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為時不短,不少老師習慣性地給學生布置一些跟平時無異的學科習題作業,家長常見的選擇是將孩子送進各種名目的補習班。
其實,讓學生過好暑假,是教育教學中的重要一環。
我們不妨在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思考與探討:
品味讀書雅趣,完成幾篇讀后感
閱讀,是生命的呼吸,是安身立命的道途。然而,學校閱讀的功利化、工具化、狹窄化,偽崇高,偽純美,讓學生在因繁重的作業失去了閱讀時間的同時,也失去了享受自由閱讀的空間。
而暑假,正是給學生自由自主的閱讀提供了契機,讓學生擁有純粹為樂趣而閱讀、為有意義的東西而閱讀、為閱讀與自身有關的內容的時空,更讓學生擁有舒適與安靜的閱讀環境,擁有自我親近文本,閱讀完整文本的機會。一間陋室、一杯清茶、一卷書本、一首輕歌、一襲涼風、一脈書香,何其快哉!當然,鑒于學生的閱讀史況和人生閱歷,各學科教師進行書目推薦是必需的。以初中語文為例,可以推薦學生閱讀:小學四年級《論語》、《草房子》、《海子的詩》;五年級:《世說新語》、《朱自清散文選》(男生)、《冰心散文選》(女生)、《飛鳥集》;六年級:《野草》、《約翰·克里斯朵夫》、《文化苦旅》,以此養育氣質,融匯社會,錘煉表達,追求境界。我們可以建立主題論壇BBS或者分組討論QQ群,師生們將所推薦書目的相關文字圖片影視資料以及經典的書評進行網絡共享和互動交流。最好,家長能夠親子共讀一兩本書,即時交流讀書心得,引領視界敞亮,追求視域融通。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讀書須慢慢行走,不斷溫悟、涵泳、咀嚼,才能欣賞沿途的風景,品悟書中三昧。因此,適時進行批注,及時摘抄“眼睛一亮”的雋永詞句,結合生命體驗和人生思考完成讀后感悟,既是一種靈魂的回眸,語言的檢閱,也是一種身心的修行。
回歸田園生活,完成幾份手抄報
沒有親吻過大地的孩子,沒有真正的童年。在心靈被現代建筑格式化的時代里,在人性逐漸被扭曲異化的世界里,能有機會擁抱自然、親近山水已經成為潤澤生命、回歸自我的必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對于現在的學生而言,幾近夢囈。三點一線的拉磨生活,將兒童的爛漫與純真,生活的詩意與夢想粉碎一空。兩月之久的暑假,恰恰給予學生別樣的行走方式和學習姿態。
我們不妨讓城鎮的孩子去農村小住幾天,在清晨的雞犬相聞時,奔跑在田間阡陌上;在“空山新雨后”的午后,垂釣魚蝦捕捉鳴蟬;在“長河落日圓”的傍晚,騎著單車追趕夕陽;在“稻花香里說豐年”的夜晚,聽老人搖著蒲扇唱童謠說故事……
我們不妨“解放”孩子的手腳,讓他們與我們一起家務勞動:洗刷碗筷、打掃拖地、裝飾房間、購物談價;與我們一起郊游野炊,放風箏、捉迷藏、挖螃蟹、撿貝殼;與我們一起修剪盆景,養護花鳥蟲魚;與我們一起游山玩水,登高致遠,俯瞰長流……
我們不妨讓孩子了解自己的家鄉,讓他們約上伙伴,帶上紙筆、相機、錄音筆去民間采風,了解地方風土人情;去地方旅游景點參觀,把握地域特征;去名勝古跡觀察訪問,閱讀人文景觀。唯有如此,才能將自我融入歷史的潮流,成為有根的人;才能發展花的事業,找到理想人生的坐標。
一路吟嘯前行,歡歌笑語,必將伴隨著歷史的關懷,現實的反思,人性的悲憫,生命的敬畏,自我的覺醒;也必將留駐美麗的風景于心靈深處,而這些或物態或人化,或自然或情愫的風景,必將成為未來不斷品咂的記憶。因此,讓學生將這些散亂的吉光片羽“成竹于胸”,“躍然紙上”,積淀為一張張圖文并茂的手抄報,是一件頗有歷史意味的事情。景點攝影、游記散文、歷史軼事、旅行花絮……不一而足。
走進社會人生,完成一篇調查報告
