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要求有教學的新理念、新思路,注重在學習知識過程中的能力養成,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合作精神。表現在歷史課教學和課外作業設計上,要以新課程標準的精神為前提,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他們獲取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把歷史知識熟練地運用到生活中,讓他們樹立“學以致用”的作業觀。在傳統歷史課教學中,部分教師對歷史作業的設計沒有不夠重視,只是給學生說,處理好課后的練習題和歷史填充圖冊。一成不變的作業顯得枯燥、乏味,偏離學生生活,極大地阻礙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那么,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有效地設計歷史作業,提高歷史課教學效果呢?
一 變客觀作業為主觀性作業
在以往的歷史教學中,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往往要求學生對一些固定題目有統一答案,這種封閉式的作業,極大地束縛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出臺,要求教師要盡可能地給學生提供多方面、多角度思考問題的機會,培養他們思維的發散性、靈活性和創新性。如在教學《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時,教師可以把作業題目和答案實行開放式教學,引導學生制作、填寫關于“同盟會”簡表,“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傳播”的表格,或是讓學生自由討論,并用書面語總結“同盟會所頒布的政治綱領和三民主義的作用,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在閱讀歷史資料時的歸納知識的能力,給學生提供發散思維的空間,在培養他們求知欲的同時,提高他們鑒賞歷史、分析歷史、認識歷史的能力。
二 變相同作業為層次性作業
教師在布置歷史作業時,還要掌握學生所具備的知識與經驗,盡可能給不同學力層次的學生安排不同的作業,幫助他們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教師可以在每節課結束后,設計出A、B兩組作業或是增設選做題。A組作業是鞏固課堂教學的基本內容,是面向全體學生的;B組作業或選做作業有較高難度,是讓學生很好地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選作延伸性的題目,達到深化教學內容的目的。如在教學《中英鴉片戰爭》時,教師可以在布置A類作業時,主要設計一些選擇題、問答題,以及材料解析題等:
1.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的直接原因是( )
A.掠奪中國白銀B.打破“閉關鎖國”的政策
C.換取中國商品D.扭轉貿易逆差
2.鴉片戰爭爆發之前,僅次于英國走私鴉片的國家是( )
A.美國 B.葡萄牙C.荷蘭D.德國
或是設計一些問答題,如“這場戰爭為什么叫‘鴉片戰爭’?”“如果林則徐沒有禁煙,英國侵略者會發動這場戰爭嗎?”等等。設計這些題目主要是讓學生復習和鞏固歷史課本知識;在布置B類作業時,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史料分析題、歷史人物評價題等比較“活”的題目,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進而提高他們獨立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三 變單獨完成作業為協同合作完成作業
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常常會強調學生要“獨立完成”,忽視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造成他們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的退化。因此,教師應適當引導學生尋找自己的學習伙伴或組織研究學習小組,使其在進行學習上的交流與探究的同時,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例如,在教學完《祖國境內的遠古人類》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分組,通過課外讀物、網絡、電視節目搜集一些關于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的生活圖片以及探究他們出現和消失的原因,讓學生初步了解最早人類的相貌和生活情況,使其認識到歷史學科的豐富性。在學生共同搜集資料和討論的過程中,啟發他們的歷史思維,建立起協同合作的學習意識,認識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重要性,同時為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奠定基礎。
四 變單一性知識為實踐性作業
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會歷史知識,還要引導他們正確、熟練地運用知識,把課堂知識與社會實踐有機結合,以此鞏固和提高他們的知識體系。教師可以帶學生觀看、考察歷史遺址,制作一些簡單的歷史調查、歷史模型,繪制歷史圖表等,讓學生課堂知識在生活中得以運用和驗證。
(作者單位:江蘇省沛縣安國中學)
責任編輯:徐艷蘭