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對話教學是最重要最常見的一種教學策略。新課程標準指出:對話教學是對傳統的課堂教學中的教學目的、教學方式等方面的革命。它是互動的、交往的教學;是溝通的、合作的教學;是創造的、生成的教學;是敬畏每個生命和以人的發展為目的的教學。
但是,根據對自己多年教學的反思和對同事課堂教學的觀察,我發現大多數教師在準備課堂教學對話時基本僅是圍繞教材和教參,首先確定好教學重難點,然后再選擇相關的操練方式,目的主要放在了任務的順利完成和內容的熟練程度上。我認為,要想實現在課堂上提升對話品質這一目標,必須站在課程的高度上,在教材的破與立中尋找突破。
一、基于課程標準整體設計對話教學,再造課堂流程、展開對話
課程標準限定的是學生的學習結果,基于課程標準的對話教學設計,就是教師根據課程標準對學生規定的對話結果來確定教學目標、明確評價方案、設計對話活動。要求教師“象專家一樣”整體地思考課程標準、教材、教學與評價的一致性。
因此,我在準備對話教學時,打破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流程,把課堂按照對話內容、其功能和特點進行流程再造。新的課堂流程共分五個環節:目標定向:師生共同明確對話和探究方向,確定核心問題及對話話題。學生先學: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對話材料進行生本對話,為合作對話做準備。合作對話:在班級內形成小組內部、小組之間、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廣泛多向對話,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訴求。點撥拓展:教師依據合作對話情形,根據學生展示效果,適時點撥、梳理和引導,師生展開深度對話。反饋評價:對課堂教學效果進行反饋與評價,對學習成果和對話過程予以精當點評。
為了使課堂對話更加高效,實現對學生課堂互動的可控性,我開發了與課堂流程相一致的學與教的載體:課堂學習模板。模板明線是學生學習的流程,暗線則是教師教學的流程。以此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呈現問題,然后在課堂上討論交流、合作對話。內容不僅有適合學生操作的學習目標,而且提供了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學習實際而設計的對話文本、對話方法和形式等。
這樣,整堂課的活動不再是按照教材順序展開,而是根據對課程標準、教材、教學與評價的思考,以及對學與教的過程、課前自主學習與課后鞏固的思考,進行了一體性設計。師生不囿于教材,根據課堂流程自由展開對話,便能容易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隨機產生靈感,進行生命的相遇,生成一些精彩且充滿智慧的課堂對話。
二、把對話導入到現實生活,藝術形式和手段實現對話創生功能
英語學習的普遍規律大體上可以概括出下列一些:由原結構到新結構、由單模式到復模式、由接受到表達、由模仿到創造。英語作為一種語言,來自于生活,必須還原于生活。英語學習是藝術性活動。藝術是生活的結晶。因為語言的學習、發展及運用,既具有藝術的所有基本特征,例如創造、美感、節奏、靈感等;又包括在英語學習中各種專門藝術形式和手段的運用。如英語游戲、英語歌曲、英文詩歌、英語圖畫、英語情景劇等。其內容都與學習者的思想、感情、修養等相和,產生共鳴。
為此,我就經常把這些英語學習的藝術形式和手段作為設計對話的載體,努力創設情境,把文本知識與現實生活對接,模仿和再現英語文化語境,由生硬的、枯燥的文本導向鮮活的、生動的生活。這樣,學習者就后會很容易進入真實的、自然的、自由的語言對話之中,進入藝術再創造的角色,在不知不覺中掌握英語。
除去靈活運用多種英語藝術形式和手段之外,我尤其把表演情景劇作為提升對話品質的主打項目。我鼓勵指導學生根據教材內容或根據課外閱讀文本選擇劇本自行進行編排,布置簡易的場景,準備簡單的道具,設計富有表現力的動作和旁白加以表演。有時在課堂上表演,有時干脆直接走出教室,到操場上、草地上、商場里等地方去表演。
這種形式的對話教學,同樣打破了教材的編排順序和內容,根據需要重新尋找和創新對話形式和內容,給學生提供了較大的活動空間和想象余地,激發了學生主動說英語的積極性,開拓了視野,增長了見識,了解了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人文歷史,社會文化。利于學生靈活運用學過的知識,能夠發展學生審美能力與合作精神,訓練了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三、以學習型組織為載體,捕捉生發資源,建構對話新意義
