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至今,時間于彈指間已過去16年,時常會有人問我:“你喜歡當老師嗎?感覺快樂幸福嗎?”對這個問題的應答,我想用曾經讀到的一句話來回應是最恰當不過了:如果一個人所從事的工作與他的智力相當,而這份工作恰好又是他所喜歡的,那么,這個人是幸福的。從這一點來說,我應該是幸福的。
但現實中,對教育一如既往的喜歡和堅持從來不是隨意輕松的一句話,對快樂和幸福的理解也并不只會停留在一個層面。其中需要經歷的心路起伏冷暖自知,而鼓勵支持著我能夠堅持抵達終點的,是學生,是孩子們。
一個故事
工作的第一年,我在一所農村小學任教,執教四年級語文。這里的孩子天真質樸,勤快,課上專心,可是對課外知識了解很少。課堂上,我稍微提一點發散性的問題,大家立刻陷入冷場的尷尬。每次遇到這種情形,初上講臺的我總是備感挫折,心里暗暗著急。
一天,給孩子們上《觀潮》一課,當我問及潮是一種什么現象時,孩子們面面相覷、啞口無言。為了激發孩子們的興趣,我給他們說起了法國科幻小說家儒勒·凡爾納的《飄逝的半島》。我原本只想簡單說說故事中有關潮汐的一部分,可說著說著,看到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已然沉浸在這個充滿想象又不乏豐富知識的世界,我不忍戛然而止,便索性深入講了下去。我連比帶劃,嘴皮子扒拉扒拉,手里拿著粉筆不時在黑板上以圖明示……我講得眉飛色舞,孩子們聽得如癡如醉,回頭一望,整整一黑板“半島”的漂流路線哪!下課鈴響時,故事終結,可孩子們還意猶未盡……
連我自己都沒有想到,之后的短短兩個多星期里,孩子們陸陸續續買來了儒勒·凡爾納的小說——《海底兩萬里》《地心游記》《氣球上的星期五》《神秘島》……從那天起,課間、中午、放學后,我時常看到孩子們或一起靜靜地讀著小說,或就某個故事熱烈地討論,沉浸在凡爾納所描述的一個個神秘之境,那瑰麗旖旎的風光,和那些上至太空星球下至海洋地心無所不及的,有關潮汐、海洋、島嶼、洋流等隱藏著大量科學知識的探險之旅里。
一場靜悄悄的革命不知不覺就發生了。我不由得想起剛接這個班時,曾為孩子們沒什么閱讀愛好,也沒讀過多少課外書著急,為他們發言時用詞貧乏、表達生疏、語言生硬而著急,我多么急切地想培養起他們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可沒想到苦口婆心的說教卻不如一個偶然的故事,這是我始料未及的。
一個故事帶來了轉機,不僅在孩子心中撒下了閱讀的種子,也同樣在我心中撒下了喜悅和希望的種子。當看到這些天真純樸的孩子一天天、一點點真真切切發生著變化,想到自己可以這樣去影響和改變別人,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自己的價值,感受到了教師這份職業的價值,第一次體會到了成就感和教書的快樂。
一路走來
我18歲從師范畢業,未經世事的磨礪,以孩子喜歡老師的心態選擇了當老師,以大孩子的心態帶著小孩子們去生活,以大孩子自己喜愛學習和讀書的方式去教小孩子們,以大孩子的心態和心情去體悟和理解小孩子們……
在最初的階段,我并沒對教育及其本質抱有充分的理解,教育于我而言更多是一種美好的理想——一切因喜愛結緣,從懵懂起步,嚴愛之間,我如孩子般存在于學生中。但是也因為喜歡,還有來自父母的教育以及自身的責任感,我始終有著一種強烈的危機意識。正是這種危機意識,我在內心深處迫切想站穩講臺,教好書,教好學生;正是這種危機意識的驅動下,我不斷充實,不斷努力。
隨著時間的磨礪和個人的努力,我的教學相對成熟了,經驗豐富了,對課堂和班級的管理駕輕就熟了,然而到了這個階段,我對教育,對教師這份職業的敬畏反而更深了。這不僅因為教師職業特殊的感召性,也因自身對工作的責任心使然,最主要的,是孩子的成長改變給我真實的幸福感——那是教育價值的確切實現。
