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在他的《師說》中寫道: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
道,傳不出來,只能慢慢修,但是疑惑,卻是可以解決的。而《師道》雜志,就是為廣大一線教師解惑的。
身為一線教師,我最喜歡閱讀《師道》情智版。每一期雜志到手,我都會像撫摸兒子嫩嫩的臉蛋那樣喜悅地摩挲著古色古香的封面,然后,緩緩地翻開封面,逐一閱讀。很多人讀雜志,都是看目錄找自己需要的來讀,但我讀《師道》卻要從頭到尾一字不漏地閱讀。因為,《師道》雜志所設的每個欄目,都能反應出一線教師的心聲。比如讀“開卷視點”,可以收獲一個教育觀點:讀“走近名師”,可以分享名師的成功經驗:讀“別樣課堂”可以領略課堂的多樣性;讀“邊教邊悟”可以形成反思的習慣;讀“智慧縱橫”可以修煉自己的教育智慧:讀“今日充電”可以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讀“百家視點”,可以開闊自己的眼界,甚至連養生保健,細心的《師道》雜志編輯們也為一線教師考慮到了,真正把一線教師放在心上!
《師道》雜志是一份質量上乘的教育雜志,而若非要我提一點建議的話,那就是再為一線教師支一些招。身為教育專家,出現問題,思考的方式是“為什么”,而身為一線教師,第一反應則是“怎么辦”。現在很多人都在大唱“幸福的教育人生”歌,可事實上,很多時候一線教師的教育人生并不幸福,為什么呢?因為層出不窮的問題出來了,卻得不到有效的解決。于是,很多教師每天都在痛苦中煎熬。而我們的教育機構,并沒有對教師進行專業的培訓,最多就是用激情的演講給一線教師洗洗腦而已。所以,很多一線教師往往會出現初聽激動,聽到中途心動,聽到最后蠢蠢欲動,回到學校一動不動的情況。探其究竟,皆因教育對象和環境不一樣,教師個人氣質不一樣,別人的辦法再好,順手拿來卻不能用。
我建議《師道》雜志向一線教師收集教育教學中可能會出現的種種問題,然后,發動廣大一線教師。走群眾路線,群策群力,共同想辦法來解決這些問題。辦法多了,可供選擇的就多了,一線教師就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生情況、教育環境,以及個人的氣質修養,來選擇合適的方法。這樣才能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
我以為,任何一份教育雜志,術僅要幫助教師解決問題,更要擔負起培訓教師的責任。
《師道》,我教師生活中的良師益友
明 沙
初識《師道》,極其偶然。那是5年前一個夏日,我在一個酷愛閱讀的語文老師家里做客。晚飯后,我無意間在他的書房中邂逅了《師道》。那美麗素雅的封面,瞬間勾起了我閱讀內文的欲望。結果,一讀,果然內容不錯,文字清新,自此我情不自禁地喜歡上了她。
每期新雜志一束,我便迫不及待地打開,在縷縷墨香中細細品味,感覺十分的愜意。喜歡開卷視點欄目的文章,每次讀來都能讓人感受到別樣的智慧和體驗。而走近名師欄目,則呈現了一位又一位優秀人民教師的成長之路,讓我受益匪淺。每次閱讀名師的故事,我便不自覺地開始反思自己:作為一名教師,我做得怎么樣呢?我每天的教師生活過得充實嗎?我離名師的要求還有多遠?當我倦怠的時候,我總會想想這些名師,繼而擺脫糟糕的狀態,王新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學中去;而當我彷徨的時候,我也會想起這些名師,從中得到鼓舞,走出搖擺不定的狀態,在從教之路上走得更堅定。
新論視窗的文章,能讓我的思路豁然開朗;來自民間的聲音,又讓我們聽到了第一線教師最真實的感悟和體會;別樣課堂和邊教邊悟欄目的文章,讓我在教師的專業成長道路之上如魚得水;學于點去的文章,貼近師生的實際,讓我感同身受;而家事如風、杏壇苦樂等欄目的文章,讀來又是那么的親切,讓人覺得溫情的東西是那么觸手可及。
《師道》,沒有大喊口號,沒有大說理論,有的是貼近教師生活的體悟和省察,是我教師生活中的良師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