目前英語對話教學的誤區是,一方面教師認為對話即談話,夸大了學生的自由,出現主題缺失的對話局面,忽視了對話的共生性;或者認為對話即問答,交流受到正確答案的限制,對話的思路受到阻塞,學生不能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與觀點。另一方面對話過程中學生由于散落在課堂里,學生的集體共享思維過程缺失,課堂上缺乏科學的組織管理,有效的合作意識難以形成。
為了擺脫英語教學中這些誤區,追求高品質的對話,近幾年我創建了一種課堂組織形式:學習型組織。它是按照教學相長的原則組建管理單位,學期在綜合分析學生特點的基礎上,將班級中的學生平均劃分成相對平行的10個左右的單元合作學習小組,每個小組一般由四人組成,即A、B、C、D四個層次,每個學習小組就是一個學習型組織,每個組織都有自己的組織文化,有自己的組織結構。
這就方便了對話的具體操作,英語對話教學中常見的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生本對話,很容易就形成了一個以學生為核心的完整的網狀對話結構,打破了傳統教學中單一的師生對話以及合作學習中單一的生生對話,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提供學生對話合作的機會。
比如,在筆者實踐的課堂教學的五大環節中,其中的學生先學環節就是實現生本對話的自由陣地,學生在這一環節里,根據第一步目標定向師生設定的學習目標,在自主閱讀文本的基礎上。揣摩作者和編者的意圖,進一步深化認識,為師生對話和生生對話提供對話素材和問題。教師在這一環節應指導學生在遵守文本的基礎上進行聯想,對其中的“不定點”進行生發。
合作對話環節主要是實現生生對話的場域,學生在這一環節里,以學習型組織為基本單位,或在組織內部兩兩對話、四人對話,或組織之間展開對話。在對話的過程中,首次機會要讓給水平稍差的學生,一人代表本組發言時如果有漏洞或不足,本組內其他成員可以及時補充。鼓勵組織內部的創新,如果組織某一成員有創建性發揮,就當堂為該組織加分,并計人課堂評價檔案,每周一匯總表彰。獎勵不以個人為單位,而以組織為單位,A層學生與它組A層學生比,B層學生與它組B層學生比,每個人都有贏得第一和獲得表彰的可能。因此學生們為了榮譽而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對話活動中來。
點撥拓展環節則是實現師生深度對話的主要空間,在這一環節里,教師充分發揮自己的水平素養、文化背景與生活經驗,在與學生對話中實現點撥、梳理和引導,對話的過程也是頭腦風暴的過程,學生在這種情境里,思維容易被迅速激活,表達的欲望強烈,對話內容、情感、形式就會出現奇妙的智慧生成,就會促使對話自覺建構新的意義,課堂對話場面精彩紛呈,高潮迭起。
由于英語學習環境的缺乏,學習語言知識本身會出錯,語言的交際運用更加會出錯,導致英語課堂會比其他課堂有更多的錯誤。因材,我把學生在對話中出現的錯誤當做一種難得的課程資源,糾錯者與答錯者同樣贏得鼓勵,這樣就會加深他們對正確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不但使學習變得有趣,而且學生的思維也得到了空前的調動。課堂對話中產生錯誤的時候,正是師生在課堂上對教材重新調整、生發學習資源的最佳時機,是對話品質提升必須高度重視的一個策略。
這樣的課堂,教師面對的不再是一個個的學生,而是一個個的小團隊,學生之間的對話也是以團隊形式出現,因為每個團隊都有嚴密的組織原則,加上多元評價思想的滲透與以人為本、民主思想的關照,課堂上的對話就實現了師生、生生平等地位。和諧的師生、生生關系,激發了所有學生主動參與對話的愿望,每個人在欣賞和尊重中主動向對方敞開心靈的窗戶,在對話中提高了英語學習效果。
對話不是強制的,不是被人操縱的,而是雙方的一種合作。同時,教師自身自覺的專業化成長是提升高品質對話的基礎,教師要不斷地進修學習,讀書反思,不斷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英語文化修養,不斷提升自己的聽說讀寫能力,及時把握最新教學思想和方法。了解最新閱讀、對話資源。也要鼓勵學生通過不同渠道多讀書、多研究,沉人到生活和世界中去,豐富自己的人生閱歷。這樣,師生才能在基于課程的高度上創造性的運用教材,才有能力在對教材的破與立中實現英語教學的有效性。
本欄責任編輯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