是一個旁觀者,當你看到那些競選者的照片貼在大幅海報上,當你看到競選者站在演講臺上進行自我介紹,你心里會是什么感覺?對于那些沒有成功當選的競選者,你又會作何感想?”
W想了想,告訴我他不但不會恥笑,反而會佩服那些人的勇氣和膽量。
最后,我問:“即便競選失利,那么你在這個過程中,能夠收獲什么呢?”
他答道:“即便失敗,我也可以通過這件事鍛煉自己,開闊眼界,認識自己的不足,并且能夠豐富經驗和閱歷。總之,不虧本!”
那晚的談話,雖然不能確定未知的成敗局面,卻令W坦然了許多。包袱卸掉之后,W輕裝上場,結果盡如人意。
半年后W在作文里寫下這件事兒,旨在說明其初中時代的自信提升源于何時,緣于何故,以及之后的良性循環,即越發自信自如,直至“狂”之境界。
能夠成為學生筆下的主角,被認可、被欣賞、被感激,任何一個老師的內心都會充滿欣喜,我也不例外。之后,這樣的“沾沾自喜”沉淀為一種樸素的“助人之樂”,以及對自我工作的肯定和認可。
第二樁讓我“幸福感何其多”的事情,依然與W有關。去年暑假,我收到W的郵件。
范老師:
暑假里我們去甘肅玩,在蘭州時參加了您以前提到過的“多背一公斤”活動。我們根據網上的資料給蘭州的一個幼兒園背去了一些書本。那個學校是一個民間組織籌建的,主要對附近鄉村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進行學前教育,同時還有女校掃盲班。我們只是背了一些書本去,依然被人家盛情款待。聽校長講了很多學校運行的艱辛,我們又參觀了他們的教室宿舍,挺受感動的。最近沒什么時間寫長的總結,給您發點照片吧。
看完郵件以及照片,我當即把MSN的簽名改成“三年后見結果,幸福感何其多”。
回想W初三那年,課堂上涉及到“責任感”和“志愿者”的主題,我發放一份相關的閱讀材料給學生們看,題目便是《多背一公斤》。
“多背一公斤”是一項民間公益活動,最早由一位叫“安豬”的網友提出。這項公益活動倡導每個旅行者在出行時多背一公斤的物資(以書籍和文具為主),帶給沿途的貧困學校和孩子,并通過旅游者與孩子們面對面的交流,傳播知識和能力,開闊孩子們的視野,激發孩子們的信心和想象力,最后通過 1KG.org 網站將活動的信息和經驗分享出來,讓學校和孩子得到更多的關注和幫助,同時讓更多的旅游者受益。
當時的課上,我提供這份篇幅不長的閱讀材料,目的在于以此為例,啟發學生思考如何發起、組織一項公益活動,并沒有向學生刻意強調日后旅游應該積極參與其中。因此,W在高二暑假的這段公益旅游經歷,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幾乎是驚喜。
我之所以會“驚喜”,是因為看到自己的力量——我很重要,我能夠影響這個世界,無論直接還是間接。在幸福感的種種起因和源頭里,還有什么比“自我實現”能夠給人帶來更深刻的幸福體驗呢?
這兩件細微而又具體不過的事情,都給我帶來幸福的體驗。
不能否認的是,與事件本身相比,這種幸福的體驗是滯后的,而且可遇不可求。如果沒有那篇公開的作文,如果沒有那封電子郵件,如果沒有這些積極的反饋,那種幸福感就不會如此強烈而真實。可是,我們怎能確定自己將得到全部的積極反饋呢?
因此,那些必須依附于具體事件的幸福感,注定短暫,注定成為過去。
這些點點滴滴的幸福感,如果最終只是若干歷史片斷,豈不可惜。那么,這樣的短期幸福有無可能轉化為長久幸福呢?
