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愛情一樣,對幸福的追尋是一個宏大、永恒的命題。雖然無數圣賢前仆后繼地對幸福的真義進行了千年的追問,但幸福究竟是什么?誰也無法給出一個確切的、為世人所公認的定義。因為幸福氤氳于我們每個人的內心,單純而奇妙,卻又模糊而混沌。
空閑時會看江蘇衛視的“非誠勿擾”,這是一檔相親娛樂節目,無意中聽到它的片尾曲“往前一步是幸福,退后一步是孤獨……”心中為之一動,細細體味,跳出與節目主題極其相符的字面含義,竟然與我們的教育人生也是如此契合。回望自己走過的十年教育路,多少幸福的體驗,緣于自己勇敢的“往前一步”。
淚水叩開幸福的大門
沐浴著晨輝,川流在上班的人群中,心情如晴空一樣明凈。看著路邊的行道樹挺拔青翠,那矮小的花草也爭著露出笑靨,我深吸一口氣:生活真好!
經常,這是我一天工作的幕起。一邊前行一邊還會哼唱劉歡那首蕩人心扉的歌:“那一天我不得已上路,為不安分的心,為自尊的生存,為自我的證明。路上的心酸,已融進我的眼睛;心靈的困境,已化作我的堅定。”想著今天的我能得到孩子的喜愛,家長的信任,領導的培養,感動與感恩從內心深處一點點擴散。“在路上,用我心靈的呼聲;在路上,只為伴著我的人;在路上,是我生命的遠行;在路上,只為溫暖我的人……”一步一個腳印地行走在小學數學教研探索之路上,我在情境的天空下逐漸長大,多次站在全國、省、市教學競賽的領獎臺上,成為學校師德標兵、教學能手、科研標兵,被評為南通市骨干教師……如果說,這些可以算是自己在數學教研之路上取得的一點點成績的話,怎能忘記,我是用淚水叩開了與數學初相遇的幸福之門。
1998年9月,海安實小,剛走上工作崗位的我參加了開學第一次會議。當我聽到自己被安排擔任五年級(1)班數學教學后,腦子一下子懵了:我在實小的實習科目可是語文呀!無助和委屈的眼淚奪眶而出。華應龍老師那時還在海安實小擔任教學校長,課務是他安排的。在老校長的點撥下,第二天我來到華老師辦公室。華老師向我表達了歉意,并表示一個月后可以幫我調整過來。因為我是畢業于南通高師五年制大專班,他以為是不分科的。我卻說:在數學上我可是什么都不懂,請您做我的師父吧!就這樣,1998年9月10日,“青藍合同”的簽訂會上我就成了華老師兩個徒弟中的一個。一個月后,師父征詢我的意見,我卻不愿意再改過來了。說一個月就已經體會到數學教學有多少樂趣,那是假話,但我卻覺得師父的數學課堂特別神奇,令人向往,跟著師父特別有干勁。緣于師父的人格影響,我的心底悄悄升起了一個數學夢。
2000年我以南通市小學數學教學一等獎的成績調至通師二附小,陰差陽錯,學校卻又因為需要,安排我教二年級語文。我再一次流淚了。兩年后(2002年),懷揣對夢想的堅持,我終于得以繼續前行在數學教學探索之路上。
從教12年,我的教齡不長,教學經歷卻可以說是曲折多舛。決定生命行走的三岔路口,是向前走,還是向后退,還是停在原地,只在你稍稍一轉念之間。向前一步,我幸運地與數學相遇;向前一步,我成功守住了自己的數學夢。
破繭成蝶的蛻變
“尋夢?撐一支長蒿,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歌斑斕里放歌。”作為教師,最在乎的一定是自己在課堂中的狀態。教了兩年語文后,重新懷揣著自己的數學夢,我要求自己每學期至少上一節研究課,《分數的初步認識》《三角形內角和》《分數的意義》《小數點的位置移動》《神奇的互化》《算式游戲》……日常的積淀逐漸提升了自己的教學水平。2006年,經過層層選拔我準備參加江蘇省教研室組織的教學比賽。
一次比賽,一輪磨課,如同經歷一次破繭成蝶的蛻變。心靈上的焦灼,陷入困境的掙扎,選擇中的彷徨……至今歷歷在目。
