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有責任感的中學體育教師,筆者就當前學校體育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反思,轉變觀念并用以指導教學實踐,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專業化水平,實現個人的成長與發展。正如玻斯納所提出的:教師成長=經驗+反思。
比如安全問題,許多家長對于體育課中的一些傷害事故不是持有包容與理解的態度,而是把運動過程中的擦傷、崴腳等正常的運動損傷歸罪于學校的管理問題;把學校體育活動中的意外事件等同于學生的人身意外傷害事故,要求學校予以賠償。為了盡可能地避免此類事件影響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一些學校只好采取因噎廢食的做法:當學的內容不學,當使用的器材不使用,當搞的活動不搞。如上個月媒體就報道,茂名市許多中小學的體育課變成游戲課,跳高、單雙杠等被視為有可能發生危險的項目取消,上課的內容突出“趣味性”。據我了解,體育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變得畏手畏腳,把應有的教學內容束之高閣,稍有挑戰性和危險難度的動作就被刪掉,一節體育課,教學任務完成與否已經變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學生不出現傷害事件。
對此,我們應讓家長認識到,體育不同于其他學科,是一門集風險性與挑戰性于一體的特殊學科,學生在完成既定教學目標和任務的過程中機體得到有效的鍛煉,身體機能得到很好的發展。但運動過程總是會伴隨有一定的風險,甚至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一些意外的傷害。而身負教育之責的學校、教師,一味地降低體育課的難度,使體育課變得“安全”,表面上看減小了危險的發生,但卻嚴重阻礙著學校體育的發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學生個性特長”的目標也就成為空話。誠然,這問題已遠非學校能夠單獨解決的,作為主管教育的部門,不能再“無為而治”了。
我以為,教育在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發展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總是在困難面前才顯露出其真實本色,那種害怕困難與危險(包括正常教學中的風險、可控范圍內的意外傷害)的做法,必然會造成民族精神與民族性格的弱化。
再者,近20年來,我國青少年的體質堪憂,尤其是耐力素質、肥胖、視力等健康問題一直困擾我們。雖然,國家和教育部門制定并出臺了有關學校體育衛生方面的政策法規多達100多條,但并沒有有效遏止青少年學生體質持續下降的嚴重態勢。2001年新課改開始實施,并出臺了一系列新的革命性的課時安排規定,包括高中每周兩節體育課、保證學生每天參加一小時的體育鍛煉等,但全國執行的情況并不令人滿意。
針對這種狀況我一直在思考,既然學生家長和學校更關注的是學生的文化成績,說白了也就是分數,那我們可否將“體育變成分數”,比如以“體育高考”為體育課改的突破口,帶動學校體育工作的全方位提升?依照近幾年的趨勢,我國許多省市都已將體育納入中考科目,據報載,山東明年還要將體育納入高考。看來,體育全面納入考試在全國推行,很可能只是一個時間問題。當然,如果體育課僅僅是應付體育高考,那也會導致體育課出現“考什么,就教什么、練什么”的應試體育局面,不僅不能讓學生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體育高考的作用也會因此而大打折扣。然而,如果沒有體育高考,那么體育課的地位就會無法保證。因為現在的學生不鍛煉,最根本的原因是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沒有時間。
我以為,我們不能對體育高考求全責備,要求其完美無瑕,只有在體育考試實踐的過程中逐步完善和改進各種評價制度,才能讓體育高考逐步適應體育課程改革的需要,才能讓學生在被迫接受體育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熱愛體育的心理,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
第三個問題是,“以學生為本”的思想造成教師組織管理能力的邊緣化。“以人為本”教學思想的影響,造成時下體育教學的一個基本傾向就是,重教學、輕管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則過分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管理方面帶來的問題是,課堂沒有必要的組織,隊伍調動隨意化,以往整齊、有序、簡潔的隊伍指揮調動和隊形變化都悄然消失在體育課堂,連節奏明快、洪亮的口令都難得一見。體育教師在學生面前喪失了必要的約束力,過度地突出學生的興趣、意愿,學生的自主性變成了學生主體的放任自流,降低了體育教師在體育課程中的必要主導作用。
我以為,要確保體育教學效益的最大化,就必須發揮師生“雙主”(教師主導性、學生主體性)的作用。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并不等于絕對化的以學生為中心,而是要確立“以師生協調發展”為最終目的的教育原則。
最后要思考的問題是,在新體育課程中,中學體育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急需提升。當下的中學體育教師大多忙于教學,偏重經驗,輕視理論,這使得體育教師的科研能力遠遠不能適應學校體育改革與發展的需要。傳統的體育教學中,教師基本上按照自己的經驗開展教學,很多時候是通過自己的經驗來解決實際問題的。所以也就難以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
我想,如果說教學是冰山之巔的話,科研則是冰山之基,只有科研水平提高了,教學水平才能真正得到提高。因此當務之急,體育教師應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素養,在教學工作中要勤于反思,懷疑、判斷、創新,善于觀察和發現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并通過科學研究的途徑解決問題,以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作者單位:廣東佛山市桂城中學)
責任編輯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