在教師職業生涯中,能否有一種持久的幸福感?它以過去為基礎,建立在當下,并且能夠預見未來。即便感受不到明確的積極反饋,依然能夠從容自信地見了便做,做了便放下,并且幸福滿懷。
二 幸福綿延
短期幸福的意義,在于幫助我們明確自己在學生成長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而長久幸福的基礎,則是我們能夠明確自己如何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發揮作用。
僅以W為例,他的自信、他的熱情、他的正直善良、社會責任感,都反映出他的進步和成長。作為他初中時代的一位重要他人和師長,我看到自己在W成長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和影響。毫無疑問,W帶給我的職業幸福感,源于我的教育結果在W身上的體現。如同英文詞組“make a difference”所表達的那樣——發揮影響、起到重要作用——教師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能夠幫助促進學生產生“difference”,并且是積極正向的變化,便擁有最大的幸福感。
為了擁有持續穩定的幸福感,教師需要反復、深入地分析每一個事例,每一段經歷,形成理念和信念——積極影響意味著什么;并悟出規律和方法——如何做才能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并堅定地推而廣之,不論時間、地點、以及教育對象如何變遷。
當幸福感擺脫對具體事件的依附獲得獨立,它便不再是奢侈品,而成為一種常態。
想起我的同事L。她一向自稱“我是個再懶不過的老師”,因為她很少細細碎碎地布置、批改作業,經常大撒把讓學生自己去設計、安排、完成課外的任務,甚至將課堂交給學生去鍛煉去展示。盡管時不時遭到質疑,但是L依然勇氣十足地將自己的“懶”風格堅持下去。急功近利的做法雖然能夠立竿見影,卻難以持續發展。正因為看透了這層迷霧,L才能夠沉住氣,始終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能力培養放在第一位。
早年間的學生返校看望L時,曾由衷地感慨:“我們上大學之后,不論在課堂上發言展示,還是組織活動,都輕車熟路,而且比班上其他同學自信得多。這跟您當初教導我們的方式有很大關系。”
學生的成長讓L感到踏實的幸福在蔓延,可退一步來說,即便這些積極反饋不再度出現,也不會影響L當下所做的這一切帶給她的幸福感——因為幸福的種子早已播下,姑且平心靜氣,等待枝繁葉茂的一天。
又想起高中的一個大男生Z,特立獨行,放達不羈,屢屢與校規以及校規的制定者、維護者產生沖突,險些為學校所不容。
然而,我的一位同事Q,幾乎無條件地接納了他。
Z酷愛日本動漫,在Q老師的支持下,他組建cosplay社團,并成為核心人物和領導者。Z在cosplay社團中找到歸屬感和成就感,確定了自己的坐標,在充分發揮能量的同時,也迅速地成熟起來。
如果沒有Q的支持和接納,不敢想象,Z還要走多久的崎嶇彎路,才能步入正途。而Q為Z所做的一切,歸根到底,就是對于天賦的尊重,以及恰如其分的引導。
或許用“拯救”一詞有些夸大,但Q確實在扮演“麥田守望者”的角色。守在深淵邊緣的她,在經歷一次次的與危險抗衡的經歷之后,內心越發堅定且平靜。這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其實,常態的持久幸福可以很簡單。它可以是——送給某個喜歡爬格子的學生一本《文學創作手冊》;與某個正被憤怒情緒困擾無處發泄的孩子進行一次推心置腹的談話;對某個缺乏自信的孩子持續不斷地鼓勵和表揚;為某個喜歡表演的孩子提供一次展示自我的機會;介紹不同班級的兩位女生球迷互相認識……
在孩子們成長最關鍵的時候,最令人欣喜也最令人擔憂、最充滿希望也最容易絕望、最需要建立秩序也最容易陷入混亂的時候,他們注定與我們相遇。
身為人師的我們,在陪伴孩子們前行的途中,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見了便做,因為清楚“做”的意義,并且使“做”習慣成自然;做了便放下,因為自信“做了”之后的結果,所以能夠預見未來,而不苛求現實的結果。于是,我們收獲并體驗長久的幸福。
(作者單位:北京101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