我曾因骨折休假在家,一位家長發來消息說:“孩子坐在陽臺上發呆,我問他,他說‘媽媽,我想梁老師了’,然后就哭了。”一位律師媽媽打來電話:“孩子吵著要來看您,可今天我有個案子,實在抽不了身,她哭鬧著不肯吃飯,您能不能幫我勸勸她……”一個桀驁不馴、向來喜歡挑戰權威的男孩撥響了我的電話,也許是想念給了他勇氣,距離給了他膽量,他帶著小心翼翼的試探囁嚅著問候我:“老師,你現在好些了沒有?嗯……嗯……我有些想你了……”我幾乎可以看到他就在我面前,他的臉上有著羞怯的表情,我相信這是他第一次主動地放下叛逆,去學習著和老師交往……
我想,就是為著這些,在曾經有機會選擇其他職業的時候,我還是依然留在了教師的崗位上。教育中當然不全是坦途和光環,工作中難免有失敗和傷痛,但也是為著這些,我愿意選擇堅守。
若愛,請深愛
愛是什么?愛是心靈與心靈真誠的對話、交流與溝通,愛是不求回報的平等的給予,愛是相互的成全。而孩子,是純真的天使,他們對老師的全然信任,感受師長之愛后純然無私的回應,他們渴望成長、渴望得到老師的認可和力量的依賴……這些,在數年的教育工作中時刻顫動我的心靈,讓我體會到給予愛和得到愛的幸福。
2003年我去海島支教。家境貧窮的小紅成天穿著破舊的衣服,全靠著她的媽媽每天拾撿破爛以及學校微薄的救助金才能讀書。我清晰記得,當我把她需要的學具和全新的漢語大詞典送到她手上時,她因驚喜而愣住的表情以及之后止不住的“謝謝”,讓沒有貧窮過的我、讓從小就在父母提供的環境中安然學習的我,感受到那些身在貧困中的孩子對讀書的渴求和珍惜……
又有那么一天,我把“后進生”小緯同學帶回家中補課。補習有些晚,先生便給孩子下了一碗青絲肉絲面,煎了一個荷包蛋,打算讓孩子在趕回家吃飯前先墊墊肚子。沒想到孩子狼吞虎咽吃了幾口,一臉真誠地對我們說:“老師,真好吃,我明天還來補課好不好?”一句話說得我們都愣住了。
之后與他閑聊,才得知單親家庭的他,媽媽整天在外,根本沒人照料他的生活,他的晚飯要么是方便面,要么就在外面隨便吃點什么打發。生活如此,學習上更是沒人幫助了。當別的同齡孩子晚上對著父母、爺爺奶奶撒嬌時,當其他孩子尋求家長的幫助時,他面對的只是冷冰冰的四面墻壁,而第二天,他還可能面臨因作業做不出、做不好老師所給他的壓力和責怪。當周圍沒有理解和鼓勵,沒有任何扶梯和幫助時,這不是把孩子往絕境上逼迫嗎?這件事促使我學會時時提醒自己,教育孩子時不要僅僅看表象,不要輕易下結論,而要深入了解到后面深層的原因。否則,即使有責任,有愛,那對孩子而言也是一種負擔,一種消極的壓力。
還記得在我生病康復返回課堂時,瘦瘦小小的潘燕小姑娘羞澀忸怩地塞到我手里的十來個雞蛋;記得每次當孩子們聽到我沙啞的嗓音時,悄悄地把金嗓子喉寶、西瓜霜含片放在我的講臺上……
這樣的小故事實在太多。孩子們不諳世故的純真心靈無聲地感動著我,讓我在教學成熟的同時,不知不覺更深入地探測到教育靈魂的核心——教育,是在用心靈去影響諸多的心靈,用靈魂去征服靈魂。教育場中,師生之間,這種影響和征服是多向的、互相的。愛,讓我們溫暖了彼此。
點點滴滴,在十幾年的教學生涯中,在與孩子們一同成長的過程中,我體會到了“教育”真正的內涵,體會到“教師”這一職業的重要性。我常想:東西做得不好可以重做,題目做錯了可以擦掉重寫,唯有人,唯有孩子,教錯了是不能回頭重新來過的。
面對一屆又一屆純真的面龐與心靈,我的教育之路逐漸從懵懂走向自覺,也越來越清晰自己想做怎樣的教師,應該做怎樣的教師。未來的日子,我還將和孩子們攜手,互相愛著,互相影響著,在愛中體驗幸福,一同成長。
(作者單位:上海市高安路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