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深刻的人生智慧。
禪宗公案,是古人悟道的記錄,是“一種建立判斷標準的眾所周知的文獻”,憑借它可以測驗禪悟的正確性,它常是禪師說的話或對問題所作的回答。公案有兩個方面的作用,一是抑止理智,二是產生頓悟。理智只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但公案的解決,卻需要我們全部人格包括整個身心的投入(見[日]鈴木大拙著《禪風禪骨》,中國青年出版社,1989年10月第一版)。
今試以一禪宗公案為例,嘗試演繹其中的教育智慧。
此公案,我取名為《神偷教子》。曰:
有一稱為“天下第一偷”的神偷,從未失手,其年事已高。一日,兒子對他說:“爸爸,你年紀也大了,我也想做小偷,你把偷的本事傳給我。好不好?”小偷對兒子說,兒子,你要走正道,好好做人,不要學這個歪門邪道了。但兒子的意愿很強烈,堅決要學。于是小偷再問:“下了決心?”兒子說是。小偷于是答應帶兒子晚上去偷一個富貴人家。
趁著夜色進了人家的大門,很快就打開了富貴人家的秘密倉庫。倉庫里頭有個木頭的柜子,一把鎖鎖著。小偷進來就把柜子打開,一看,里頭都是金銀珠寶!夜里偷東西不能說話,他比了一下手勢,叫兒子進到柜子里去。兒子明白意思,身手敏捷地進去了。就在這一剎那間,小偷就把柜子一下子關上并鎖起來,然后大叫“有小偷喔”!
富貴人家聽到喊聲,全家一下子都起來捉賊。發現倉庫門開了,但那個重要的柜子還鎖著,沒有事啊。小偷在哪里啊?一家人正在納悶。
兒子鎖在柜子里,恨自己的父親害他。他現在不是偷東西,而是要逃命啊!忽然間他想到學老鼠叫“吱、吱、吱”,手指頭在木柜上抓,如同老鼠啃木頭一樣。富貴人家的人聽到了,不得了,珠寶柜里有老鼠,趕快點燈,把鎖打開。柜門將開,小偷兒子使出渾身力氣“呼”地一聲將燈吹滅,拼命往家里跑。
兒子逃回家里,看見父親正躺在床上睡覺。小偷父親問:“你回來啦?你怎么回來的?”兒子說:“哎呀!你怎么搞的?把我鎖在柜子里頭,我沒有辦法,只好學老鼠叫,吸引他們打開柜子,我把燈吹滅就拼命地往家里跑了!”小偷說:“好了,你本事都學會了,做小偷沒有一定的方法,能逃走就行了。”
以上是禪宗的一公案。教子學偷,實不可取。今取其教育精髓,切勿囿于形式,理解為教學生偷盜,那就有違本文的本意了。在此特作說明。
這一公案深刻地反映了禪宗的教育思想:教育是沒有固定方法的,“如珠走盤”,像一顆珠子在盤子里滾動,沒有固定的方向和軌跡。
但本文仍想從以下幾個方面尋求一些軌跡,以演繹這一公案對當今教育的啟示以及對教師智慧的啟迪。
第一,從教育哲學角度來看。教育哲學研究主要關注的是教育領域中的價值問題,它致力于回答“教育是什么?”、“教育應當做什么?”以及“應如何評價教育?”之類的問題。具體地講,它要解決諸如教育目的取向、課程選擇、教育活動評估等核心問題。《神偷教子》這一公案中實際上回答了上面這些問題。公案是以參禪者開悟為目的,鈴木大拙說“從本質上講,禪是一種見性之法,并為我們指出掙脫桎梏走向自由的道路。”因此,神偷對兒子進行的教育,是以讓兒子開悟為目的的教育,是一種令兒子增長智慧的教育。因此,神偷所表現出來的是從容,是相信兒子,是看大兒子,這是神偷在教子時的哲學取向。
第二,從教學目標來看。教學目標是教學理念的核心——不同的目標決定了在教學過程中所采取的不同教學策略、教學手段和教學模式。神偷教子的目標是以能力為導向的,指向是單一的,那就是教給兒子學會逃生。明晰的教學目標,帶來的是教學策略、教學手段的簡潔明了。神偷以能力為導向的教育目標,具體落實在教育過程中,就是不進行知識的傳授——沒有給兒子傳授任何有關做小偷的基本知識,也沒有事先讓兒子查閱有關資料進行預習,更沒有布置家庭作業;神偷沒有對做小偷的難度、危險性進行暗示,也沒有預告偷盜過程中會出現什么問題,讓兒子事先準備幾種應急預案;神偷只是強調了兒子是否有決心做小偷,在激發兒子的欲望的前提下,就直接讓兒子進行體驗式的學習,這種學習,對于兒子而言,就是一次“裸學習”——沒有任何背景、知識、技能等前提下的一次“實戰”。
第三,從教育反思來看。讓教師和學生都學會反思是教學成功的重要途徑。我們看到,神偷逃回家后,雖然躺在床上,但并沒有睡著,我們推測他是在等待兒子的歸來,也許是在盤算兒子可能碰到的情況。畢竟,這是兒子第一次做小偷。兒子也許會有三種情況:第一是偷到東西并且逃回來了,第二是沒有偷到東西但逃出來了,第三是被人抓住了。不論是出現哪一種情況,兒子都能從中學到做小偷的最關鍵的能力,那就是逃生。當他見到兒子時,就說了一句“好了,你本事都學會了,做小偷沒有一定的方法,能逃走就行了。”我們這才明白為什么神偷不告訴兒子該如何去偷東西,因為在他的意識里,教無定法,如果他告訴兒子某種方法,也就會限制了兒子的進一步思考,并根據實際情況采取最為有效的方法。神偷相信,知識可以傳授,而智慧則要靠領悟,此即所謂的“急中生智”。
從以上的演繹,我們可以歸納神偷教子這一禪宗公案對我們當今教育的如下啟迪:一是要認識孩子,改變對孩子的態度,或者說我們不能小看我們的孩子;二是在教學過程中要有簡單、清晰、明了的目標,這一目標應以形成能力、增長智慧為導向,而不應單純的以傳授知識為目的;是著眼于孩子“會學”,而不是“學會”;三是創設有利于孩子成長的環境,在這一環境中,教給孩子的是“夠用”的知識,而不是“夠多夠難”的知識,正因為如此,教師應將大部分或者絕大部分時間和空間讓給孩子,讓孩子在“夠用”的知識環境中進行主動探究,從而不斷地學習、體驗、領悟、成長;四是要進行教學反思。教學反思的過程既是一個總結、提高的過程,同時也是開悟的重要一步。如果這樣,教師教學時能夠做到“師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則能做到“功倍”,兩全齊美,豈不快哉!
( 作者單位:廣東省電化教育館)
責任編輯蕭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