還記得,為解決“用字母表示數”乘法簡寫規則的教學,雙休日,我坐到辦公室,邊看教材邊沉思:這部分內容的學習雖然份量不重,卻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就規則的學習而言,并沒有多少探究的空間,直接講明也許就是最好的方式。但教材的呈現似乎太凌亂了,有序更利于規則的掌握和熟練運用。怎樣講得更藝術一些呢?面對這一小段內容,追問中我又生疑:為什么要有這樣的規則?學生會不會也有這樣的疑問,問題提出來我該怎樣回答呢?帶著這些問題,我開始尋找,尋找后竟發現:原來這之中乘號從“×”到“·”再到省略不寫,還真有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課上我當然不能不顧時間分配羅嗦地給孩子們講這么長長的一個故事,再去總結規則。但把這樣一種歷史的眼光、文化的精神滲透在教學中,豈不快哉?適逢學校正在開展“童話節”,我靈機一動,能否把知識鑲嵌在背景中,創設一個浸潤著情趣的故事情境進行教學?試著以兒童的眼光看問題,在讀懂兒童,讀懂教材的基礎上,我嘗試把簡寫規則這樣的規定性知識編寫進一個有趣的數學童話中——
這天的早朝上,0國王正在聽小不點兒乘號匯報工作:“陛下,因為我和X很相近,許多人總把我們混淆。請陛下想出一個對策才行啊。”
于是,0國王傳下口令:+號、-號、÷號先行退朝,乘號留下議事。
第二天的早朝上,0國王宣布了3條制度:
(1)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數和字母中間的乘號可以記作小圓點,也可以省略不寫。如X×2或2×X都可以記作2·X或2X,但要注意,在省略乘號時,要把數寫在字母的前面。
(2)1與任何字母相乘時,1可以省略不寫。如1×b或b×1都記作b。
(3)字母和字母相乘,中間的乘號也可以記作小圓點或省略不寫。如a×b記作a·b或ab;兩個相同的字母相乘,如b×b記作b2,讀作b的平方。
從此,數學界就有了這樣的規則。
學科本色,動畫界面,調動了學生多感官的參與,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輕松愉快地學習。同時童話情境中還用模糊的手法解釋了“為什么需要這樣的簡寫?為什么只有‘乘法’才可以有這樣的簡寫?” 等疑問 。
編寫數學童話的過程如同孕育一個新生命,從孕育到成形,幾易其稿,然而想象著孩子們在課上的趣味盎然,悠然心會,留存在心底的是一缽的滿足。
觀摩課、比賽課,從校級到區市級,到省級,到全國,每一個新的高度,對我來說既是挑戰,也是磨礪。抬頭仰望星空,貼地乘風破浪。一個個課堂細節的完善,一次次看似偶然卻又包含著必然的際遇,足以讓我的內心一點一點發生著悄然的變化,讓我朝向那更敞亮的方向。這個過程是艱辛的,但又讓我時時聆聽到自己成長中拔節的聲音。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向前跨出的每一步,在給我詮釋人生的同時,也讓我愈加從容和堅定。陽光總在風雨后,執著在夢想的航道上,忙碌著,堅持著,也享受著。攀登的途中,看不盡美麗的風景……
從此岸到彼岸的追尋
“此生歸路愈茫然,無數青山水拍天”是蘇軾處境茫然、迷茫的表征。對一線教師而言,長期以一種相同的、沒有活力、缺乏激情的姿態緊張工作,職業疲勞與倦怠感也會籠罩自身。倦怠,來自于簡單、重復與單調。當一切已成慣性,夢想就會成為往事。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是看到了“花相似”還是看到了“人不同”抑或還能進一步看到相似中的相異?能看到什么,不是取決于你的眼睛,而是取決于你的大腦。人,是一根思想的蘆葦,因為思想而美麗。思想,是職業倦怠走向激情的一泓涌泉,是心智迷蒙走向敞亮的一扇天窗,是平凡生活走向幸福的一徑心路。