學校幾近一片凈土,社會差不多是一口染缸;教室充盈著理想與浪漫,現實溢滿著競爭與殘酷。斷裂的兩個世界,情感的巨大落差,往往造成學生人格的分裂和情緒的失控。如何成為二者的擺渡者,如何將象牙塔傾斜,聽到鐵屋的吶喊,是當下每個教師義不容辭的道德責任。而暑假,正好給予我們一塊綠洲,讓裝在套子中的學生解放出來,自由地均勻地呼吸社會的氣息,讓理想的憧憬和現實的奮斗同時著陸,促使生活社會化、理想現實化、知識技能化。
我們可以鼓勵學生關注世界發展動態,每天收看電視新聞,對社會熱點、難點、重點、焦點問題,通過網絡瀏覽、報刊搜集、圖書閱讀等方式,進行資料廣涉,觀點比較,深度思考,時評涂鴉。比如從卡扎菲看民主與專制,從日本核泄漏看科學與災難……可以分村區組織學生進行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去社會福利院奉獻愛心,了解留守兒童老人的生活境況與精神狀態;進社區宣傳衛生環保知識,了解社區的文明建設與國民的道德素質;上街道路口維持交通秩序,了解國人的法律意識與生命理解;到公園廣場義賣圖書玩具籌集善款,了解各種社會群體的愛心層次與世態分布……可以定時進行全班主題夏令營:“青春飛揚”詩歌創作朗誦晚會、“音樂旋風”歌曲舞蹈比賽、“路在腳下”遠足爬山活動、“贏在創造”科普發明展示、“地球哭泣”環境監測調查……
每一個社會實踐活動,都是對學校所學的靜態知識的活化、融通、交鋒、補充。茲舉一例,進行社區環境監測調查,先得瀏覽海量信息,利用研究性學習小組進行分工與合作,從調查項目的選擇,調查過程的計劃,人員的分工要求,到環境的拍攝測量,居民的采訪記錄,資料的分類匯總,以及結果的分析解讀,成果的展示宣傳,調查報告的撰寫,都需要每個學生付出很多的汗水和辛苦,在這個過程中,動手、思考和感悟比知識本身更重要。教師的責任在于,讓學生對知識始終葆有不可遏止的熱烈追求。讓學生通過獨立認識、自主實踐、協作探究,去感悟,去思考,然后得到知識,這個知識就變成了智慧。這是一種煉獄般的闖練,對意志是一個很大的挑戰。而學生也正是在這個祛除教師依賴,知識依賴的社會實踐過程中,洞悉了事物的原理,窺探了知識的展開,領悟出智慧的魅力,以此提高了批判思維能力和想象力,學會發現和鑒別事實真相,堅持對事物進行嚴謹的分析,能夠理想、歷史地認識現實問題和道德問題。
邁向理想未來,完成一篇訪談錄
今天的世界又快又熱,現在的孩子又靜又冷,缺乏高遠理想的熱烈追求,社會責任的主動擔當,心懷他人的細膩情愫,這些與他們生活世界的逼仄、交往范圍的狹窄、人文視野的拘囿息息相關。而豁然開朗的暑假,又容易讓他們失去人生的航向,沉迷于虛擬的網絡游戲中;失去交往的對象,沉淪于“躲進小樓成一統”的情感沙漠。
面對家庭的隔代相守,社區的老年成群,乳臭未干的孩子何為?如何在這看似荒漠的空地生長出燦爛的花朵兒來?我以為,老人們飽經風霜的臉龐,炯炯有神的雙眼,歷盡滄桑的手掌,歲月殘痕的衣飾……都藏匿著悠遠的故事,透露出一種堅毅、恒久、雋永的氣息,是一筆寶貴而珍稀的財富。重溫他們的歷史記憶,追尋他們的傳奇人生,訪問他們的生活歷史,感悟他們的晚年心境,了解他們的處世之道,對于學生生命的健康幸福成長,規避人生的苦痛曲折意義深遠。
在完成訪談對話時,要告誡學生,在談笑風云的前輩面前,我們要時時克制自己的幼稚和沖動,保持內心的溫情和敬意,安心做一個真誠的聆聽者,盡可能用最簡潔的問題,引出最詳盡的解答。這些老人長者的笑聲和淚影,為我們洞開了風云際幻、波譎云詭的人生史篇。而他們沉著篤定、笑傲江湖的生命姿態,又讓我們感悟“人生充滿勞績,仍可以詩意地棲居”的生活哲理。在長幼的跨時空對話中,敦促學生謙恭地汲取他們智慧人生的生命瓊漿,融進自己的歷史血液中,規劃自己的人生理想,是大有裨益的事情。秋水文章不染塵,當學生虔誠地記錄下生命的訪談,自己的生命地圖也開始繪寫開了。
學習時的痛苦是暫時的,未學到的痛苦是終生的。漫長的暑假,該是學生在我們的教育視野之外自由生長和人格歷練的過程。
一個追求人格完整的人,就會有一個自由而充實的假期。
一個富有意義的假期,就可能會造就一個奮斗不息的學生。
(作者單位:江蘇如皋師范附屬小學)
責任編輯蕭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