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個不操心的媽媽吧
我和我媽媽有過這樣一次交流:她總是很早就起來打掃房間,搞得自己相當辛苦,我說,媽媽,你白天不用上班,早上多睡會兒,想什么時候打掃房間都可以的啊。她說,我這不是為你們好啊。我說,不用的媽媽,地板早拖一個小時對我沒任何好處。第一,以后你不許說“為你們好”;第二,以后你不許用辛苦來證明自己的價值。你享受生活,就更是一個好媽媽。她當時生氣,但后來還是接受了。現在其他媽媽在和子女的相處上有問題,抱怨“我也是為他們好”時,她會給予指導:“為他們好”不是理由。
啰嗦了這么多,是想說,母愛確實是無私的,無私是“沒有自己”,但有時候,往往對孩子也沒那么好——搞成了雙輸。說得有點殘酷,但也是事實。而且在我們生活中經常會出現。
那天媒體報道,有一個媽媽,就是一個辛苦的媽媽。孩子研究生畢業論文沒通過答辯,母親欲狀告學校——一趟趟跑學校交涉,就已經夠辛苦了,遑論再去打官司。這比一個媽媽早起打掃房間,不知道要辛苦多少。但這辛苦,卻不一定很有必要。畢業論文有沒有通過,該不該通過,這主要是學生的事情,一般情況下,母親真不必代勞去幫孩子討這個公道。
畢業論文不通過,天塌不下來!我們身邊優秀的同事中,就不乏沒能通過論文的人,媽媽更要看淡看化。這個時候,孩子的心里也不一定好受,其實媽媽還有許多工作可以做的。
至于做什么,比如,是做好吃的安慰他,和他一起想辦法,或者和他一起研究,這論文通過是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之類,都是因人因環境而異。畢竟,好媽媽應該做哪些事情,各有各的不同,但好媽媽不應該做哪些事情,恐怕都是一樣的,不去操心不該操心的事吧。(來源:大洋網,質數/文)
責任編輯鄒韻文
值得推廣的中小學飲食教育
食育,即飲食行為教育,每個人通過愉快、簡單的教育,把健康科學的飲食習慣,變成自己的飲食習慣。
食育在美國、法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比較流行,尤其是日本,更加注重食育,2005年就通過了《食育基本法》,在全民強制推行食育,旨在培養健康的下一代。
長期食用高脂肪“垃圾食品”,會誘發多種慢性疾病已廣為人知。專家調查發現,學生飲食中存在的問題較多,如片面追求飲食的時尚,崇尚燒烤、西式食品;片面追求口味享受,喜歡吃油炸、甜食等食品;偏好葷菜、海鮮,而對蔬菜敬而遠之;飲食過量,缺少運動;追求苗條,食量過少等。
據統計,在我國學齡兒童青少年中,“未老先衰”現象日趨明顯,血脂異常率為2.2%,而高血壓的患病率更是高達7%。許多“頭腦高度發達”的孩子,卻“手無縛雞之力”。
對此,2007年,紹興市啟動了中小學飲食教育,將食育和德智體育一起進入該市中小學課堂,這在全國尚屬首創,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一位中學生說,人們都說要吃得好,但吃得好并不是天天大魚大肉,吃得好要搭配合理、均衡營養,食育課讓他認識到科學飲食的重要性。一位家長說,食育是良好飲食習慣的培養教育,讓飲食教育進學校,讓孩子從小懂得怎么吃、吃什么,從小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從小注意食品安全、自我保護,這是讓孩子一輩子受益的事情。
2009年9月,我國首部《小學飲食教育讀本》走進江浙滬小學課堂。從《小學飲食教育讀本》的課程目錄上,我們大致可知食育的內容:
食物多樣,谷物為主,粗細搭配;多吃蔬菜、水果和薯類;奶類食品日日不可少;常吃適量的魚、禽、蛋和瘦肉;多吃豆類及其制品;吃富含鐵和維生素C的食物;一日三餐要合理,保證吃好早餐;要合理選擇零食;每天足量飲水,合理選擇飲料;食不過量,天天運動;少吃甜食,五味平衡;少鹽膳食,食物清淡;講究飲食衛生,預防“病從口入”;不抽煙,不飲酒;油炸食品要少吃;不宜多吃腌制食品;常見有毒動物性食物及中毒預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