肖川博士說:“學習和思考是我們變得有思想的不二法門。” 李吉林老師曾經告訴我,“學、思、行、著”四個字是她的實驗不斷向前發展的經驗。實踐、閱讀、反思、寫作,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支持策略。反思,會豐富我們的頭腦,明晰前行的方向。堅持做有思想的行動者,才會對學生的心靈豐滿和精神充實有一種自覺而又自然的引領。成尚榮先生也提出“名師實質上是反思性的實踐家。”我高度認同,我覺得一個教師的思考力決定了他行走的寬度和深度。
以我的一堂課和四篇論文為例。
2006年我參加省教學比賽執教的《用字母表示數》獲得了一等獎后,我沒有僅僅沉浸在獲獎的喜悅中。而是把它作為在加工的素材,先后4次從不同的角度對之進行了反思,寫了4篇論文。
第一篇:《走出認識誤區 創設數學味的情境》
2007年至2008年,因為對情境的誤讀誤用,小數界大量批判情境的文章鋪天蓋地。我來自情境教育的發源地,我更有責任思考并厘清:是情境這一命題本身的價值問題,還是我們對命題的內涵及操作的認識發生了偏差?
第二篇:《從深度上挖掘 從寬度上拓展》
2008年,針對用教材教和教教材的討論,我回顧并深挖自己當時執教這一課時把握教材的思路。咀嚼和思考中,我提出,《超越,從“包含”出發》,我們談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要在能包含教材素材原有功能基礎上,再去對教材拓展和延伸。
第三篇:《我的一次課堂創意經歷》
從2006年到2009年,兩年多間,課中“神奇的數學魔盒”,持續獲得關注,真的出乎我的意料! “魔盒”這個金點子當時是怎樣誕生的呢?《我的一次課堂創意經歷》回顧數學魔盒誕生的一波三折。
第四篇:《兒童立場:課堂創意成功的基石》
聽成尚榮先生有關“兒童觀”的報告,他說——教師專業發展之根、之魂、之核心發展力在于研究兒童,才能把握教育的真諦,追尋教育的真義。一開始,我不能理解。專業成長,更多是教師自身修養、教育研究水平、努力程度的影響,“兒童觀”有這么重要嗎?聯想到李吉林老師,剎那間,我突然領悟到:對比不同層次教師眼中的兒童,一般的教師也許是憑著一種職業責任感對待兒童的學習,而最優秀的教師則發自心底地摯愛著兒童,他才會對自己的工作自覺到達一種癡迷狀態,李老師說,正因為你愛學生,你才會千方百計創新思想、方法、課程,滿足學生成長的需求,努力讓孩子體驗到童年的幸福。對兒童的認識,將成為一個教師成長的內部動力。一切研究的歸宿應該在兒童。由此,對《用字母表示數》這一課的成功創意,我的思考又往前邁進了一步,我領悟到:兒童立場,是課堂創意成功的基石。
人在歷練的時光里,是被打磨者,也是一個歷練者。且行且思中,我真切地體驗到了——雕刻時光的同時,我們也雕刻自己。
在教育生涯的長途跋涉中,我們會迷茫,會疲憊,會倦怠,但心底那份不滅的教育情懷會不斷提醒我們,敲打我們。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懷揣著夢想,堅持多走一步,就可以讓我們的教育人生不斷從單調走向豐富,從重復走向創造,從經驗走向理性,從此岸走向彼岸。
(作者單位:江蘇南通師范學校第二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