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如何才能做強?筆者吃了20多年教育飯,深感責任重大。在這里,我要擺出一個論點:應試教育最大的受害者是老百姓,政府官員衡量教育的觀念,要更快轉到素質教育上來。
我們的高等教育落后于世界先進水平,這大抵是公認的。有人認為我們的基礎教育比西方強。其依據是我們的“奧林匹克”競賽屢獲桂冠云云。這沒有說錯,但確切點說,應該表述為“我們的應試基礎教育比西方強”。因為“奧林匹克數學競賽”這類玩意還是“應試”、答卷,而西方對這個是不大看重的,西方看重的是人的創造潛能、各類素質的開發。從深處想想,基礎教育、高等教育體制相同,基礎教育好,高等教育怎么會落后呢?究其實,是我們混淆了兩個標準,一個是應試標準,一個是素質標準。高等教育一般以論文、發明創造和畢業生適應社會等標準來衡量,而應試教育以考試答卷分數作為衡量標準,這必然會導致錯誤的結論。試想,小學生就人人提一袋書回家參考研究,寫“我怎樣去做一個市長”“怎樣保護生態環境”這類題目的論文,他們做得出來嗎?
應試教育是我們的老祖宗自古以來的觀念,因為科舉靠考試取仕從隋朝起一直沿襲至今,那是人才的進身之途,現在高考、中考,也是人才的進身之途。問題是,過去的人才是國家包分配的,現在是不包分配的。所以,若平民子弟沒有足夠的適應社會的專業素質,即使過了應試關,考進了大學,僅靠大學發給的一張畢業文憑,根本不能適應社會、找到飯碗并發展自身。所以,畢業就是失業、“讀書無用”、高不成低不就等畢業生問題,就成為巨大的社會壓力。君不見有的大學園區因就業問題,幾乎年年有畢業生跳樓乎?可見,素質教育對平民百姓子弟是何等重要。當然,有三類畢業生大抵是感受不到應試教育的危害的:一是各學科各種類的應試“狀元”,因為這類人數實在太少,且都是學生干部居多;二是有權有勢家庭的子弟,他們有張文憑就可以找個好飯碗;三是有錢的,可以把孩子送到國外去。而大部分平民子弟,特別是那些全家人湊錢支持一個人讀書的窮人家孩子,馨盡積蓄,畢業后找不到一個好飯碗就更慘。這類負面案例已層出不窮:有的畢業多年仍悶在家里,悶出心理病來;有的不斷轉行,無法安身立命……可憐天下父母心!
所以,應試教育最大的受害者是老百姓。我們已經送走封建的“應試教育”近一百年了,且21世紀又過了十年,教育觀念還停留在“應試”,焉能不落后于世界?
解決“擇校熱”需要硬辦法
梅香生
媒體報道,上學期,武漢市教育局規定,全市義務教育階段男教師年齡在50歲以下、女教師年齡在45歲以下,連續工作滿6年的,原則上將換一所學校任教。往年,該局對“換校”一直是提倡和鼓勵,但現在,這一政策作為硬性指標和要求,對執行“打折扣”的,將給予通報批評、取消評優評先資格等,以確保教師交流落到實處,盡量縮小同類學校之間的差距,從而遏制“擇校熱”。
武漢市教育局的這一硬性規定,或許能夠給難以遏制的擇校熱降降溫, 擇校,很大程度上就是擇師。舉凡教學條件好、地理位置優的學校,大都聚集著不少教學水平較高的教師。越是條件好的地方,人才越聚集,這是一種正常現象。如果不加干預,就難以平衡教育資源,實現教育資源均等化。目前,各地教育部門為了解決教育資源不均衡問題,在師資力量方面主要采取教師交流辦法。而從教師交流的方式上看,可分3種情況:一是個人主動性交流,二是教育部門指令性交流,三是學區內校際教師交流。大多數地方實行的是第三種交流模式,這樣的交流較容易實現,但這種交流畢竟作用有限,隨意性較大,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師資力量不均問題。只有適當加大指令性交流,形成一種交流制度,才能保汪條件較差的學校也能夠有優秀教師前往。
“擇校熱”已經持續多年,盡管各地采取了不少辦法,但解決的效果并不理想,這主要是缺乏剛性的制度安排。因此,必須從制度層面去想辦法,建立利益平衡機制,讓優質教育資源更多地向條件較弱的學校傾斜,實施扶持政策,幫助那些教學條件較差的學校盡快提升,從而實現教育資源均等化。
武漢市教育局關于教師交流的硬性規定,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現實意義,不妨借鑒。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